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67

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展「布列松在中國」,台北為全球巡迴首站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1948年,國共內戰已近尾聲,國民政府的中央機關陸續遷台,中國政權即將易主,當時的北平、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大城市是什麼樣子?而在1958,當台灣以進口替代發展境內產業相關工業品時,共產黨發起的「大躍進」又是什麼模樣?當時的西方全面看到中國當時狀況,即來自20世紀最重要的報導攝影大師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現場紀錄。

布列松1908年生於法國,一直想當畫家的他,攝影風格受到早年的繪畫訓練,以及成長歷程中超現實主義風格興起的影響,拍攝時特別注重人物神情與整體構圖,形塑強烈的個人風格。

布列松自1930年代起從事攝影,曾經為1930年代西班牙大選及英國喬治六世登基加冕典禮等歷史場景留下影像紀錄,1947年與好友創立紀實攝影的指標­標「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二次大戰後,他敏銳地覺知到殖民地將有事發生,於是前往印度、越南等地,去捕捉歷史的一瞬間。

法蘭歌.瑪汀,《布列松》。1975年原始明膠銀鹽相紙,50.8 × 61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1948年他在印度因緣際會拍下甘地(Ghandi)遇刺前的最後身影與葬禮,隨後又受到當時全球單期發行量超過五百萬本的美國《生活》(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拍攝記錄政權即將易主的關鍵時刻。1958年,念念不忘中國的布列松再訪北京與上海,正巧是中國實行大躍進的時期。布列松兩度造訪中國大陸,拍攝中國政權更迭的紀實影像。他的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見證時代的攝影作品,奠定其報導攝影大師的地位。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坐在食肆窗內的跑堂或店主,苦力在簷下用餐,北平,1948年12月》。1957年明膠銀鹽相紙,24.8 x 37.3 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今展出「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呈現了布列松二度造訪中國大陸所拍攝的照片,由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兩位策展人根據時序與布列松的行旅足跡,以先後造訪取鏡的城市與遭遇的歷史事件設定各系列照片主題,透過影像順序鋪陳時代的動盪。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鬃(棕)刷小販,上海,1949年9月》。1973年明膠銀鹽相紙,30 x 40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1948年12月3日,布列松初抵已遭人民解放軍包圍的北平,原先預計待上三週,隨著圍城情勢日益險峻而在12月15日離開、轉往上海。在北平不足半月的日子裡,布列松共拍攝了26捲底片、超過900張的照片,這一系列照片隨後在《生活》雜誌1949年首刊號以〈北平的最後一眼〉為名刊登專題,在國際間廣為流傳。離開北平的布列松,隨後輾轉行經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城市,在九個月之內見證了上海金圓券風暴、國共兩黨南京協商破裂後國民政府自南京撤退、解放軍進駐南京等歷史事件,並用他的鏡頭捕捉時代巨輪下的軌跡。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一日將盡,排隊的人們仍抱著希望能買到黃金,上海,1948年12月23日》。1970年代明膠銀鹽相紙,30 x 24.1 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1958年,布列松見到的中國已與十年前氛圍大大不同。在中共當局的安排陪同之下,布列松側拍了如建國慶祝遊行、學生參與挖建游泳池等畫面。這系列照片向國際展現了中國歷經政權更迭的不同面貌,引起國際關注。面對劇變的時代,鏡頭下掌握複雜的人物與社會情境,動盪不安,但畫面仍維持一貫的嚴謹構圖;系列紀實照片相互獨立,展現布列松著名的「反紀錄式」的攝影特色(anti-documentary style),冷靜而中性地捕捉歷史瞬間的人物形色。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孩童正從一幅寫著「…媽媽們都是上學去…」宣傳標語的看板前經過,北京,1958年7月》。原始明膠銀鹽相紙,19.6 x 30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兩位策展人特別分享,布列松曾被問道:「有一種攝影師是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見他們想看見的,而另一種攝影師則是離開特定視野的世界,感知真實世界的生活與活動。你是哪一種攝影師?」布列松慧黠回答,每個攝影師都有這兩種面向:「每個人都會在發現自己的同時,也發現外在的世界」。布列松對於攝影,最關注的是按下快門的當下,每一次快門都是各自獨立的瞬間。如此攝影意念,遇上遽變的世代,布列松35釐米萊卡相機的記錄,成為他在攝影史上獨特的成就與貢獻。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紫禁城中,一萬個新招募的國民黨新兵正在列隊,北平,1948年12月》。1970年代明膠銀鹽相紙,30 x 24.1 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本次展出均為布列松生前親自沖洗之照片原件。布列松基金會遵照布列松遺志,不再沖洗複製,因此展出照片不乏孤本原件,尤其珍貴。策展人蘇盈龍補充強調:「本展最先在巴黎布列松基金會展出,由於這一批相片對臺灣歷史具有特殊意義,費佐教授與我特別針對北美館重新策劃展出內容。與巴黎展出相比,本次新增約40件的原版相片;首度展出電報、印樣、原版雜誌等檔案文件。此一歷史檔案在北美館展出,在數量及規模上均最為完整,並成為全球巡迴首站,後續將巡迴北京、米蘭等地。」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在南市區的一間肖像畫舖子,作品不是實際寫真就是從相片臨摹,上海,1949年8月》。1990年代明膠銀鹽相紙,30.2 x 24 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颱風天,上海,1949年7月底》。1949年明膠銀鹽相紙,34.2 x 22.9 公分。©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基金會/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文字資料、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展「布列松在中國」,台北為全球巡迴首站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6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