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67

人物專訪》追尋藝術、環境與人的共生, 島生棲所 :郭秉泓、游雯嵐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島生棲所 由郭秉泓、游雯嵐兩位藝術家共同創立,創作核心概念以「重合」、「化身」、「棲地」為主,關注於打開空間場域、氛圍與身體感之間的對話,發現在地風景並領會環境給予的暗語,經由藝術的即興創作,探索自我心境、與人、與自然環境間的親暱關係。

島與島的相連:島生棲所

郭秉泓和游雯嵐是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同學,兩人都是呂理煌教授率領的「建築繁殖場」團隊成員,研究所時期便學習了如何以身體性的感知來創作空間場域,以詩性的思維來構築場所氛圍,也或許是對於空間創作的訓練和見解較為相近,想把「島生棲所」想表達的理念分享給更多人,所以決定共創了島生棲所。

▲島生棲所藝術家 游雯嵐、郭秉泓。

郭秉泓/游雯嵐分別來自臺北和高雄,兩人都不是臺南出生,但臺南是他們在求學階段裡待最久的城市,也因此深刻影響了他們接下來的創作。就讀臺南藝術大學期間,因受到呂理煌教授的訓練和影響,從實作經驗裡學習到如何去面對場域、觀察環境、以及看待創作與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讓自己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場域的精神與訊息,打開感官的敏銳度,累積往後的創作經驗。「在這樣不斷地去面對各種創作環境後,我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生命經驗與故事,這些過程都是我們創作的養分源頭。」

「島生棲所」的命名緣由也正談論著生命之間的關係。「島」是一種意象,是一種有區域範圍界線的領域,島嶼和島嶼之間隔著海洋,似乎是分離的,實際卻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棲所」是有著多樣生命共同分享與生活的地方,「島生棲所」想探究的即是生命之間其關係性的連結與發酵。

藝術家說明:「若更深入地說,我們延伸了對於『島』的想像與意義,如每個人就像一座島,家就像一座島,山脈、城市、宇宙、星系……等等就像一座島。這些存在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島』,有生命在其中,有事件和記憶不斷在發生,如此反覆、堆疊、重合在一起的片段,瀰漫在島間,彼此相互影響、滲透、浸染融為一體。郭秉泓與游雯嵐期許透過創作本身所引起的發酵反應,可以如同一座島嶼般兼容多元、一齊綻放,感知人們自身身存的環境。

島生棲所的創作擅長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創作核心一直都有著自然環境的元素,這是因為深感現代社會裡,建築與都市環境較常以效率、快速和經濟為考量的思維來構建整體環境,而身處於這之中的人們,也漸漸習慣於將感官關閉的生活方式。在飛快的都會生活中,或許是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的自然元素以變幻莫測的樣貌吸引著他們,那隨著時間而呈現的結果疊加、混生,是一種無限變化的過程,每個「此刻」相似卻又不同。

回頭來談論關注生命和生命之間的關係連結,更貼切地說,郭秉泓和游雯嵐所共創的島生棲所更喜歡從自然環境當中尋找能誘發活動及各種偶發事件的特質,將它們帶來的生命感和變動性,轉而引發為心境上的感受。

創作公共藝術:觀察公共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係

▲攝影:邱德興

島生棲所創作過程會先仔細觀察當地人群、自然環境與空間場域之間不斷發展的關係,甚至去研讀觀看地方的人文歷史背景,透過解讀其中聯繫的意義來汲取創作的靈感,然後自己走進去這個場域裡面體驗一次。「面對城市的公共空間和自然環境時,我們在了解其相關脈絡後,藉由自身身體的感知來認識、探索環境中的場所魅力,以構築的方式,讓原本就相互牽引的關係性能夠被看見,建立人與周圍環境之間對話。」也就是說,島生棲所覺得重要的是將原本在此處的東西能夠被發現:「這些從自然環境和場域裡所透露出來的訊息,不是由我們亦不是創作的介入而發生的,它原本就存在於環境中,是當地人們生活方式的呈現。」

本次2021臺北市公共藝術研習及參訪工作營中,藝術家將分享的其中作品是去年「臺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健康社宅《翩翩》風 /老樹 /共舞」,島生棲所運用能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肌理變化的材料特性,呼應現地裡兩棵老樹生命延續的印跡,嘗試以時間催化下而蛻變的面貌,連結與老樹之間的關係,建構生活場域的歸屬感,以及對於家屋環境的想像與記憶。

▲攝影:邱德興

其中,盡情舞動枝枒的老樹和「翩翩」,傳達了風帶來的細微情感,身上則留有當地氣候和環境的特性,與老樹生長的樣態和記憶相互交疊、重合,記下屬於這個場域的痕跡,圍塑一處可以停留與感受在地風景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公共藝術應該是能讓人和彼此、和自然環境發生連結和交流,發現風景,凝聚共同想像,具生命感的存在。「我們試圖將公共藝術作為體驗自然環境的方法,以此為企圖,重新界定空間、探索環境和創造氛圍,使其與所在的場所能發展出良好的關係性,形成一種感性的喚醒,讓人們能在公共空間裡,感受環境帶來的溫度與情感,引發在行為和心境上的改變。」

▲攝影:邱德興

藝術家說明,當公共藝術存在於某地,藉由人們的參與和對話來建立與他者的關係與認同感,可以進而體會場所的本質。而隨著時間流轉,因公共藝術所誘發的關係性和記憶也不斷累積,當連結越多,公共藝術的生命也藉此反覆書寫其存在的意義。而這也正如島生棲所最初創立的核心價值,他們也期待自己的創作能引發人們對於空間的認識與感知,並觸及身體的記憶,重建與自然的連結,以作為某種連繫,藉著它使場所得以顯現,發展更真誠的對話關係。

▲攝影:島生棲所

【2021臺北市公共藝術研習及參訪工作營】

本屆臺北市公共藝術研習及參訪工作營由瘋設計執行,邀請藝術家親自導覽解說作品,包括彡苗空間實驗、雙人組藝術創作團隊 島生棲所、小草藝術學院創始成員秦政德還有眾多國內優秀的業界專家帶領與指導,融合公共藝術法規流程、美學賞析、報告撰寫實作、作品設置執行等不同面向認識公共藝術。

第一梯次:2021 年 10 月 06~08 日(週三至週五)每日09:00~18:00

第二梯次:2021 年 11 月 03~05 日(週三至週五)每日09:00~18:00

地點:臺北國際藝術村 – 幽竹廳 (臺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7號)

報名入口:https://supr.link/9Skvg

(09/29 (三)截止報名,活動全程免費,依照報名先後次序及學員所屬性質錄取。)

文字整理:謝菌Nana  資料提供:島生棲所

這篇文章 人物專訪》追尋藝術、環境與人的共生, 島生棲所 :郭秉泓、游雯嵐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6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