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本文由 2022臺北文創名家觀點合作授權轉載※
「有一句話叫『Making Wave』,追隨別人的方式也許會紅,但永遠不是第一名;只有自己創造流行,才能引領風潮。我很喜歡這個概念,也是如今高流的精神指標,希望可以激起南部的音樂浪潮。」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李欣芸說。
古典音樂出身的李欣芸,闖蕩音樂圈近30年,職涯橫跨古典、流行、廣告與電影配樂等範疇,曾以演奏專輯二度獲金曲獎,也曾以電影《深海》成為金馬獎首位獲得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的女性配樂家。她在高雄出生,幾個月大就舉家北遷開始前半生,每每以階段性叛逃開啟新的音樂旅程,宛如異數,卻也讓她累積一身海納百川的多元經歷。2020年,李欣芸接下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的重任,揮別熟悉的北台灣,正式回到迎接她出生的那道海湧的懷抱。
縱橫音樂圈近30年,李欣芸轉換身分重返擔任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圖片提供/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古典路上的憤怒少女
小時候,鋼琴是她的大玩具。
李欣芸會在放學後跟鋼琴混在一起,鋼琴也會回應她,創作就啟蒙在這一來一往間。她的心思鋼琴都懂,也在母親的應許下朝音樂靠攏。國中如願進了光仁中學音樂班,自由的靈魂卻在此刻撞上一堵牆,科班有科班的好,卻也擋下了她的陽光。「臺灣的音樂教育就是培養演奏家。」成為馬友友、曾宇謙彷彿是每一個音樂班小朋友的唯一目標;然而對李欣芸來說,卻彷彿一堵迷霧,她看不見自己腳下能立足的位置。
不上不下,是她給自己中學時的註解。國中的她開始寫東西,想要把內心的聲音化為旋律、寫成歌,也會找同學一起玩;高中面臨升學壓力,老師不理解,學校不允許,她只能收起玩心,關起熱情向外的心門。「在英文裡,彈奏樂器的動詞都是『Play』,音樂本來就有玩性,玩出來的音樂才有活力。」李欣芸緩緩道,太晚了解這點,讓小小年紀的她成為音樂教育下的局外人,總是憤怒,總是覺得不被理解。
憤怒少女最終還是叛逃了。拼盡整個奧少年時期的古典音樂之路,她走得艱辛,一畢業就轉身離開舒適圈,踏進流行音樂掛帥的唱片公司。也不管人脈或機緣,主動爭取幫忙整理樂譜、編曲,讓自己的音樂背景成為基石。「剛開始只想拋掉我的古典背景、連樂器都不想用,後來才發現這些都是養分,如果不是懂樂理配器,我又如何能當一個製作人?」欣芸笑說,耳朵不好怎麼聽得出來?這些都仰賴過往十多年在她身上烙下的紮實訓練,是基石,也是機會。從此以往,她不再畏懼跨域或改變,改變只是開拓機會的火藥,炸了,路就開了。
Play是音樂的本性,也是本心
學生時期的李欣芸就常參加音樂創作比賽,不為成果或獎金,只求在這條孤單的音樂路上找到契合的同伴,實現玩心。後來的她前往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主修爵士作曲,這才知道音樂必須和地方文化與氛圍有所連結,才能長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而好玩的往往都在前頭,演奏只是最後表現的那一步。至此,李欣芸也更加確定自己的本心,不只要成為「創造」端,還要為自己開闢好玩的蹊徑來走。
30 歲那年,李欣芸認識了在電台工作的朋友,邀請她去電台播歌、介紹音樂,彼時的她滿心排斥,本身就不愛拿麥克風講話了,還要對著空氣中的無形的聽眾自言自語。但生性愛冒險的她,又在此刻冒出玩心,硬著頭皮接下來。幾年後,開始有些樂迷會寫信給她,演講時也會有觀眾跑來告訴她,特別喜歡某一集節目的分享,李欣芸才意會到,人生有些課題,在當下也許會覺得抗拒、難以突破,「但如果這樣子的機會選中你,那就是要你成長的契機。」她笑說,沒有人能看到自己未來的樣子,卻也是這樣的未知,讓人生充滿刺激。
擁抱岔路的未知 書寫人生新篇
在唱片公司期間,老闆的電影導演友人不時會來公司走走,有天,陳國富導演聽了李欣芸的音樂,認真對她說:「妳的音樂有畫面感。」她琢磨這句話良久,也回頭檢視了自己接觸不同樂風的歷程,更加肯定耳朵是被開發出來的。
「小時候我在古典圈,聽搖滾樂只覺得吵,我聽不見搖滾樂背後的內涵。長大後才知道,世界上這麼多音樂都其來有自,原來雷鬼的 Bass 是這樣彈、Bossa nova 有切分節奏、拉丁音樂與葡萄牙悲歌是如何誕生,甚至臺灣的歌仔戲都與土地有著深厚的關係。古典樂並不是唯一。」科班教育長期灌輸她的信念,在此刻徹底瓦解;也是從這時期開始,李欣芸真正打開心胸,海納音樂百川入創作。
陳國富帶著《雙瞳》找上她做配樂,愛看電影的她滿口答應,收到劇本才知道是驚悚片。第一次就震撼教育,也激起她骨子底的不服輸,李欣芸開始博覽世界各種鬼片、系列類型驚悚片,悉心蒐羅電影中的音樂表現。不只是輔助劇情,更要引導觀者情緒動線。「銀幕上無法表達的情感,也許能用音樂讓觀眾懂。」李欣芸舉希區考克的電影為例,常常畫面就是簡單的女主角開車一景,配上可愛的爵士樂就像是要去約會;搭上重低音擦弦音效,懸疑感就會浮現;那些主角沒說出口的,配樂對了,就懂了。
後來她又做了鄭文堂導演《深海》、陳懷恩導演《練習曲》,以前者成為金馬獎第一位獲獎的女性配樂師。對於電影配樂這門考題,李欣芸給自己的功課是「讓觀眾走出戲院時,會不自覺哼出片中的音樂。」對她來說,這就是配樂成功深入人心的象徵。
面向大海,讓自由的空氣引領創作飛翔
秉著這顆初心,李欣芸在追尋的過程中慢慢形塑出自己的模樣,她笑說這就像是進少林寺要把過往的武功廢掉,每一次她接觸新領域,也盡可能讓自己從零開始。
「不管到什麼年紀,還能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李欣芸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時刻表都不一樣,像是有的花每季都開、有的一年才開一次,「小時候玩流行樂,看到同期出道的歌手早早成名,我也會心急;長大後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程與節奏,你只要跟著,好好享受每一刻就好。」
上天在李欣芸年過半百之際,給了這位橫跨多重音樂領域,經歷過無數任務,也累積了一身豐富音樂能量與人脈資源的高雄女兒一個全新的任務——回到出生地接下高流執行長一職。「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李欣芸欣然接下挑戰,努力讓自己有機會成為黏著劑,成為穩固高流與外界橋樑的重要力量。
高流起始於疫情之年,偏偏音樂活動最重現場體驗,起步維艱,卻在一片低靡的狀態下炸開一朵朵令人驚豔的花火。彼時的臺灣,不管設計或行銷都已長成一套既定的路數,也有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走在前頭披荊斬棘。而高流樹大招風,一舉一動更在外界的放大檢視盯梢中。李欣芸自嘲自己帶著天龍國的眼光下來,卻在親眼看到這座面向大海、被海洋擁抱的建築之際,心裡油然而生:「做台北的第二也沒意思,要就要做獨特的那一個啊!」
李欣芸笑說,流行音樂產業的大忌就是跟著前人的成功密碼,高流也沒有別的選擇,不如趁機用力玩一把,要大膽要前衛、要走在潮流的前面,讓高雄的性格流淌在高流的血液裡,讓高流像自己,也許就有機會創造名為「高流」的這股新浪潮。
繽紛又生猛的視覺風格,讓高流的初登場走得格外霸氣與不容忽視。(圖片提供/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製造潮流才能不隨波逐流
開館前夕,高流打出的宣傳從字型到視覺、色彩到語氣,各個以生猛的用語和繽紛的視覺暫留,如海湧般襲捲全臺;人們還來不及評斷好壞,下一波浪潮又來。高流的建築是迎著海浪而生,品牌也如海浪般,霸道地湧上大家心頭,一波接一波。
緊跟著視覺印象之後,還有一系列串連高雄城市的形象廣告;大象體操樂團沿著五金街加入鐵工師傅的日常工作,音樂尬打鐵,火光四射,震得畫面外人人心臟噗通噗通響;第二波歌手 Leo 王直接扛著音響與Mixer,在果貿社區的陽台架起 DJ 台刷碟,襯著老社區庭院的社區媽媽土風舞,「這款高雄」前所未見,卻又平常地像是路上隨處可見。李欣芸興奮地說,這就是高雄孩子的性格,直率、生猛,又能毫無隔閡地與不同領域、年齡層的人們應對契合,這款可愛就是從高雄長出來的獨一無二,她希望高流能突顯這個特色。
「創作是從土裡長出來的,南部孩子的性格也能展現在創作上,」李欣芸希望讓高流成為土壤,耕耘這些小小的種子,「我希望這些孩子能大膽冒險、不怕犯錯,這才是這座城市會有的模樣。」為自己的出身驕傲,創造潮流,是她對高流的策略與期許。
自己在角落美麗著
「還記得來高流上班的那天,剛到高雄的我什麼都新鮮,在路上喝到一杯超棒的咖啡,店面小巧舒適,當下就決定以後朋友來都要約在這兒。後來咖啡店在都更時被拆了,我心碎好久;直到前陣子在西子灣遇見一間小咖啡店,那個綠葡萄鮮奶油蛋糕我一眼就認出來了,一問之下,果然是當年那間咖啡店的重生。一如當年,小小的,自己在角落美麗著。」這是李欣芸接任高流剛滿兩週年的那陣子,美麗的巧遇彷彿在提醒她,「不要忘記當年來到高雄的感覺。」
古典音樂路上的奧少女,李欣芸成為教育體系下的遺珠,卻也在這不上不下的過程中,讓那股勇於冒險的性格帶著她走向各條岔路,開啟不一樣的精彩。如今的她有了給予的能力,也試圖以高流的力量找回那些和她一樣被遺棄在主流路上的孤單靈魂,「你想知道音樂還有什麼可能性,我們一起找。」接下來高流除了有移師高雄的金曲獎系列活動、演唱會、音樂節,更將舉辦一場高度密集的創作營隊。
「我們想把一群年輕人關在一起,朝夕相處,和不同類型的音樂工作者交流互動,一起衝撞出新作品,光想就令人興奮。」她快樂地說,希望高流成為一個音樂的樂園,每個人都能進來各取所需;更要讓大家一想到高雄就會想到,那座南方的城市,有陽光、有海,也有音樂。
撰文/Stella Tsai
|同場加映|2022臺北文創線上專欄.名家觀點
撐過「懷胎十年」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最好玩的還沒發生
核稿編輯/Ariel Chang
這篇文章 古典路上的憤怒少女,玩音樂玩出人生新篇章|專訪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李欣芸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