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1945年,德國的戰敗年,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就是在這個國家最絕望、蕭條的氣氛中出生與成長。他的作品正是他藉以傳達『我所感受到的人類世界』的媒介,滄桑、灰暗、坎坷、荒涼,因此被譽為『德國精神廢墟上的詩人』。
而他也是新表現主義(neo expressionism)中最重要的藝術家,有關他作品最大的特徵就是質地粗糙的材質感與粗野隨性的筆觸,作品義涵上有強烈的存在的原始性,更提及國家的歷史、傳統與定位,在充滿象徵性的符號中,常被認為是在提及和納粹時期有關的事物,然而卻無法從中判斷他對納粹的看法和態度。無論如何,我認為這都是觀者在定位一位藝術家的歷史意義而加諸於他的看法,純粹就畫面中的表現方法,他掌控材質與個人情感間的節奏是絕對動人的。
安塞姆·基弗曾經說過:藝術是一種停滯時間的方式。
因為他出生在國家戰敗、分裂的時期,他的作品帶著一股引領人們去思考『為何而戰?』的企圖,同時也殷切地期盼著能夠藉此喚起大眾的民族性。他的創作不受限制,媒材融合油彩、泥土、石頭、鐵與各種自然物或有機材料,甚至曾將一艘直升機的螺旋槳拆卸後作為作品的一部份。他搜集因戰爭而留下的廢棄殘物(如:鋼鐵廢材、鉛等金屬物)作為作品的基底材。那些複雜而又充滿故事性的材料,對我來說,不只構成一件作品豐富的肌理,而是材料本身也具有它獨特的語彙,創作者因感悟到材質本身承載的意義,透過創作形式來達成雙向的溝通。
他暗灰的金屬色,也許乍看之下會感到壓迫和威脅,卻也是一個藝術家面對過歷史傷痛後的真實產物。安塞姆·基弗以其正視歷史的精神力量,填補了在這段時間中受傷的心靈。
這篇文章 精神廢墟中的詩篇—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