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淡水海關碼頭 2014年重新開放後,便一直是淡水古蹟博物館重要展區之一,今年6月,淡江大學建築學系舉辦『竹波坪亭』藝術空間,成為淡水今夏最在地的藝術風景。淡水古蹟博物館柏麗梅館長表示:「淡水海關碼頭大草坪開放以來一直處於閒置狀態,『竹波坪亭』讓淡水海關地景與竹構景觀融合一體,打造文化觀光新景點。」
竹材,富有可塑性與延展性,因質地優美、簡潔素淨,加上可極富永續性與文化特色,從傳統營造到現代主義建築,竹子一直是建材或裝飾選擇之一。舉凡食衣住行皆能有效運用,是早期相當有價值的經濟作物。而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為了讓學生實踐綠建材的運用,因此選擇台灣竹材,構築出約一坪大小的竹構空間創作。
《金烏下玉兔中》
「竹波坪亭 」是一場檢驗同學學習的成果發表,企劃「竹波坪亭」之一的指導老師柯純融認為:「能在短短三個禮拜時間,從模型、設計到組裝建構,全靠老師與學生們的一股拚勁!」
而九件作品中,唯一一件能「移動」的《金烏下玉兔中》可以自由轉動,別出心裁的碼頭型「剎車擋」,令人聯想起淡水港口的意趣。
《廊映夢啟》
「以往期末都是以評圖的方式進行,一方面過程冗長一方面無法判斷學生基礎功。因此今年不如來玩場『大』的,直接將作品建構出來,並讓作品走入民間,與市民共同對話。」企劃「竹波坪亭」的黃奕智指導老師表示。
《翼然》
由王菁吟老師指導的《翼然》,整體造型彷彿張開雙翼的竹鳥。三面擠壓成的幾何形體,表現出淡水河、市街與樹蔭的有機關係。為了防水防浸,底部以雙層竹片覆蓋,能倒流雨水流至土壤,相當別出心裁。
《漁僂》
吳順卿老師表示:「當開始組裝作品時,碰上豪雨不斷導致主結構不穩,因此臨時用竹片墊底補強。」相較於其他組別是由主架構開始搭建,《漁僂》是由皮層開始慢慢琢磨成型,最終能夠完美呈現,令人欽佩。
《風下微翠》
邱禎音老師表示:「建築系平時已帶領同學進行水泥、金工、木材等媒材的訓練,學生有一定基本功。而不論是課堂練習或是像『竹波坪亭』等級的專案,老師都是以引導方式帶領學生找尋答案,透過不同的創意訓練來思考設計。」
《亭駐》
「《亭駐》的造型彷彿一艘船體,當初的設計概念便是想要與一旁草坪的船型雕塑呼應。」王國信老師表示,剛開始讓學生嘗試竹材結構時,曾經失敗多次,但學生終究能全盤掌握進度與克服施工問題,讓老師印象深刻。
《弓築弦揚》
駱又誠老師表示:「一開始學生在概念發想時,可以做出相當驚豔的模型,但一到施工現場便發現實際的弧度及高度有一定的難度。透過一遍又一遍的嘗試,與不斷在過程中修正作品,學生獲得的寶貴經驗遠大於課堂教學。」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急中生智使用網球來充當竹片間的軸承,不僅牢固結構更創意十足。
《輪擺》
在蕭吉甫老師指導的作品《輪擺》中,以兩種球體包覆而成,充滿層次美感。遮蔭空間採用兩種方式固定:一邊為空心磚,另則是竹筒接地,除了穩住結構,也提供乘坐需求。
《昊頂蒼穹》
許偉揚老師表示:「到了最後的組件階段時,正好遇上北台灣豪雨,藉機讓團隊學習在面對環境非預期因素時,如何思索設計解決與應變能力。」許偉揚老師更提到,選用本土竹材建構,與在淡水海關碼頭旁展出別具意義,可讓學生們了解並尊重文化,讓作品與古蹟產生新舊對話。
本次「竹波坪亭 」是淡江大學建築學系首次將期末成果發表,從個人創作改為團體協作、從平面概念轉化成立體建構,不僅考驗學生結構、施工與時間掌控能力,在面對無法預期的豪雨或未來的颱風等天候因素,更考驗著甫踏入建築學習路上的初心學子團隊的默契。
「竹波坪亭 – 淡江大學建築系竹構藝術工程」展覽資訊
| 時間 | 2017年6月11日 – 2017年10月1日
| 地點 | 新北市淡水海關碼頭園區.免費參觀
| 策展 |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主辦、淡水古蹟博物館協辦
這篇文章 「竹波坪亭」 與淡水山海對話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