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新態度
藝術創作,若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那麼藝術家郭博州已經跑完一半的路程,並持續自我跨越,透過色彩揮灑生命之光。今年7月,他以「心外無物」為主題,在人文遠雄博物館舉辦個展,精選80餘件畫作與雕塑展出,回顧長達40年的創作生涯。
郭博州生於1960年,出身台南西港,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31歲時取得紐約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所教授。
他的創作媒材多元,擅長透過蒙太奇的拼貼手法,把生活的片斷或實物引入作品中,重新組合不同時空背景的圖像,讓畫面蘊含色彩豐富的層次感。同時,他也擁有異想天開的想像力,描繪如詩般的意象,試圖傳遞傳統與現代的遇合、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藝術創作是條漫長的路,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這次展覽是我花費40年歲月所累積出來的作品。」郭博州表示,創作一路走來是孤獨的,需要非常專心,有恆心、耐心與細心,但也很迷人,創作就像呼吸般自然,而「心外無物」也是他這40年來很重要的體會。
郭博州從16歲開始學畫,大學時代也與所有年輕人一樣,有著少年維特的煩惱,對戀愛感到憧憬,發展繪畫作品「生命系列」。留美期間,他偶然與遠房親戚參訪醫學院,從醫學書籍獲得新的靈感與方向,以抽象筆法描繪顯微鏡下的世界,表達對生命的體悟。
在紐約學畫時,郭博州深受後現代主義與全球化的概念啟發,認為全球化與本土化其實是一體兩面,只有一線之隔。回到台灣後,他回到故鄉西港,汲取廟宇、乩童、八家將與燒王船等民俗文化為靈感,衍生強調本土風格的「臺灣民俗‧臺灣櫥窗」系列作品。
同時,他也受到知名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專著《中國大歷史》與《萬曆十五年》影響,重新審視與解讀中國皇帝的功過,以秦始皇、唐玄宗、漢武帝等人的年號為主題,用抽象的符號與圖案描繪「歷史光澤」系列作品,表達自身對中國歷史的觀察。
過去,郭博州只在美術館舉辦展覽,但40歲起,他開始嘗試在畫廊展出作品,與更多人分享自己的藝術理念。為了追求突破,他也到國外四處遊歷,觀察每個城市的外觀與內在、光明與陰暗,在「歐遊日誌」系列作品中,刻劃巴塞隆納、維也納與布拉格的風景。
天生血液流著叛逆因子的他,到了50歲,又再次挑戰自己。他不打草稿與定稿,在作畫前完全放空思緒,以無意識的狀態,自然而然地揮灑色彩與筆觸,讓創作像呼吸般自然,從內心不斷流洩出來,讓「心外無物」系列繪畫與過去先有想法再落筆的作品不同。
針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說明,郭博州早年受到傳統西洋繪畫訓練,講究線條造型色彩與構圖,到國外留學後,接受當代藝術刺激,不再受限傳統具體畫風,開始關懷台灣與周圍人事物,視野甚至拓展到全世界。2010年,他的創作方式完全翻轉,心隨筆觸,畫面恣意奔放,每個細節裡都有層層堆積的情感,可以看見他的專注與努力。
「17年前,我與郭博州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認識,他的個性溫文儒雅、安靜沉穩,非常專注地進行陶瓷彩繪,我也在因緣際會下參觀他的畫室。」人文遠雄博物館館長游冉琪表示,這次很榮幸有這個機會邀請他前來舉辦個展,完整展示他的創作歷程與系列作品。
心外無物─郭博州創作個展
日期:2017/07/07-2017/09/17
地點:人文遠雄博物館 展覽2館
地址:新台五路一段95號4樓
時間:10:00~18:00(週一及除夕休館)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人文遠雄博物館
這篇文章 50歲後的藝術人生 郭博州:心外無物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