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67

創作是自我突破 《前行意志》曾琡棻、李承道、丁建中、葉怡利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我覺得追求夢想、享受陶醉的時光,和艱難而明確地追求藝術形式,去努力奮鬥完全是兩回事。當時我已經理解到,真正的創造是孤寂的,要達到目的就非犧牲人生的快樂不可。」─赫曼‧赫塞《生命之歌》

人文遠雄博物館「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圖/邱家琳攝。

對許多藝術家來說,創作的道路漫漫,經常面臨各種生活阻礙與現實壓力,需要堅定的意志與理想,才能持續往前行,將自身感受到的情感、體悟到的哲思傳達給更多人知道。

今年10月,人文遠雄博物館以「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為題,邀請Candy Bird、丁建中、吳詠潔、巫雲鳳、李承道、許唐瑋、曾琡棻、黑雞先生、葉怡利、詹士泰等10位藝術家參展,呈現他們獨特的創作風格,以及成為專職藝術家的心路歷程。

「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展出作品。圖/邱家琳攝。

從曾琡棻、李承道、丁建中與葉怡利的創作生涯中,可以發現他們在媒材、主題與形式的選用上,總是勇於突破與大膽嘗試,追尋更高更遠的藝術目標,並期許作品能引發觀者更多思考與想像空間。

曾琡棻:創作如跨越層層關卡,唯有不斷突破

牆面懸掛的木椅、皮箱與櫃子,看似一場經典復古的家具展,實際上卻是一張張畫布、一檔繪畫展。藝術家曾琡棻擅長透過寫實描繪的技法,擬仿各種材質肌理,運用組裝的畫布創造出3D立體物件,試圖模糊現成物與藝術品的界線,顛覆人們以往對繪畫的認知。

曾琡棻《擬仿物-偽‧皮箱 1》。圖/邱家琳攝。

曾琡棻也常集結多張「立體寫實」的繪畫作品,改變平面懸掛的展示,以裝置手法呈現,藉此相互對照、營造特定的空間場景。當觀者走進展場,就好像踏入「由畫作構成的空間」欣賞每一幅畫,彷彿在畫中看畫。

像《擬仿物-偽‧畫箱1》與《擬仿物-偽‧畫箱2》,兩件都是繪畫,但因為創作手法與概念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前者由畫布組裝而成、將畫面延伸至畫布周邊,擺放在桌面展示,外觀有如物件裝置,可以進行360度的觀賞,後者則是直接在平面畫布繪製立體效果,懸掛到牆面上。曾琡棻也期望透過這兩件作品互相對照,引發觀者知性的思考,深入探究何謂藝術,重新思索繪畫的定義。

曾琡棻《擬仿物-偽‧畫箱1》與《擬仿物-偽‧畫箱2》。圖/邱家琳攝。

曾琡棻的創作風格也力求突破,從原本純粹的畫布,逐漸加入一些現成物,混淆繪畫與實際物品的界線。在《擬仿物-遊樂場‧蹺蹺板》中,只有蹺蹺板是畫布製成,試圖偽裝成現成物,地面鋪有真實的人工草皮,扶手與支架則是金屬物,外觀重新用顏料上色,但刻意留下些許斑駁,讓觀者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裡頭原來是沒有生鏽的不鏽鋼。

《擬仿物-遊樂場‧蹺蹺板》不僅呈現人們兒時常見、溫暖活潑的遊樂場情景,也希望觀者在這個「由畫作構成的空間」來回穿梭,思考「表面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與「資訊影像容易被變造修改」等議題。

曾琡棻《擬仿物-遊樂場‧蹺蹺板》。圖/曾琡棻提供。

「擬仿物」系列作品,不僅突破媒材原本的面貌,也改變大家與藝術品交流的方式,觀者不再是被動接收與感受,而是主動思考與探索,這件作品為何跟預設的期待不同。當人們開始對眼前的事物感到困惑,分不清這是現成物或繪畫,觀看的角度就會變得更廣。

2017年最新的系列作品,曾琡棻更以奢侈品為題材,探索藝術品與商品的分界。《擬仿物-偽‧奢侈品‧盒1》描繪香奈兒白底黑邊、黑字LOGO的包裝禮盒,試圖對觀者提出質問,這究竟是無價的作品還是有價的商品,藝術是否變得不再純粹。

曾琡棻《擬仿物-偽‧奢侈品‧盒1》。圖/邱家琳攝。

繪畫除了在視覺圖像、內容題材的轉變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對此,曾琡棻說明,她希望自己能在形式與觀念上有所突破,雖然她的作品有想表達的視覺美感,但她更希望將觀者推向思索的層次,探究何謂繪畫與何謂真實,對她來說,繪畫更像建構觀念的工具與媒介。

從小就讀美術班、大學與研究所都修習藝術的曾琡棻,也感性地說道,一路走來,她曾遇到創作的瓶頸、現實生活中的難題,或身為女性藝術家所面臨的挑戰,但她還是堅持走下去,不會放棄對藝術的理想。

「藝術創作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像空氣般必須存在的事物,在我的人生中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曾琡棻表示,從小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的她,也無法想像少了創作,自己的生命會什麼樣子。

藝術家曾琡棻。圖/邱家琳攝。

「創作是種自我突破,你會不斷往下一個階段前行,就好像在參與自己設計的闖關遊戲。」曾琡棻表示,當你不停地闖關、破關,接著又會發現新的關卡,繼續往前邁進,整個過程讓人上癮、無法自拔。同時,創作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可以留下她想要傳達的事物。

她也認為,藝術家類似探險者與追尋者的角色,在人類社會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而創作也是極度自由的一件事,不僅可以傳達自我的主體性,也可以與這個世界進行對話,討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李承道:藝術家以大搏小,只為實現理想

在慾望過度膨脹、價值觀混淆的年代,英雄可能不再強大、保護弱者與拯救世界,反而變得無能。藝術家李承道透過古典油畫的技法與幽默詼諧的視角,刻劃肥肉橫生的「英雄」或持槍強悍的「妖精」,表達現代人的虛偽不實與社會亂象。

李承道《英雄本色-妖精打架》。圖/邱家琳攝。

畢業於師大美術系研究所的李承道,曾接受正規的學院訓練,對西洋古典繪畫技巧非常熟悉。但影響他最深的繪畫不是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而是紐約書報攤所販售的幽默創作,像蒙娜麗莎上髮捲、拿破崙戴墨鏡等扭曲名畫的情景。

在李承道的創作生涯裡,無論是「國王遊戲」、「英雄本色」或「妖精打架」系列,畫中的人物總是有各種裝扮與寓意。像穿西裝的臃腫男性,戴著漫威英雄的面具,性感妖豔的妖精則手持武器,體態看起來精實強悍,翻轉原本的人物形象,暗喻真實世界中的文明、慾望、暴力與虛偽。

李承道《粉紅許願池》。圖/邱家琳攝。

2017年的最新作品《妖精夜襲》,同樣運用俗豔綺麗的畫風與金箔,描繪眾多美艷的女妖精們手持槍械,齊力對抗赤裸上半身的臃腫男人,並向腐敗的英雄展開反擊,營造浮誇生動、詼諧嘲諷的情景。

「在價值混亂的時代,偶像的定義與過往不同,而我畫的正是另類的偶像崇拜。」李承道表示,他筆下的人物特別滑稽可笑,與過去嚴肅偉大的偶像有所差距。這些人物也與慾望有關,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慾望、渴求的事物,因此世界才會發生許多衝突與矛盾。

李承道《妖精夜襲》。圖/邱家琳攝。

這十年來,顛覆人物與古典畫作的既定形象,始終是李承道的創作主軸。他早期曾將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抽換為台灣的場景,刻劃四名「台客」在餐桌玩撲克牌、吃泡麵與喝酒。

李承道表示,大家常用西方視角觀看自身,但身為一名藝術家,應該用另種方式與角度思考社會與台灣的民族性格。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發大家思考,而不是做出結論與判斷,直接傾訴對方自己的美學觀。

藝術家李承道。圖/邱家琳攝。

「商人若沒賺錢就會改行,但藝術家不同,當他認定那是自己的生命課題,只會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李承道形容,這種行為就很像在投資股票,當股票價錢飆漲,大家都脫手轉賣,但藝術家們反而會加碼,以大搏小,只為實現理想。

他也繼續說明,如果沒有理想,就不會一直往前走,就像你看不見山頭在何處,只會待在山腳下。藝術家持續前行的意志,不是靠熱情支撐,而是仰賴理想,因為熱情很常在遇到挫折後就消失。

丁建中:藝術家的使命是發現問題

記憶有如浮光掠影、難以捕捉,在快想起某些風景與故事時,下一秒卻已經逝去。對藝術家丁建中而言,這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他以此經驗為靈感,透過大量的竹條打造一片類似芒草的景象,再運用雷射光束在其中輕盈流竄,或幽微的隱蔽其中,試圖營造「記憶看似可以捕捉卻不能抓住」的氛圍。

丁建中《暗潮》。圖/取自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臉書

生於1983年的丁建中,大學修習設計,研究所攻讀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近期作品大多關注在裝置結構、動力機械與空間的關係,藉由光線直線性前進或後退、幾何性旋轉等重複運動的狀態,讀取空間的記憶與資訊,呈現時間流逝的狀態。

此次,丁建中在人文遠雄博物館展出的裝置作品《暗潮》,更進一步強調光與空間的關係、時間的流逝性,將雷射光束被拆解為細碎的光點,在黑暗的空間中規律地與重複來回穿梭,場景宛如螢火蟲的飛舞身影與劃破天際的流星。

丁建中《暗潮》。圖/取自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臉書

「這些光點就像你想起某些事情,但在快要想起來之際,卻很快又被遺忘的狀態。」丁建中表示,《暗潮》也像海底沉積許多碎屑與泥沙物,偶爾有股浪潮,將碎屑與泥沙捲到海面上,但很快又回到海底的情景,而那些碎屑就是每個人記憶的碎片。

丁建中《暗潮》。圖/邱家琳攝。

丁建中的作品看似在處理光,但實際上處理的是時間,運用光突顯時間的流逝感。他說,自己很喜歡看著海浪前進與後退、逼近又遠離的景像,那是非常平靜安穩的狀態,而作品也透過光線重複性的運動,試圖讓觀者從中感受時間的存在。

他也提到,此次展覽主題不只強調作品的論述,也探討藝術家的創作生涯與心路歷程,而參展的10位藝術家分別來自不同世代與年齡層,擁有不同的狀態。

藝術家丁建中。圖/邱家琳攝。

「就讀藝術科系,不代表就能當一位藝術家,自己能持續創作並以此為職業,是很幸運的。」丁建中表示,從學生跨入職業藝術家,這個階段還能天馬行空地創作,但往後可能就得考慮更加殘酷的現實。而他從研究所畢業至今,專職藝術創作已有四年時間,也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

現年33歲的他,面對藝術創作也有更多想法。他認為,設計是解決問題,藝術則是在發現問題,藝術家的使命是藉由創作認識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從生活中發掘問題,別的工作比較少有機會接觸到這塊,通常思考的是如何處理業主的問題。

葉怡利:藝術家帶有天命,看重精神價值

對現代人來說,在自然美景生活,不一定感到舒適愉悅,也有可能渾身不自在。2014年,藝術家葉怡利前往韓國光州的古鎮潭陽駐村,每天欣賞竹林幽景、待在河邊聽流水聲,內心卻感到虛幻、不真實,也對脫離文明生活感到不便,她將這份矛盾的情緒融入錄像作品《潭陽亭序》,試圖探索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潭陽以竹製工藝聞名,風景詩意浪漫,曾是許多韓國文人吟詩作詞、討論學問的地方。為期三個月的駐村觀察,葉怡利發現潭陽與南投竹山的景色相似,同樣是擁有竹林風光的小鎮,當地的時空彷彿自古凍結、沒有流動,跟現今人口密度高、步調快速的都市環境差異很大,卻也因此無法適應。

葉怡利《潭陽亭序2》。圖/邱家琳攝。

「人類是動物,應該能融入大自然,我卻無法脫離文明、待在自然界太久,在城市生活反而比較舒適。」葉怡利表示,她在潭陽駐村創作的過程中,也開始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大家追求生活舒適方便的心態,早就在破壞大自然,只是長久以來都不自覺。

在《潭陽亭序》中,葉怡利設計一套混合台韓風格、繡有竹葉圖騰的衣服,將自己扮裝為類似精靈或仙女的角色,手持扇子表演或反覆揮舞彩帶,進行類似法術或魔法般的儀式動作,藉此呼應自然原始的竹林環境、巫師與神靈溝通的古老文明,以及韓國與台灣共同的文化特色。

葉怡利設計混合台韓風格的衣服。圖/邱家琳攝。

「藝術最早源自於巫術,創作者就像原始社會的巫師般能與天地接應,但現代的生活方式卻違背自然。」葉怡利說明,在如此矛盾的撞擊、不協調的狀態之下,也促使藝術家不斷思索,持續激發出創作的能量。

近年來,她更融合陶瓷與樂高積木,以樹林的禪意、河中的石頭與高山荒野的動物為元素,創作一系列外觀酷似盆栽、名為「景‧物」的雕塑作品,試圖「重組」她在潭陽駐村的回憶與想像中的虛幻美景。

葉怡利《景‧物8 》。圖/邱家琳攝。

作為此次聯展的策展人,葉怡利也強調藝術家多半帶有「天命」,比起物質生活,更看重精神價值。她說,一個人會選擇走上創作之路,代表他褪去社會教化,回歸內在本質,不假修飾。

「創作是渾然天成的,不用刻意思考,靈感便源源不絕出現,表達眼前看到的或心中感受的一切。」葉怡利認為,藝術家隨時都在觀察社會,反應比一般人來得快與敏銳,內心較為原始自然,預感能力也很強。

藝術家葉怡利。圖/邱家琳攝。

前行意志─當代藝術展
日期:2017/10/03-2017/12/10
地點:人文遠雄博物館 展覽2館
地址:新台五路一段95號4樓
時間:10:00~18:00(週一及除夕休館)
更多展覽資訊請見:人文遠雄博物館 與城市美學系列報導


延伸閱讀:共享 藝術創作意志持續前行的熱力奔放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創作是自我突破 《前行意志》曾琡棻、李承道、丁建中、葉怡利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6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