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藝術跨越時空 李光裕《有無之際》威尼斯雙年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2017年5月13日,台灣雕塑藝術家 李光裕老師將在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聖馬利諾國家館」舉辦大型個展 -《有無之際:李光裕特別計劃》。 本次展出地點為有著「海明威故居」之稱的「羅塔.伊萬柯宮」(Palazzo Rota Ivancich)。「聖馬利諾國家館」官方負責主管 Mr. Paolo RONDELLI...
View Article西班牙設計金童 Jaime Hayon 與他的神奇動物俱樂部
城市美學新態度 一想起西班牙您會聯想到什麼?是激情渲洩的奔牛慶典、火爆助威的皇馬蹴球,還是聖家堂的設計奇觀? 南歐民族向來熱情喧鬧、奔放不羈,在這個地中海與伊斯蘭交界的中心,誕生了唐吉訶德、鬥牛競技、塔帕斯與佛朗明哥,而廣褒的伊比利亞所孕育出的畢卡索、達利、高第、維拉斯奎茲等藝術巨擘,更為世界留下濃墨重彩的番紅花之紅。 Gardenias – Monkey Side Table For BD...
View Article亞洲最大的藝博會 2017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3月23日至25日,亞洲最大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即將開放公眾參觀。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邁入第五屆,共有34個國家及地區、242家畫廊參展,比往年規模來得更大。 「這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馬克·斯皮格萊爾(Marc Spiegler)表示,巴塞爾藝術展收購香港藝術博覽會(ART...
View Article深不見底的黑色漩渦 卡普爾《沉降》5月紐約展出
城市美學新態度 黑色的水流不斷高速旋轉,讓漩渦看起來深不見底,宛如宇宙黑洞般將所有事物吞噬,這個神秘、不可思議的現象來自印度裔英國籍藝術家卡普爾(Anish Kapoor)的代表作《沉降》(Descension)。2017年5月3日至9月10日,《沉降》將在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展出,強勁的黑色漩渦再次襲捲地表。 印度裔英國籍藝術家卡普爾的代表作《沉降》。圖/取自Designboom。...
View Article奧塞美術館的名畫故事─莫內《維特伊雪景》
城市美學新態度 「我終日著迷於色彩,它是我的喜悅,我的痛苦。」─莫內(Claude Monet) 法國藝術家莫內,是印象派的代表畫家與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更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他對色彩的運用非常細膩,畢生探索光與影的實驗技法,經常在不同季節與時間點描繪同個物體,從光線變化表現對自然風景與美的感受。 印象派大師莫內與代表作《印象·日出》。圖/取自Wikipedia。...
View Article藝術不再寂寞 當代塗鴉教父KAWS上海開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這是一個寂寞的世界。我創作雕塑是為了更貼近人性,表達自己所感覺或看到的不同事物。」─當代塗鴉藝術教父 KAWS 美國當代塗鴉藝術教父 KAWS。圖/取自WideWalls。...
View Article2017寶藏巖光節 藝術家戀人徜徉創作之海
城市美學新態度 如果藝術家探尋創作的過程,像大海般寬闊無邊,那麼愛就是一盞燈,照亮這段孤獨之路。從「愛」這個珍貴的情感出發,2017寶藏巖光節以「創作像海洋,愛你像光」為題,邀請10對藝術家戀人共同創作,闡述對於生活的嚮往。...
View Article體驗 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極簡都會印象
城市美學新態度 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曾說:「我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這個世界上圖像被製作和呈現的方式,人類將對世界的印象和認識轉換成畫面,將我們的所見鏡像化,解讀世界,這點讓我無比著迷。」 圖/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 於1958 年出生於倫敦,是 80 年代「新英國雕塑運動」(New British Sculpture...
View Article印象‧左岸 梵谷、米勒、雷諾瓦等名畫搶先登台
城市美學新態度 為慶祝奧塞美術館成立30週年,4月8日至7月24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時藝多媒體將舉辦「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精選69件經典作品展出。今(31)日的開箱儀式中,米勒《拾穗》、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與梵谷《午睡》等三件曠世名畫於展前搶先亮相。 米勒《拾穗》即將與民眾會面。圖/時藝多媒體提供,方濬哲攝影。...
View Article奧塞美術館的名畫故事02─塞尚《曼西橋》
城市美學新態度 睽違20年,奧賽美術館再度優雅來台,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特別精選69件世紀大師經典名作,假台北故宮博物院隆重展出。城市美學新態度攜手主辦單位,為大家介紹藏在這些名畫背後的故事,欣賞塞尚從印象派走向立體主義的創作風格。 「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塞尚(Paul Cézanne)...
View Article與博物館當朋友!MUST博物館新學系列講座
城市美學新態度 21世紀的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今年4月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舉辦「MUST博物館新學」系列講座,期待打破大家對博物館的既定印象,加強博物館工作者與觀眾的交流,讓博物館成為觀眾日常生活中社交、終身學習與修養身心的場所。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舉辦「MUST博物館新學」系列講座。圖/取自MUST博物館新學。...
View Article總保值逾150億台幣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盛大開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躬逢法國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建館30週年,今年4月8日至7月24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時藝多媒體一同攜手法國奧塞美術館,舉辦「印象.左岸 –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本次展出薈萃了梵谷、米勒、雷諾瓦、莫內、塞尚、高更、竇加、秀拉與德拉克洛瓦等多位殿堂級藝術大師在內共69件真跡、總保值超過150億台幣的曠世巨作。今(7日)國立故宮博物院...
View Article陶意雲武之間 張美雲、劉武陶藝聯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從選土、捏塑成型、上釉到控溫燒治,製作陶瓷的過程複雜且耗時,可能失敗好幾次才成功,反映陶藝創作者們的耐心與堅持。今年3月底,人文遠雄博物館以「陶意雲武之間」為題,邀請兩位藝術家張美雲與劉武共同舉辦聯展,展示他們的經典作品,讓大家感受陶瓷的深蘊之美與隱含其中的創作熱情。 陶意雲武之間─張美雲、劉武陶藝聯展現場。圖/城市美學新態度攝。...
View Article荷蘭女設計師 Iris van Herpen –躍然於高級訂製服上的線條波動
城市美學新態度 「Between the Lines」是荷蘭服裝設計師 Iris van Herpen 最新的高級訂製服系列款,她藉由探討「數位世界的結構背景」,再次以顛覆性材質令時尚圈折服。 「Between the Lines」pic via irisvanherpen...
View Article鍾情描繪裸女與花卉 終生浪跡巴黎的常玉
城市美學新態度 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畫家。─常玉 被譽為「東方馬諦斯」的畫家常玉,擅長以中國水墨寫意的流暢線條,融合野獸派簡潔強烈的特質,描繪色調優雅恬靜的裸女、花卉與動物,風格抒情抽象。今年,適逢常玉逝世50周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為題,展出常玉49幅油畫與3件素描,探索他獨特的藝術魅力。 常玉《雙人像》。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View Article找回遺失的夢想與純真 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插畫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的童年,讓大人們找回遺失的夢想與純真。 有「插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自1967年在義大利創辦,至今已邁入第50屆,其不限國籍、不限資歷、不限重複入選的原則,也讓展覽成為各國插畫家們較勁的世界舞台。 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圖/蔚龍藝術提供。...
View Article緣生妙有 隨緣自在│吳卿金雕木刻精品展
城市美學新態度 中國國家博物館自2017年4月19起至4月29日於北4廳舉辦《緣生妙有 隨緣自在│吳卿金雕木刻精品展》,引介臺灣雕刻家吳卿的木雕與金雕菁華之作,共30件雕塑作品,深入展陳他四十餘年來豐沛的創作能量及旺盛的藝術創思。 圖/吳卿與之創作作品。...
View Article布吉納法索「非式設計」美學 驚豔2017台灣文博會
城市美學新態度 西非工藝大國─「布吉納法索」,遠渡2萬公里來到台灣,首度以國家工藝主題館「藝享非非‧布吉納法索」在2017台灣文博會(Creative Expo Taiwan)展現非洲設計的活力與多元! 西非工藝大國─布吉納法索首度以國家工藝主題館「藝享非非‧布吉納法索」在2017台灣文博會展現非洲設計的活力與多元 / 圖 布吉納法索駐台公關 提供...
View Article遊走情色與藝術的艾倫.瓊斯 Allen Jones
城市美學新態度 談到艾倫.瓊斯(Allen Jones),這位英國最知名的普普藝術代表大師,藝術迷們不免與驚世駭俗的女體家具與妖豔的男女繪畫聯想在一塊。 「Pour Les Levres, Right Hand Lady, 1970 and Miss」1966。pic via mutualart 艾倫.瓊斯於1937年9月1日出生於英國南安普敦,在就讀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View Article孤獨、不安與徬徨 1970年代的美國青春群像
城市美學新態度 那些正逢青春時期、叛逆不羈的少年少女,眼神略帶迷惘與孤獨,看似無所畏懼,卻又對生命充滿困惑。這是美國攝影師約瑟夫‧薩博(Joseph Szabo)擔任高中教師期間,透過鏡頭所紀錄的青少年生活樣貌,精確地捕捉了他們的內在狀態。 約瑟夫‧薩博,《Tom on his Car》,1977年。圖/取自The Guardian。...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