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人氣當代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個展「穿越時空之東京遺物」(Relics of Kanto Through Time),於2020年6月9日至7月4日期間在東京藝廊Nanzuka呈現,展覽可親炙這位藝術家最新考古系列作品。事實上,此展是寶可夢公司攜手優衣庫推出 Daniel Arsham x Pokémon 系列T-shirt後,與Arsham的合作計畫之一。
Arsham生於1980年美國俄亥俄州,畢業於紐約傳奇藝術學院柯柏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近年以紐約為據點生活和工作。此回展覽概念由《虛擬考古》(Fictional Archaeology)延續而來,並囊括了雕塑、繪畫、裝置以及表演等多種媒材。Arsham的作品廣泛見於各大美術館和全球國際展,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MoMA PS1)、邁阿密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以及希臘雅典雙年展(The Athens Bienniale)等。
Tippmann的插畫作品今已廣泛見於報紙和雜誌。客戶也遍及全球,包括《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紐約客》(The New Yorker)及德國《建築與住家》雜誌(ARCHITEKTUR & WOHNEN )等。作品可在其官網購得,並能透過插畫家經紀平台Oskar illustration以及2 Agenten進行聯繫合作。
東京都當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MOT)於2020年6月9日至9月27日推出冰島藝術家大型個展「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有時河流是座橋」(Olafur Eliasson: Sometimes the river is the bridge),該展原預計3月中旬開幕,嗣後則因全球COVID-19疫情而延宕。
隸屬Culturespaces旗下、並為 全球最大數位藝廊Bassins de Lumières ,目前已於法國波爾多開幕,此嶄新藝術空間的場址曾是納粹潛艇基地,二戰時期用來掩護德國艦隊免於固定時間的船隻空襲。此巨大碉堡跨度為2,100萬立方英尺的鋼筋混凝土,水深16米,足以容納將近24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
和奧地利繪畫巨擘克林姆般,Kunkle 主題也常見女性肖像、地景和裸體畫,唯其筆下的女性往往不僅是融入自然,卻彷彿希臘神話裡的大地女神蓋婭,本身就隸屬大地,與自然一體。舉例而言,Kunkle 的2011年繪作《天堂鳥》(Bird of Paradise),就是以女性形象為主軸,只是主角下半身反倒像孔雀羽毛――多孔紋理散開在其身後,不似人體;至於不少作品中,則出現如蝴蝶、鳥雀和樹葉盤踅簇集,同時纏繞著他筆下如神靈脫俗的女性,在這些動植物匯聚成的動態漩渦下,她們的軀體儼如經歷著蛻變,好似將幻化成細緻的自然界事物。
Keillor在加拿大新布省蒙特愛立森大學(Mount Allison University)取得藝術碩士學位,期間主修繪畫和雕塑,輔修藝術史。2015年畢業時,她榮膺新布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BMO第一屆藝術邀請學生藝術賽首獎。2016年時,她則於安大略省皮克鎮獲頒Sparkbox Studios新銳藝術家駐村獎;去年Keillor則取得阿爾伯塔藝術基金會(Alberta Foundation for the Arts)的獎勵金。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以其叛逆小女孩席捲全世界,也由此療癒了許多人。今年,第一本全面爬梳奈良美智繪畫史的書籍《Yoshitomo
Nara》出版,堪稱是研究藝術家的最佳途徑。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採訪了作者Yeewan Koon,這位香港大學美術系、專授中國與日本藝術史的教授,與藝術家本人密切合作,近距離發現他很多奇特的地方,例如他是個控制狂、記憶力超好等等,來看看作者眼中的奈良美智吧!
Actress Margarita, after Niko Pirosmani, 2018 (left), and Queen Tamar, after Niko Pirosmani, 2018, two works by Yoshitomo Nara from Yeewan Koon’s book about the Japanese artist. Photo: courtesy Yoshitomo Nara/Phaidon
2017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三館共製推邀鄭宗龍打造新作,他在寒冷的十二月飛去白茫茫如同外星球的冰島,從後搖滾天團Sigur Rós的極地音樂創作中尋找靈感。當時,Sigur Rós自辦的Norður
og Niður音樂節,正在當地最大的HARPA音樂廳演出,「那是一個類似國家劇院的正式表演廳,整場演出都沒人說話,一個半小時後才瘋狂鼓掌。」他瞪大眼睛描述這場前所未有的體驗,驚魂未定說:「聽搖滾樂都沒人動,太特別了!嚇死我了!」而彼時的他沒有空驚訝,滿腦子想著待會見面要說什麼、對方會不會願意跟他合作。
日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原預計在2020年4月推出的重點展覽《繁星:從日本向世界出發的六位當代藝術家》(STARS: Six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Japan to the World),以儼如編年史般的展覽結構,將草間彌生、宮島達男、村上隆、奈良美智、杉本博司,以及在日本發起「物派」(Mono-ha)當代藝術運動的韓國藝術家李禹煥(Lee UFan)之作品,從二戰迄今做了濃縮但詳實的爬梳。
Yoshitomo Nara, Voyage of the Moon (Resting Moon) / Voyage of the Moon, 2006, Mixed media , 476 x 354 x 495 cm, Cooperation provided by graf, Collection: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Photo: Nakamichi Atsushi / Nacása & Partners
Lee Ufan, Relatum, 1968/1982, Iron plate, glass, stone, 180 x 220 x 40 cm
李禹煥為代表的物派,將創造之藝術作品轉化成和事物間的互動及互惠關係,而他1969年發表的文章「從物體到存在」(From Object to Being)則榮膺了Bijutsu
Shuppan-Sha藝術評論獎。李禹煥除了是日韓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隨物派在全球藝術社群再獲關注,以及人們對戰後日本藝術以及非西方現代主義的比較研究意興方濃,使得李禹煥半世紀以降的藝術實踐倍受矚目。(註:目前展覽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延宕,展期尚在研議中)
Capture the Atlas一如往年,為那些探訪全球荒陬隅角的天涯旅人與攝影愛好者蒐羅了各地最佳銀河圖像,作為拍攝時的啟蒙與靈感。有趣的是,編輯挑選代表性圖像時不僅是斟酌攝影本身的品質,還會考量故事性以及它是否足以激發觀者拿起相機而投入拍攝的可能性。而Capture the Atlas之所以每年6月釋出這份年度名單,源自此時節恰好是銀河中心能見度的高峰期。
東京澀谷PARCO百貨是區域的時尚、娛樂和藝術基地,坐落四樓的Parco Museum Tokyo藝文空間,將於2020年7月4日至26日期間,舉辦由東京當代藝廊NANZUKA所擘畫的「全球流行地下」(Global Pop Underground)群展,其主軸承襲了2019年在紐約和洛杉磯Jeffery Deitch藝廊舉辦的「東京流行地下」(Tokyo Pop Underground)概念,囊括田名網敬一 、 空山基 、山口晴美與佐伯俊男等作品,對地下藝術做脈絡式的演繹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