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2019臺灣文博會 超過240家圖像IP品牌齊聚與花爭豔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每年臺灣文博會花博爭艷館策劃的「圖像授權館」,已成為臺灣圖像授權界不容錯過的年度盛事!今年圖像授權館共吸引超過240家圖像IP品牌齊聚,結合文化、潮流及生活為題材,以不同商業授權模式綻放多樣可能,這次展覽涵蓋「原創角色」、「插畫應用」及「年度新銳」三大主題,同時從中規劃「Talent 100 MOVES」、「時尚與插畫特展」、「限定扭蛋牆」、「IP聯名輕食區」等企劃展區,更舉辦近百場簽名見面會、插畫分享會、IP經營論壇、人偶遊行及抽打卡禮等活動。今

年的臺灣文博會花博爭艷館展出至4月28日止,免費活動歡迎民眾前來參觀,感受好吃、好玩、好好逛的文化盛宴。

4月24日的「角色長期經營策略」論壇,吸引眾多人潮前來,迴響熱烈。

在「原創角色」主題館,可以看到許多臺灣原創、海外品牌及卡通動漫等角色,眾多原創角色齊聚文博會,星光雲集,透過舉辦相關活動,讓民眾認識原創角色背後的創作故事。例如:致力於推廣臺灣原創角色的「毛毛蟲創意行銷」,積極發掘優秀的原創圖文作家,在文博會期間集結「毛毛蟲」、「老闆這魚」、「賤女奈奈」、「超直白」等臺灣原創插畫家,舉辦多場座談會及簽名會與粉絲互動。今年佔地最大攤位的LINE原創市集,以「夢想成真」為主軸,邀請50位人氣貼圖明星共同參與,不論是療癒萌系、動物系、文青系或惡搞醜怪系,如「白爛貓」、「柯基犬卡卡」、「廢物女友」、「小學課本的逆襲」等原創角色,將一次呈現滿足粉絲。時尚旅店「CHECK inn雀客旅館」與「蛋定人生」、「鬍子大叔」、「一點點怪獸」原創角色合作,讓旅客與人氣角色共眠,充分展現臺灣設計的創意能量。

在「插畫應用」主題館,涵蓋插畫繪本、出版服務、企業品牌、遊戲、網紅IP等內容,其中不乏有許多亮點作品。例如:專注於開發印花布料商品的「印花樂」今年與文創經紀「華研國際」攜手合作,推出印花授權服務,期望尋求更多跨界可能。遍佈全臺超過百家門市的「cama café」,與日本花藝設計團隊「plantica」跨界合作設計杯身,將傳統日本花藝美學與西方插花技巧融合,呈現創新寫實的花卉圖案,華麗亮眼。「捲毛力卡」以金門在地的馬約利卡磚為設計靈感,將傳統花磚圖樣融入日常用品生活中,深具臺灣文化之美。此外,擁有132萬粉絲的超高人氣網紅IP「黃阿瑪的後宮生活」、首位以插畫介紹冷知識的創作團隊「怪奇事務所」、臺灣吧推出的原創角色「黑啤與啤下組織」等,都可以在這次的文博會看到。

在「年度新銳」主題館中的「Talent 100新銳區」,是每年文博會爭艷館的重要焦點。今年集結了臺灣、日本、韓國、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澳洲、波蘭、盧森堡、比利時12國家/地區的新銳設計師,其中70位來自臺灣、30位來自國際,透過徵選以及媒體、公協會團體推薦,徵集插畫、漫畫、動畫、印花設計、公仔五個授權類別,藉此促進臺灣與國際間圖像設計交流。另外,由「黑青」團隊共同策劃「Talent 100MOVES」創作區,以「地方文化」為主題,並以臺灣「淡蘭古道」孕育的稀有蕨類活化石「雙扇蕨」為載體形象,在現場邀請所有Talent100設計新銳共同創作,以平面和AR擴增實境展出,創造與粉絲更多的互動。

OUNCE插畫工作室今年與YIBO新銳服裝設計師合作,激盪更多元的創作火花。

除此之外,近年來臺灣時尚設計逐漸在國際展露頭角,今年台北時尚新創中心和臺灣文博會Talent 100首次合作,設置「時尚與插畫特展」區域,呈現跨界設計新能量。例如新銳服裝設計師「SHOUSHOU」與兒童繪本插畫師張筱琦,運用色彩張力翻玩印花,製作成特色T-shirt;新銳服裝設計師YIBO與OUNCE插畫工作室,運用絹印手法將插畫躍然衣料之上,透過時尚設計與藝術插畫的對話碰撞,激盪更多元的創作火花。

由臺灣文博會大使黃子佼大力推薦的「限定扭蛋牆」,今年再次掀起扭蛋風潮,要讓插畫迷大失荷包。今年文博會將設置100台扭蛋機,集結70家國內授權品牌、海外經典角色,讓民眾試手氣,將喜愛的原創角色帶回家。其中包含眾多人氣角色,如臺灣本土新生代插畫家「狗狗的小跳步,繪蹦砰!」推出的「吃貨恐龍」扭蛋系列,6隻拿著零食吃個不停的小恐龍,可愛爆表、新創品牌「KATSU創作工房」推出的「殭屍動物樂園」,將可愛的動物殭屍化呈現,喜感十足。此外,「IP聯名輕食區」可以看到原創圖像與在地輕食品牌的跨界合作,共創新的商機。

照片來源:2019臺灣文博會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2019臺灣文博會 超過240家圖像IP品牌齊聚與花爭豔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藝術國度大PK,台北新藝博帶你看畫遊世界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喬治亞畫家Otar Imerlishvili讓駱駝帶著我們去旅行。藝術家使用溫暖色系和想像力,表現出勇敢面對生活的正能量。

第九屆台北新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北新藝博」)開展,本屆主題為「被藝術紋身的靈魂」,展間以沉思者與百花彩繪女神,具象出藝術之美紋身的模樣,強調了總監李善單的理念:「藝術即是美,美即是生活。」

李善單和美女藝術家團體瑪馨玲月,發表深具禪意的共同
系列作品《需‧菩提》。

在台灣這座小島上,台北新藝博希冀能透過各國的藝術品,開闊人們對美感生活的視野與想像,於是單為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就列出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設定了每個地方再難找,都要聯繫到藝術家來參賽的目標。這讓現場的工作人員也能很自豪地表示:「這個展覽會真正把世界各國的畫帶到這個地方。」

全球首位潛水藝術家Olga Belka,以獨特環保顏料直接在海底作畫!縱使腳受傷行走不便,她仍因台北新藝博的心意從俄國遠道而來。

在繽紛多元的各國藝術中,主辦單位特別規劃印度區,以七位藝術家的作品──如蝶優雅柔媚的女性畫作、建築系副教授的搶眼裝飾畫、畫家爸爸觀察孩子上學的滿載童心、活力鮮豔的街頭速寫、造型獨特的骨董車肖像、藏家遍佈歐美的加爾各答抽象都市風景、寶石切割般的幾何孔雀,一次展現這個神秘國度的豐富多面向。

除了印度,緬甸這個你可能沒想過的國度也表現亮眼!尤其是Moe Myint Zaw的壓克力畫作,讓人克制不了要向前一步,得剁手才能防止自己觸碰!而西班牙的自由奔放,讓展覽人員們同聲大讚這個國度 「簡直陽光燦爛、看了很開心 。」還有許多你可能得回顧一下高中地理確認國家位置的藝術家,很難得地能帶來作品,一起來台北新藝博遊世界吧!

Moe Myint Zaw原本是現實主義畫家,他想呈現緬甸北部巴奧民族鮮豔多彩的頭巾,便使用吸管將壓克力一點一點沾上畫布,每一層都要等一個禮拜乾了再上下一層,極具色彩與立體感。
緬甸藝術家Ngwe Aung畫的撣邦高地景致。他以壓克力混冷水厚塗畫布再割裂,為土地製造出深厚紋路肌理。他還有兩個兒子,也都是緬甸有名藝術家,一家三人風格大不相同。
烏克蘭的Yury Salko被德國列入「全球前百大」藝術家,也是美國「重要的世界級藝術家」。作品《平衡》表現智慧意涵,東正教氣息濃厚卻又不落俗套,並能結合現實與想像。

這兩張是克羅埃西亞國寶級藝術家Davor Zilic筆下的亞德里亞海岸及其細節,不僅能從畫面上感覺到當地的清新空氣,也會讓人懷疑這其實是高畫質螢幕吧! 細看那透明海水,每部分都是十幾層顏料的疊加,底蘊深厚而顯得極度逼真。
印度當代藝術家Reba Mandal風格多變,近期畫風走向半抽象。這次帶來很不一樣的恆河風景,有較具象與半抽象的作品。她認為沙洲的小石是珠寶,具有健康、財富與成功的祝福象徵。
中國畫家常鐵中,以鋼筆加上油畫表現的萬里長城有山水畫韻味,細看有插畫感,遠看顯得大氣。
緬甸藝術家Nu Nu以茵萊湖為背景,以單純的色調呈現當地風光,作品詩意恬靜。現場的工作人員越看越喜歡,但他表示要堅持自己的岡位,為這些美好畫作找到有緣的藏家。
西班牙Gioria Grau的多彩花園生命力旺盛,大花小花都能跳出來變主角。從小地方看,植物能表現他的細節特色,能遠看像開party。
土耳其畫家Ismail Turel讓蝴蝶飛到世界各地中,並添上線條,呈現出律動感。工作人員表示有些蝴蝶還有表情,你也可以向前仔細看看。
烏干達Fred Mutebi的作品表現當地生活文化,他的畫作收入將會捐贈給烏干達當地。主辦單位表示,非洲作品要運到台灣很不容易,他們到現在都還在等一幅辛巴達作品。
義大利男性雕塑家Artur Sulce,以半抽象銅雕表現女性純靜柔和的一面。

攝影/蹦啾莉歐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藝術國度大PK,台北新藝博帶你看畫遊世界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時間是記憶最大的敵人?查無此人─小花計畫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二十一世紀最簡單的迷路,是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上個世紀最傷的一顆心,是「有家歸不得」;
這個世紀掉下的第一滴眼淚,竟然是「無家不得歸」。

2015年秋天,在屏東東港共和新村拆遷在即前,我們開啟了「小花計畫」。老人家說起落葉歸根,不想老去所以離開家的我們,卻變成了還未凋零就沒了根的一片葉子⋯⋯。我們起初憂心忡忡、尋尋覓覓,世界那麼大,找不到能夠一起回家的那個人;我們變得失魂落魄、奮不顧身,找到了自己,卻找不到可以一起回去的那個家。我們等到了可以一起回家的那個人,找到了可以回家的那條路,可是卻再也回不到那個家。我們找到了彼此,卻成為了各自的異鄉人。我們多久沒有寫信,也就多久沒有寫信回家,昨天忍不住在信封上一筆一畫寫下這輩子第一個背下的那行住址,今天被郵差退信的理由不是「查無此家」,而是「查無此人」。沒有家的我們只是個異鄉人,遊走在似曾相似的記憶裡。

小花計畫,方序中,五月天,瑪莎,阿信,林強,李英宏,魏如萱,茄子蛋,告五人,宇宙人,家家,劉若英,HUSH

漸漸地發現「時間」是個溫柔的殺手,追逐時間的我們,在匆忙之間慢慢遺忘曾經珍惜的一切。原以為會一直保留在記憶深處的一瞬之間,卻也隨著季節汰換而失去了光影。如今,第五年的「小花計畫」,我們描繪起各自的回憶,透過流行音樂來重組原本失去記憶的節奏,再度喚起了回憶的旋律。視覺藝術團隊以光影、互動與跨媒介材質,與旋律呼應迴響著。聽覺描繪出記憶的骨架,視覺豐厚了回憶的肉身,一首首樂曲皆是不斷提醒我們面對不願失去的一切,這些善意的設定,只願讓你在聽完音樂後,彷彿也體驗了每個人的故事。

最終,回歸初心,找尋你不願失去的「   」。


小花計畫,方序中,五月天,瑪莎,阿信,林強,李英宏,魏如萱,茄子蛋,告五人,宇宙人,家家,劉若英,HUSH
五月天-瑪莎 X 設計師方序中

2019年《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由知名設計師方序中攜手五月天-瑪莎擔任展覽音樂總監,邀請林強、阿信、李英宏、魏如萱、茄子蛋、告五人、宇宙人、家家、劉若英、HUSH等11組歌壇人氣創作歌手加入,攜手國內外10組當代藝術創作團隊,透過流行音樂與當代藝術的跨域創作語彙,共同展出11件多媒體影音裝置作品,演繹最不想遺忘的「記憶」,展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至7月7日。

首度結合樂壇創作者與當代藝術家的共同創作,融合聽覺與視覺的感官體驗展開新篇章而隨著精心安排的觀展節奏,觀眾們走完展場也仿佛欣賞完一張別出心裁的專輯,就像自己也成為專輯音符與影像的一部分,藉此找回自身與土地間的歸屬感。


記憶與鄉愁的序曲節奏

為了闡述時間是記憶最大的敵人,別具巧思的再展間廊道上以若隱若現的投影畫面,呈現出「時間」的流動性,導引觀眾穿梭探尋,猶如在時光流逝下追尋腦中逐漸消逝的記憶。

首先擔任序曲開端的是音樂人林強、許志遠與藝術家黃邦銓、蔡孟閶共同創作的裝置影像作品《台灣是好所在》,多格動態播映的泛黃影像及街景建物的靜態畫作,如逐格動畫般喚起似曾相似的原鄉風景,搭配獨到的臺語電音節奏,讓人重返台灣舊時光的旋律中。

來自日本的明和電機以全新製作發表的7款木製迷你樂器書《文庫楽器》,首度跨國為阿信真摯悠揚的歌聲伴奏,直指人心歌詞中揭示愛與守護是有幸福期限,如同作品名稱《隱形的紀念》,最終將無聲無息埋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時間不僅會帶走人們的回憶,也會帶走消逝的生命,為了詮釋一生一滅的生命循環,魏如萱、鳳小岳(合作作曲)、單曲音樂總監陳建騏以及藝術家豪華朗機工,共同創作《很難很難》動力裝置作品,象徵生命盛衰的光球裝置,隨著音樂語境在懷舊的建築模型上移動,一明一暗的燈光,除了試圖重溫過往日常時光,也傳達出新生的力量。1997年順子的《回家》唱出遊子們對家的鄉愁,這次由家家重新翻唱、瑪莎擔任製作,並與香港藝術家曲倩雯共同完成的錄像裝置作品《回家》,將家家的靈魂嗓音和曲倩雯特地到基隆、花蓮等地取景的影像交互結合,透過耳機的聆聽,刻畫出對家鄉的思念情感與想像。而在展間走廊盡頭,刻意以劉若英的聲音作品《小事》作為展覽空間中的緩和停頓,透過她感性聲線娓娓述說自身與家的緊密連結後,引領觀眾踏入時空的想像漩渦。

家家 X 曲倩雯 《回家》
家家 X 曲倩雯 《回家》
劉若英的聲音作品《小事》

時空軌跡的詩意迴盪

踏入高挑的展場空間內,矗立於中央的是一座吸睛的巨大螢幕量體,為方序中與影像工作者蘇益良將時間具像化的呈現,如一個巨人的形象盤踞於展場中央,螢幕畫面主角是方序中的外公,由外公的細微表情與佈滿歲月的皺紋臉龐,來詮釋時間的流逝與變化,作品上端沿著天花板延伸出無數像觸角的耳機線,引導著觀眾逐一前往至相連的作品聆聽。

以傳統民俗的紙紮「靈厝」為主題的作品是新生代創作音樂人李英宏、新興糊紙文化組織以及服裝設計師齊振涵、李嘉泉共同創作的《有前無後》,將傳統紙紮文化與複合曲風旋律搭配,展現焚化紙紮的儀式與現代資訊上傳雲端的溝通模式似乎不謀而合。

《我夢見了小叮噹》作品由金曲樂團茄子蛋與藝術家王宗欣發揮彼此童年的共同回憶,將小叮噹道具中的任意門化身為窺視人群流動的攝影機,畫面裡扭曲變形的人型畫面流竄,彷彿腦海裡日漸模糊的記憶。來自宜蘭的音樂團體告五人與導演吳仲倫以「潮濕」作為對家鄉的共同印象,並以此為創作靈感製作《鹿》動力裝置作品,作品中的流瀉的細砂與滾輪的運轉變化下,連結告五人對成長、家鄉回望的歌曲,共奏出將彼此離家出外打拼的共鳴。樂團宇宙人與新媒體藝術家紀昀共同創作互動裝置作品《禁止觸摸》,當觀眾觸碰牆面上的壓克力方塊,影像與耳機裡宇宙人的演唱歌曲即刻隨之連動改變,試圖提醒我們日漸習慣觸摸的冰冷螢幕,逐步剝奪許多物品真實觸感的機會。以一個大冰箱裝存著一顆大樹的裝置作品《大樹小花》,是音樂人HUSH與擅長植物創作的李霽共同對兒時記憶的紀念,再現老家門口不復存在的一棵老芒果樹,象徵過往的美好事物僅能暫存冰封,延緩遺忘。

茄子蛋X王宗欣 《我夢見了小叮噹》
宇宙人X紀昀《禁止觸摸》
告五人X吳仲倫《鹿》
HUSH X 李霽《大樹小花》

展覽最後呼應觀眾與展場的交流,展會特別收錄本次參展10組藝人的音樂作品,打造為一張《查無此人》藝術專輯,於展覽開幕當天開放現場預購,並同步全面數位上架。

JiaJia家家 [ 回家 ] Official Music Video「查無此人 – 小花計畫展 」

(家編)家家唱回家真的是好好聽~!!小編都想家了#小花計畫————————————————2019. 04 . 12 相 信 鐵 路 局自 強 T. C. Ltd Exp 第0001次[長 大] Grow up → [過 往] Memory(準點發車)————————————————「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 首波溫馨MV獻禮 -▪完整版高畫質影片: https://youtu.be/RFr11c6rhLU▪立即訂閱相信音樂官方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ze6zV-家家|回家-長大後我們總渴望將聲音用力喊向全世界卻偶爾忘記,身後永遠有道呼喚-日夜捏著通往大人世界的門票而家家純淨透明的嗓音,卻是一張回程車票讓雙耳乘上感動的旋律將你我載回記憶中,那不願消失的舒適圈-回家吧,我們準點出發。-4/27-7/7 我們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等你小花計畫-首波主打「回家」以3D實境擬人耳麥克風錄製用聲音帶你踏上回家的旅程#戴上耳機才能完整感受#查無此人音樂概念專輯4/27全面開放預購 數位同步上架首發紀念限定。數量有限#查無此人#小花計畫

Posted by 家家(Jia) on Friday, 12 April 2019
隱形的紀念 the hidden memories

▍隱形的紀念 the hidden memories #五月天阿信全新單曲- 獻給終將消逝的你我與一切 -/ 我想要回到那一年你守護我那一年想起遙遠 那個夏夜我記得你 眼裡是我的臉不管這世界 是那麼的危險我都悄悄的 在你身邊一直到某一個 幸福期限別忘記我的臉|隱形的紀念 躲在心裡面|也許吧 也許不會再見|陰天或晴天 一天又一年|風它在對我說|莫忘這一切我想要去找那條路你牽著我那段路有甜有苦呀 有泥有霧我說有你 所以喜歡旅途有時候下著雨 我淋濕了臉所有風景 都變成想念一雙腳呀 走過多少時間才能走成永遠|隱形的紀念 躲在心裡面|也許吧 也許不會再見|陰天或晴天 一天又一年|風它在對我說|莫忘這一切|隱形的紀念躲在心裡面|也許吧 也許我們不會再見|陰天或晴天 我祝福今天|謝謝你對我說 當時的一切風 它在對我說 莫忘這一切/演唱:阿信製作:阿信 + 士杰共同製作:賴暐哲 EGGO Music Production編曲:于京延 + 賴暐哲 + 渣泥ZANI曲:Toshiko Ezaki詞:易家揚-木吉他:賴暐哲電吉他:樂冰 + 誠誠(ZANI)貝斯:卡王(ZANI)鼓:誠誠(ZANI)@+x studio和音編寫:張勝凱和音:羅西(ZANI)+鄒謦蓬+黃士杰-弦樂編寫:于京延+賴暐哲弦樂譜:賴暐哲弦樂監製:蔡曜宇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Just Busy Music Studio第一小提琴:蔡曜宇 + 陳泱瑾 + 盧思蒨 + 駱思云第二小提琴:朱奕寧 + 黃雨柔 + 曲靜家中提琴:甘威鵬 + 牟啟東大提琴:劉涵(隱分子)+ 葉欲新弦樂錄音師:楊敏奇、錢煒安弦樂錄音助理:陳祺龍弦樂錄音室:強力錄音室、玉成戲院錄音室-混音:黃士杰@五月天錄音室製作助理:江昆餘+詹宏業導演: 8ID Studio特別感謝 渣泥 ZANI/線上收聽Apple Music:https://apple.co/2Vup0EoKKBOX:https://bit.ly/2ZCRL0TMyMusic:https://bit.ly/2J6Ti9RfriDay音樂:https://bit.ly/2DAxPSWlinkfire連結:https://lnk.to/the_hidden_memories#阿信隱形的紀念

Posted by 五月天 阿信 on Saturday, 27 April 2019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時間是記憶最大的敵人?查無此人─小花計畫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與林布蘭有約:荷蘭國家博物館「所有的林布蘭」特展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2019年是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逝世350週年,為了紀念這位舉世的天才藝術家,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自2月15日至6月10日推出「所有的林布蘭」(All the Rembrandts)特展,將館藏22幅油畫作品、60幅素描和300多幅版畫一起展出,未知是否絕後,但肯定堪稱空前。

王靜靈,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
「所有的林布蘭」展場一景。圖/荷蘭國家博物館

除了名聞遐邇的《夜巡》、《馬滕˙索爾曼和奧普金˙科皮特肖像》、《猶太新娘》等大幅林布蘭的畫作外,荷蘭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收藏林布蘭作品最多的博物館,為了解林布蘭的藝術作品提供了最具代表性且全面的概述。從早期的《青年自畫像》到晚年的《作為使徒保羅的自畫像》,這些作品貫穿林布蘭的一生,涵蓋了林布蘭所有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這個展覽為觀者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各個不同視角和面向來理解這位命運跌宕,有著精彩一生的天才藝術家和他的作品

鎮館之寶──林布蘭1642年完成的《夜巡》(Night Watch)一作 將從今年夏天起進行現地修復,並透過網路同步全球直播。圖/荷蘭國家博物館

鎮館之寶《夜巡》則原封不動,還是陳列在館內榮譽畫廊(Gallery of Honor)的中心位置,這是此件作品自1885年建館以來的專屬位置,從來不曾改變。即使今年夏天起,館方將對《夜巡》進行修復,也不會移動此作,而採取現地修復的措施,並透過網路同步全球直播。以外,《夜巡》除了是林布蘭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今日標誌著林布蘭繪畫藝術的巔峰之作。有趣的是,這幅作品最初完成時,卻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作品。1639年初,林布蘭應民兵射手連隊的隊長法蘭斯˙班寧˙寇克(Frans Banningh Cocq)之請,為其連隊繪製一幅群像畫。委託人原先期待的是展現這幅該連隊十八人光榮紀錄的團體肖像,但在林布蘭的畫中卻畫了三十一人,大部分畫中的人物,不是被遮住一半,就是在畫面的背景中或臉部被陰影遮蓋。為了藝術上的突破,林布蘭在畫作中添加了許多「臨時演員」來讓構圖更為生動,這與當時群像畫要求每個人物姿勢皆需要展現人物優點的看法衝突。雖然這幅作品在完成時並不令委託人滿意和理解,但歷經了三百多年時光,證明了林布蘭「不落俗套」的藝術表現和他「離經叛道」的藝術天才。

「所有的林布蘭」展透過不同的主題來探索林布蘭的生活和藝術。展覽的第一部份呈現他作為青年藝術家的職業里程碑,展出館藏林布蘭的所有自畫像。在沒有手機可以自拍的時代,林布蘭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極多的自畫像,觀者在面對作品時,就像是從林布蘭的肩膀後方,看見他所面對凝視著的在鏡中反射的自己。細細品味他各自不同的自畫像,便能看見這位才華出眾的藝術家的成長軌跡。

《青年自畫像》(Self-portrait) ,約1628。圖/荷蘭國家博物館
《躺著的獅子》(Reclining Lion) ,約1650。圖/荷蘭國家博物館
《作為使徒保羅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the Apostle Paul) ,約1661。圖/荷蘭國家博物館

展覽的第二部分重點介紹了林布蘭的周邊環境和生活中的人們。在他年輕的時候,林布蘭透過畫他的母親、家人和朋友們的肖像來鍛鍊他的技藝,因此他的親朋好友也常常成為他畫作裡人物的模特兒。甚至在他第一任妻子莎士奇雅(Saskia)臥病在床時,他也不忘速寫描繪她的病容。林布蘭對他所生活的世界有著極大的興趣,並著迷於對周遭環境進行極為細緻的觀察,無論是販夫走卒或是路上的乞丐等等,也都悉數成為他筆下所描繪的人物。他同時也是一個極富說故事能力的藝術家,透過精心設計的構圖,在他的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神話或聖經故事,比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都更別出心裁,那些為人所熟知的文學經典,在他的畫筆述說下,顯得更富戲劇性且精彩生動。

《 猶太新娘》 (Jewish Bride),約1665-1669。圖/荷蘭國家博物館

在展出的近400幅作品中,觀者還能看到這位天才藝術家對藝術所做的各種不同嘗試,包括以不同的印製方式和紙張印刷版畫、或者是對印度細密畫作品進行的臨摹還有他在油畫上極具實驗性的筆觸以及微妙的色彩和光線效果。走進「所有的林布蘭」展,就如同走入數百年前林布蘭所過的生活;透過他的藝術作品,觀者看到的是林布蘭所見的世界。對全世界的愛藝人士而言,如此機會短時間內絕難再有,就讓我們與林布蘭相約一見!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與林布蘭有約:荷蘭國家博物館「所有的林布蘭」特展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超音樂・異聲驅動」探索聲音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能動性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走進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斷反覆播放的輕快音樂從正門入口處裝潢成紅色的卡拉OK包廂傳來,吸引人們忍不住駐足觀賞。這是藝術家江忠倫的錄像作品《無人樂隊#當代館》,以鏡頭紀錄當代館內藝術行政人員的工作日常,同時邀請館員一同參與歌詞的書寫及音樂MV的錄製,觀眾在現場欣賞MV影片時,也能拿起麥克風開啟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一同加入歡唱行列,以輕鬆、有趣的互動方式,滲透進入美術館不為人知的幕後場域。

江忠倫《無人樂隊#當代館》。

而這件令人莞薾的作品,也是當代館新一檔主題策劃大展《超音樂・異聲驅動》的起點。本展覽邀請新銳策展人賴依欣擔綱策展人,以探索聲音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能動性為主題,提出超乎旋律之外的超音樂性的特質,藉由聲音的非物質與物質性、聲響和傳播等特質,企圖重思社會、政治、性別、階級和不同的經驗所形成的視角,如何做為其發聲主體性的組成。本展邀請到活躍於國內外6位藝術家:王虹凱(台灣)、江忠倫(台灣)、莊偉(香港)、楊嘉輝(香港)、咖容琳娜・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 (波蘭)、奈鳩・布朗Nigel Brown(澳洲),各自提出關於聲音的不同面相及切入角度,持續擴張聲音動能的各種可能性。展期自4月27日起至7月7日止。

江忠倫《無人樂隊#當代館》。

日常聲音的放大與消音

除了前述江忠倫現地創作《無人樂隊#當代館》,運用MV與卡拉OK手法再現美術館工作人員心聲的作品外,擅長聲音藝術創作的香港藝術家楊嘉輝也帶來了二件經典的錄像作品:《消音狀況#2:消音舞獅》與《消音狀況#7:消音拳擊比賽》。

楊嘉輝《消音狀況#2:消聲的舞獅舞蹈》Courtesy of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 Samson Young.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 Credit_ Dennis Man Wing Leung.

在《消音狀況#2:消音舞獅》畫面中呈現氣勢恢弘的舞獅表演,但熟悉的響鑼擊鼓音樂卻被消音了,傳入耳中的是舞獅擺動及演出者強烈呼吸及踩踏的步伐聲音;另一件《消音狀況#7:消音拳擊比賽》的錄像作品中,也刻意削弱賽事中觀眾的鼓譟喧鬧及評論員的播報聲,清楚地聆聽到拳擊手互擊揮拳觸碰的聲響、急促移動的腳步與呼吸聲,2件作品提出「靜音不是沉默(或消聲)」的思考,企圖使觀眾重新想像「觀看」舞蹈與表演的「聽覺」體驗。

楊嘉輝《消音狀況#7:拳擊比賽》Courtesy of the Collection of Antonio Kwong © Samson Young. Image courtesy_ The Smithsonian.

跨時空為接點的聲音傳遞

長期關注勞工及歷史議題的王虹凱,這次展出作品《甜小調練習》中,帶領台南在地學生進行一系列的音樂生成工作坊,影片中學生們試圖追溯及再現麻豆區糖廠職員與在地勞工樂團的演出記憶,透過學生們的想像與生澀的6段表演演出,在彼此互動中建構出一個動態的聲音地景樣貌。

王虹凱《甜小調練習》。圖/王虹凱提供

現居台南的奈鳩・布朗針對本展現地製作的全新錄像作品《聲響象徵:建成國中鐘樓》,以台北當代藝術館旁建成國中的鐘樓為創作啟發點,帶領校內學生共同敲響這座未曾使用的校鐘,首先帶領學生在木槌上書寫對未來的展望,隨後持著木槌敲響12口銅鐘,影片中鐘樓對映著當代館的鐘塔,鐘聲夾帶著未來的希望沿著北方軸線傳遞至陽明山高峰,也喚起鐘樓曾作為校園內傳遞紀律的儀式性角色。

《聲響象徵:建成國中鐘樓》。圖/奈鳩・布朗提供

群體參與的超音樂性

莊偉《位於未來的聲音》為一參與式行為表演作品,展間中以三頻道錄像播映藝術家曾同時於香港、光州、武漢三地,召集百位當地居民一同出聲吶喊訴說各自對未來的願景,影片中群聚的人群如一座座人體雕塑般站立,構成集體可見的區塊。在展覽開展當日(4月27日),莊偉也於「自由廣場」號召民眾進行未來之聲的台北版演出,剪輯錄製完成後的影片,將在展間結合香港、光州、武漢版本共同輪播,將眾人之聲融為一體,交織成一曲對未來願景的和弦。

莊偉《位於未來的聲音》。圖/莊偉提供
莊偉《位於未來的聲音》。

來自波蘭的咖容琳娜・布瑞秋拉也嘗試以參與式手法進行創作,利用館內展覽拆卸的廢棄材料,製成可發聲的《噪音樂器》作品共45件,這些樂器在展覽期間開放觀眾借用,作為參與社會抗爭示威活動中的噪音工具,讓作品透過觀眾的參與及使用進入到日常公共場域中,試圖以藝術角度宣洩出政治運動的聲音語彙。

咖容琳娜・布瑞秋拉《噪音樂器》。

圖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超音樂・異聲驅動」探索聲音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能動性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29個國際影展肯定 《小兒子》第二季將想像力具象化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獲獎無數的台灣原創動畫《小兒子》推出第二季了!駱以軍具深刻生活感的散文作品《小兒子》,從2017年開始,由「夢田文創」以「實驗室的方法」進行文化產業的研發,推出繪本、動畫等作品,至今獲得29個國際影展的肯定。

在新的一季《宇宙飛行計劃》中,描述駱家沙發破洞,卻成為小兒子爆發想像力的入口,也觸動駱爸鼻遺忘已久的童心開關,由此發現,大人與小孩擁有的玩心並無二致。

別小看這一集短短3分鐘的動畫,導演史明輝說,一秒影像有24格,意思是,螢幕上出現的一秒鐘,動畫師就要畫出24張圖,3分鐘的動畫短片需要4320張圖,團隊得花上3個月製作時間,尤其採取手繪風的《小兒子》,更是耗時耗力。

製作一部動畫,要先決定人物設定。人物形象設定,需考量登場角色的造型、角色間的相對身材比例、服裝樣式、各自的眼神及表情,並表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徵及性格特點。

以駱以軍家庭趣聞為原型的《小兒子》,有糊裡糊塗的爸爸、嫻熟優雅的媽媽、害羞正經的大兒子、機靈萬分卻經常脫線演出的小兒子,以及陪伴這個家庭成長的小黃狗端端,他們各自是用什麼方式呈現角色呢?

從《The Affairs週刊編集》的《小兒子》特刊可見,為呈現駱爸鼻較陽剛固執的形象,用較多直線和偏冷色系的綠色,眼鏡的位置也有特殊定位,而媽媽就有較多的曲線,並使用暖色調。

大兒子內向,因此曲線也稍多一點、服裝以不搶眼色系為主,至於結合爸媽的個性的小兒子,在造型上則是結合了爸爸的ㄇ字頭頂,以及媽媽的圓弧下巴,搭上輕快明亮的黃。而小狗端端為了讓它有更高的辨識度,使用幾何長方形、不畫出腳爪等細節,增添玩具感。

確認好角色模樣,並且有了文字劇本,團隊便要將文字拆解成鏡頭畫面,也就是「分鏡」,這個階段除了要在構圖中涵蓋鏡頭的擺設和走位,還要包含角色的表演。之後再將場景和角色分層,以確保造型和比例的精準度。當上述動作確定後,加以描線及上色,然後將畫好的動作連在一起,以確保整體動作的流暢。

《小兒子》分鏡圖
《小兒子》線稿
《小兒子》完稿劇照

一步一步的,動畫團隊以熱情與想像力為燃料,開啟了《小兒子》的宇宙冒險旅程,你要跟著啟航了嗎?

圖文資料提供/The Affairs週刊編集X小兒子X夢田文創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29個國際影展肯定 《小兒子》第二季將想像力具象化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一個異性戀怎麼可能演好跨性別!史嘉蕾喬韓森的辭演事件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女身男形的情色大亨

性感明星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Ingrid Johansson),要胸有胸,要腿有腿,要演技有演技,飾演黑寡婦時穿著的黑色緊身戰鬥服讓人招架不住,但下一秒就可以把人按在地上揍出鼻血,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卻又一刻回眸傾全城,精準重製了維梅爾名畫的古典美,再下一秒又變成露西,換成台灣地痞流氓被按在地上揍⋯⋯而在2017年,史嘉蕾試圖在電影 《 Rub & Tug 》(暫譯:暴力劫色)中挑戰跨性別角色珍.吉爾( Jean Marie Gill ),卻引起了眾多LGBT影迷與演員的抗議。

珍.吉爾是一個真實人物,生理性別為女性的珍.吉爾的自我性別認同是男性,她於1970至1980年代間化名為丹特.吉爾(Dante “Tex” Gill),在美國的匹茲堡附近開設三家以上的非法色情按摩店,後來被以幫派、性交易、逃稅等罪名起訴判刑。從資料上看,珍並未進行變性手術,而是以男裝裝束進行非法活動,並以此姿態坐上當地的地下老大寶座。珍的傳奇就像黑暗版的花木蘭,這個故事有太多討論的切入點,諸如女性的玻璃天花板現象、在色情場所的地位等等,而關於部分LGBT群眾對於導演選用史嘉蕾決定的質疑,可以簡單化為一句話:「一個異性戀女性演員,真的可以好好地演繹出一個跨性別者的深層心理嗎?」

|讓史嘉蕾再更亞洲一點!

另一方面,史嘉蕾於同年2017上映的《攻殼機動隊》中,飾演能一人對戰一台自動思考戰車的女武神—上校「草薙素子」。在原作動畫電影中,草薙素子設定為幼時因為事故,除了頭腦,全身進行義體化手術的義體人,在士郎正宗的原作中並沒明確指出素子是哪裡人(這同時也是素子懷疑自己存在真實性的故事要素之一),不過素子的角色形象還是以亞洲人為藍本,其義體的膚色是黃種人皮膚,一頭黑髮,還有個日本名字,因為這幾點深植攻殼迷心中,不會有人認為素子是歐美人,因此,史嘉蕾出演素子一角讓攻殼迷們抱有諸多不滿。

導演在一次訪談中,甚至說為了讓史嘉蕾「不那麼白人」,在電腦後製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個現象顯示了一個奇怪的境地,讓一個亞洲明星來飾演不是不叫省事嗎?還是說,史嘉蕾的名氣資本與演技徹底超越了這些動畫成本,讓電影團隊比起亞洲演員更為願意雇用她?假設這個推論恰巧命中,那麼在當代高超的特效技術之下,是不是亞洲人來演出亞洲角色這件事便沒有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演員的演技與名氣?

|到底該怎麼讓觀眾滿意!?

天啊(抱頭) ,一連串提問讓人壓力山大。整理一下,在性別上,部分LGBT觀眾質疑一個異女出演跨性別角色的能力;在膚色上,亞洲影迷不滿一個亞洲人形象的角色要由一個修過電腦特效的白人演員來演譯。所以,讓一個跨性別演員來演珍.吉爾、亞洲(最好是日本)女星來演草薙素子,問題就圓滿解決啦。

網友起哄,要日本女星菊地凜子來飾演素子

ㄜ,真的嗎?

LGBT圈子的抗議中,李賽兒(Trace Lysette)、克萊頓(Jamie Clayton)兩位男跨女的跨性別演員,所發表的意見最為知名,但他們並非指出史嘉蕾沒有能力出演珍.吉爾的角色,而是抗議在好萊塢的機制中,順性別演員能出演跨性別角色,而跨性別演員幾乎連試鏡順性別角色的機會都沒有,這猶如是性別少數版本的玻璃天花板現象。不過,也有人在李賽兒的推特下回覆:

「我不是在說這情形是對的,但好萊塢十之八九會為了賣座而選大咖,不意外。有時這很兩難,因為為了得到這類的角色你必須先爬上那個水平成為一個能賣座的商品。 」

|換上彩虹頭貼是種偽善?

2015年6月26,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完成了同性婚姻合法化,臉書頓時一片虹光,透過大頭貼濾鏡功能,大家換上了象徵同志六色彩虹的大頭貼,象徵性的表態與支持,當時的我對於人數意外之多湧上無言的感動,不過有一位朋友卻表示憤怒。他覺得這樣的支持是輕浮虛偽的濫情,甚至是踐踏傷口,因為覺得異性戀的朋友根本不懂同志受過的苦處—青少年時期要假裝跟男同學討論沒有興趣的女優,或有些同志甚至永恆地被反鎖在櫃子裡終老,此類種種。他的憤怒其來有自,那些換上大頭貼的關心也其來有自,兩方的情感都是那麼真實的,卻隨時可能大打出手。

via GIPHY

難道一定要擁有同樣的傷感苦痛經歷,才有資格表達撫慰或意見,或者是進行更高一層的藝術創作(電影演出)嗎?史嘉蕾在後來辭演了《 Rub & Tug 》,她感謝這次的風波帶來的各方思辨,就如同我的朋友的「憤怒」與換上頭貼的朋友的「支持」,LGBT在好萊塢的處境與史嘉蕾嘗試跨性別角色的挑戰心雙方也都是真實的。當我們放大自己的格局,從一個犯罪者,放大,一個性產業大亨,放大,一個跨性別者,放大,一個女人,放大,一個人,撕下層層標籤,或許問題已經不在飾演珍.吉爾的演員該不該是位跨性別演員了,而是這些人與人之間差異存在的意義,並非讓我們去逼著性別氣質不一樣的人跳樓,而是要教我們世界之大,各花入各眼,一花一世界,事實上,連充滿男性陽剛特質的漫威電影也預計推出同志英雄角色,或許,好萊塢的羅盤已開始悄悄轉動。

漫威電影《The Eternals》的消息傳出,大力士角色Hercules 可能成為 Marvel 首位同志超級英雄!

甲事讀藝 |下期預告

近年來素有「男神製造機」的各種攝影粉絲專頁紛紛崛起,鏡頭專門狩獵魔鬼身材天使臉孔的鮮肉,IG頁面一滑,肉香四溢,宛如後宮選妃,或鮮肉菜市場,挑看選看哦。網路都市傳說流傳,好男人要不是別人的老公,要不就是gay,在這些鏡頭之下的男性(不管是不是同志)總是那麼陽光健美、笑容燦爛魅惑,男同志的外貌形象在想像裡,為什麼總是那麼美好?在藝術創作中,為何也總是如此?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一個異性戀怎麼可能演好跨性別!史嘉蕾喬韓森的辭演事件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莫內的睡蓮、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眾名畫現身馬德里街頭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經典名畫被帶離博物館,並隨意掛在城市街道上!

「始作俑者」是西班牙馬德里的Julio Anaya Cabanding,但他不是藝術小偷,而是個很有才華的街頭藝術家,他以粗獷的城牆和城市建築物為畫布,重現了人們以為應當在博物館裡,受到恆濕恆溫鄭重保護、不可褻玩的經典畫作。

cof

Cabanding的作品賦予這些標誌性畫作新意義,並且允許觀眾在意料不到的環境中體驗。「這不僅是一幅假裝成畫作,或與環境相關連的作品,」Cabanding說,「也是拍攝博物館照片、竊取圖象,並以前所未見或不同角度把他們放到不同的地方。」

於是,莫內的睡蓮畫獨自出現在一片古老的生鏽牆,林布蘭的自畫像則在西班牙一個廢棄家中。即使是《帶著珍珠耳環的女孩》這個著名的維梅爾傑作,也出現在德國未公開的噴漆牆上。

如果走在街頭撞見到這些「名畫」,你會怎麼想呢?

作者/Emma Taggart

圖文來源/MY MODERN MET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莫內的睡蓮、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眾名畫現身馬德里街頭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當非洲雕塑撞上七彩科技,電子舞曲就該給他放下去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想到非洲藝術,腦袋只會浮現異國小店擺置的純樸原民木雕或面具,等你買回去掛在家裡頭增添異國風味?

在瑪雅遺址旅遊勝地的圖盧姆,舉辦的第一屆藝術文化節Art With Me,南非藝術家丹尼爾‧波普爾(Daniel Popper)帶來作品Ven a la Luz(進入光明)。這個高聳的裝置藝術由木頭和繩子組成,形塑出一個女性形象,軀幹則轉化成生意盎然的綠植拱門,好似這個女人正打開她的心,讓每一個人都能進入。

丹尼爾以其超凡的雕塑作品和壯觀的公共藝術裝置而享譽全球,美國的Electric Forest Festival,葡萄牙的Boom Festival,澳大利亞的Rainbow Serpent Festival以及南非的Afrikaburn Festival等音樂節、藝術節都能見到他的作品。並且因為這些節目的歡熱性質,這些創作涵蓋了許多技術的支援,電子樂、LED照明以及投影等,讓他深具非洲原始粗獷風格的作品,在夜晚呈現華豔科技感。

除了大型雕塑,丹尼爾更以新的技術,將他獨特的文化底蘊轉化成互動藝術、舞台設計等,也是十足保留其熱騰非洲的特色。想看丹尼爾的作品,衝一發國際音樂節就對了!

圖文來源/DANIEL POPPER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當非洲雕塑撞上七彩科技,電子舞曲就該給他放下去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2019寶藏巖光節「野景」 呈現文明與野生的矛盾想像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寶藏巖,這座聚落最原始的景緻構築在人們對於生存幸福的期待,這片景色像是野生的,生命在這裡有機地長著,人們努力生活著。這片野景的美麗,也因著人們對於美好遺產的珍視、文化景觀的理想、土地居住與人權的關懷、公平正義的寄託,而在大片景緻裡有過一段段狂野的捍衛。                   ——李依樺

磯崎道佳〈巨蛋計畫〉

寶藏巖光節從2012年舉辦至今,每年以響應不同社會主題的策展方向進行定調。繼「邂逅那道光」、「創作像海洋,愛你像光」、「又在這裡,又在那裡」後,2019年春末夏初,寶藏巖光節以「野景」為題,思考人類邁向看似通往文明的路上,其所遭遇到的野蠻困境,並反思其所抵達的當代生活光景。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語彙、藝文活動的串聯、與會者的參與互動、在地居民和學生的攜手合作,呈現現代社會裡文明與野生的矛盾想像,為寶藏巖這片野景帶來更有力量的亮光。

人嶼〈涅槃〉
莊知恆〈晷跡〉

藝術無垠,漫步好景

從步入村落開始,藝術團體衍椼透過作品〈眾裡尋他千百度〉,帶著人們在聚落的巷弄裡散步,細數座落的路燈和腳前的風景。大自然的景色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逐漸被都市繁華所取代,在寶藏巖上光巷的房舍內,蕭聖健投影了一輪滿月,以極低科技的手法,讓作品唱出鄉野田園的蟲鳴鳥叫。對自然環境的關愛也反應在人嶼奧爾加.蒂亞戈(Olga Diego)的作品中,他們以回收廢棄物和塑膠製造了一座流瀉著螢光瀑布的假山水,以及充氣電子裝置閃著亮光的塑膠人間樂園。

衍椼〈眾裏尋他千百度〉
郭奕臣〈宇宙的祕密基地〉

虛實交錯,移動風景

半樓廣場豎立的是李承亮利用球形水塔改造的舞台廣播系統〈萬年站〉,讓人們爬上如同登陸屋頂的太空站唱歌,做一場場撒野的夢,而一旁鐵皮屋頂投影的〈失訊–夜〉,是郭奕臣以作品中人們的陌生關係,回應李承亮自現代生活的疏離狀態所拓展的〈萬年站〉幻想場景,身後的防空洞也轉化成通往宇宙秘密基地的蟲洞。人工智慧的發展讓真實的情感變得模糊,陳韻如瀧健太郎(Kentaro Taki)則透過人臉追蹤和線上遊戲,演繹著當今社會遭遇的科技綁架。寶藏巖的最深處座落著許唐瑋的〈虹光樹:果實星球〉,這兩顆星球像是原始且充滿生命力的異野空間,與聚落入口磯崎道佳(Isozaki Michiyoshi)搭建的巨型透明帳篷遙望著。另外,莊知恆為「2019台北藝術進駐」臺灣籍駐村藝術家,使用擅長的舞台燈光設計結合寶藏巖的歷史脈絡,以「雷射光束」及「蓄光材料」刻抹一道道光痕,將進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後所感知到的一切,呈現看似無序卻也尋常的生命軌跡。

陳韻如〈何為真實〉
李承亮〈萬年站〉
郭奕臣〈失訊-夜〉

明暗對比,點亮光景

這片富饒的野景交融著野生和文明的景緻意義,承載人們對於生活光景的期待。今年寶藏巖光節更與簡單生活節聯名合作,於3月30、31日和5月4、5日共同舉辦開閉幕派對、音樂演出和簡單市集,邀請到巴奈、美秀集團、柯智棠…等歌手於寶藏巖共襄盛舉,開幕當週也與Giloo紀實影音聯合放映,針對光節「野景」所延伸出的議題精選片單,於寶藏巖的防空洞播映。另外,展期間的週末將有九場由漫才團體「魚蹦興業」為寶藏巖光節獨家創作的「野景-光之大笑漫才」表演。最後,4月20日在寶藏巖涼棚舉辦的野景食堂,邀請空場藝術聚落負責人黃偉倫、新竹周益記市定古蹟執行長李明俐與寶村家園的詹智雄擔任食堂主人,與民眾在共食的輕鬆氣氛中,暢聊寶藏巖和藝文環境的光景。「野景」作為本次光節主題,藉著不同領域的串聯,觸發實踐未來渴望的韌性連結,參與者們帶有野性卻堅守初心的精神,一同與寶藏巖點亮台北。

許唐瑋〈虹光樹:果實星球〉
瀧健太郎〈尋寶獵人〉

圖文來源/寶藏巖光節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2019寶藏巖光節「野景」 呈現文明與野生的矛盾想像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台南文文仔火,在時間中煮成一座城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走進文博會華山「編輯地方」的台南館,「紅」是進入展間最顯著的視覺感受。紅色紗幕城門、紅色辦桌、紅色大幅剪紙,空間中不同質地、多種層次的紅,堆疊出「文文仔火」的概念主軸,並在溫火慢燉的「時間」裡,體現台南人觀看時間的方式和處事態度,以及這座城市獨有的敦厚與自在。

展覽以火的概念延伸出「烹調、連結、淬鍊、指引」四種面向,疊放在過去、現在、未來到封存的時間軸線上,並透過「物件、聲音、影像、裝置」四種不同載體來梳理城市與個人之間的情感關係。

烹調之火|細聽刁口府城人的料理況味

一般人想到台南,最直覺的就是飲食了。每個去過台南吃在地小吃的人,多以拚量為目標,一站十幾二十分鐘,很難得能停下腳步,去細細品味箇中滋味。然而,策展的蚯蚓文化,曾為台南觀光局辦過紅椅頭觀光俱樂部並停駐當地一段時間,希望人們能好好坐下來,花時間了解這些時間熬出的美好。

在這裏,你可以「聽」店家訴說如何完成一道歷經數個世代的傳統小吃,以及飲食作家王浩一和文史工作者謝仕淵,如何討論臺南的小吃和隱含的風土民情。你將會細細接收,牛肉湯在爐鍋裡微微沸滾,菜粽在裊裊的蒸煙中緩緩炊熟,和各式在地食物在文火的慢煮催化下,質地逐漸放軟,滋味越趨豐盈的聲音。或許下一次到台南品嚐小吃,或許能有不同的感受。

連結之火|以日常什物寫一部城市編年史

自喻府城流浪漢的金曲歌王謝銘祐曾說,「台南是要住下來的,要鑽進去巷弄裡的,要與神共處也與人交心的,你得花久一些時間才能聞得到蘊在她時間的妝裡頭,那一絲綿綿纏人的味道。」

展間展示了三位於在地深耕數載的臺南人——金曲歌王謝銘祐、「奉茶」茶館創始人葉東泰,和「莉莉冰果店」老闆李文雄珍藏的物件,每一件什物都存在著既日常又深刻的在地故事。

例如在「奉茶」茶館創始人葉東泰一攤,你會聽到葉東泰辦的「失禮茶會」源自他體認到人們對死去孔廟老樹的失禮;使用母親照片包裝的老媽紅茶,販售前得先擲筊取得同意;鎮店之寶的小孩塗鴉,是兒子五歲時畫他泡茶的「回禮」。眾所皆知名人的物件如此延展擺開,印證了時間在他們身上的刻畫,以及其與這片城市土地的關係。

淬煉之火|用手的技藝存放城的記憶

由於謝銘祐說的,在台南要與神共處,台南人的生活和神明與廟是分不開的,葉東泰想辦個茶會、賣個茶包,都要求神問卜一番。如此深厚且蓬勃的廟宇文化,讓多樣化的工藝面貌,仍在這個消費主義凌駕宗教信仰的時代延續著。

展覽中特地客製了四米高的金屬薄片展架,讓「光彩繡莊」、「左藤紙藝薪傳」、「葉明吉」剪黏工藝和「老神堂木雕」四間傳承歷史的工藝職人,帶來製作階段中四種不同元素——材料、工具、未完成品到完成品——的排列呈現,來連結中間所不得見的時間累積。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人在完美上的堅持,亦保留住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指引之火|鳳凰獻給土地的美好祝福

400年的時間溫火,不斷砥煉臺南人對於天地的虔敬信念,這份對信仰的堅定,透過楊士毅剪紙作品 《鳳凰的祝福》呈現。楊士毅引臺南古傳說,轉化成大地的祝福。

台南也稱鳳凰城,據聞是因棲息當地的鳳凰帶來繁榮。由於台南人害怕鳳凰離去,便在神農街附近普濟殿結下蜘蛛結網穴把牠禁錮起來。然而,在藝術家眼底,鳳凰想一直和這個城市的人生活在一塊,並沒有離開的意思,於是楊士毅剪出巨大的鳳凰樹,並在樹上讓人與鳳凰相互擁抱。

「唯有人善待土地,才能走向未來,走向更好的地方。」策展人邱鼎祐如此總結,這也是「台南文文仔火」希望能傳達的台南意念。

攝影/DingDong│叮咚

圖文資料提供/蚯蚓整合文化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台南文文仔火,在時間中煮成一座城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超現實攝影《100夜》,重現噩夢般的不安與焦慮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你常作噩夢嗎?噩夢或許是血淋淋的、驚魂不定的、混亂無序的,而美國超現實主義攝影師Lauren Zaknoun,則在那些不安夜裡塑造出令人著迷的詩意。

Zaknoun將攝影與數位後製結合,在作品中探討了焦慮、缺席、力量與逃避,這些主題在她的系列作品《100夜》中尤其明顯。這系列的每一幀超現實場景,看起來都像一場惡夢──無頭少女、浮出水面的手、長出荊棘的手臂,她以她活躍的想像,挑動觀者對真實的定義,以及對情緒的接收度。

看了她的作品,你對什麼樣的情緒感受最為強烈?好好檢視它,並深入探索其中,或許,這也是Zaknoun希望你能正視的部分,畢竟每個夜都是白日的延伸。

圖文資料來源/fubiz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超現實攝影《100夜》,重現噩夢般的不安與焦慮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一切都以「宅」為出發點:藝術家王建揚的收藏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 一窺藝術家的藝術收藏 」專題第一章, 藝術家王建揚的收藏。
究竟藝術家該不該收藏,如果收藏的話又會是選擇那些人的作品,原因何在?這些收藏跟他們的創作是否會互相產生影響?此外,他們有沒有心中的夢幻逸品呢?這一連串的提問放在藝術家身上,似乎遠比放在收藏家身上來得更加有趣些,卻較少人觸及。為此「藝事廳」決定走訪幾位台灣當代藝術家,讓讀者一窺他們的收藏世界。

從2009年首屆「GEISAI TAIWAN」以「宅」系列攝影作品來演繹出身體在社會空間的詮釋與認知狀態而獲得「龜井誠一賞」,隔年又一舉從村上隆手上接過「GEISAI TAIWAN#2」金獎殊榮之後,藝術家王建揚不但迅速走紅,還跨足了潮流與演藝圈,創作深受各界喜愛,包括知名樂團「五月天」主唱阿信都收藏了他2011年的繪畫作品《愛讓我們在一起》。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他也稱得上是收藏潮流藝術的先行者。

張禮豪
王建揚的房間就像是充滿童趣的秘密天地,也是他許多創作靈感的來源。
攝影/張禮豪
王建揚2009年攝影作品《宅1》就是在自家房間拍攝而成。圖/王建揚
王建揚 2011年的繪畫作品《愛讓我們在一起》由知名樂團「五月天」主唱阿信所收藏。圖/王建揚

事實上,王建揚從小就深受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在大學期間已經習慣性走訪各地的跳蚤市場而陸續買了不少玩具,並且把它們放進自己的創作裡頭;後來因為受到村上隆、奈良美智、KAWS等人的影響,在買不起原作的情況下,選擇購藏限量公仔、版畫或週邊產品來滿足自己的戀物癖,像是奈良美智的《森子》,而他生平第一件定義下的藝術品收藏,就是村上隆的版畫《蓮花》,至今將近十年過去,不知不覺中竟也收藏了不少。

村上隆2010年版畫作品《蓮花》是王建揚的第一件藝術收藏。圖/王建揚

這當中,日本當代藝術家作品佔了多數,像是擺在他臥室裡頭的,就是目前相當火紅的中村萌大型木雕原作《Growing in the forest》,看在很多人眼裡肯定羨煞不已。但王建揚笑笑表示,收藏藝術品口袋夠深固然很重要,更多時候講究的真是機緣。當時,王建揚與日本椿畫廊(Gallery Tsubaki)合作,剛好也就是中村萌的代理畫廊,透過這層關係兩人因此結識,而其創作結合小孩形象與山的造型顯得既可愛又療癒,王建揚幾乎沒有多作考慮就決定購藏,從沒想過後來市場價格竟會狂飆不已,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他的眼光。


王建揚的臥室裡擺了目前非常火紅的中村萌大型木雕原作《Growing in the forest》;牆上掛的則是另一日本藝術家武內明子2013年繪畫作品《Shower in forest》。圖/王建揚

臥室牆上掛的則是另一日本藝術家武內明子2013年作品《Shower in forest》也是截至目前為止王建揚所收藏的最大尺幅作品。王建揚說,武內明子是他退伍後第一次到日本旅行時認識的日本藝術家,當初很佩服她才剛畢業卻已經能夠到美術館巡迴展覽,對他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這十年間,他們一直保持聯絡、關注彼此的創作狀態;同樣地,能在首屆「GEISAI TAIWAN」 脫穎而出,對王建揚而言意義重大,他與獲獎的其他藝術家,包括李承道、呂英菖等人後來也結為好友,多年下來早已培養出革命情感,所以後來慢慢有能力時就收藏了他們的作品,成為最難能可貴的情誼見證。

王建揚也曾與不少藝術家交換作品,像三宅信太郎2001年的《Miss Sweet》即為一例。圖/王建揚
李承道2011年繪畫作品《英雄救美Ⅲ》。圖/王建揚

將近十年的藝術收藏經歷,王建揚認為現在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喜好,說穿了就是── 一切都以「宅」為出發點,只是如今他更熱衷在挖掘有潛力的新銳藝術家。畢竟,收藏他們的作品除了表示支持外,更有趣與值得等待的是讓時間來驗證自己的眼光,那份滿足絕對是跟著大家一起追捧明星藝術家的限量公仔或是版畫所無法比擬的。像是長井朋子以及大久保紗也都是他近期關注的藝術家。當然,對王建揚而言也有所謂的夢幻逸品存在,「Jeff Koons的『慶典』系列是我心目中的No.1,但如果在能力範圍內,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收藏加藤泉的木雕原作!」

大久保紗也2019年繪畫作品《Sleeping》。圖/王建揚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一切都以「宅」為出發點:藝術家王建揚的收藏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綠蕨從孔雀尾巴展出,香蒲開遍蜻蜓腹部─加拿大Ellen Jewett的超現實精緻雕塑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加拿大藝術家Ellen Jewett以其精緻奇幻的雕塑聞名,這些作品多是將野生動植物結合在一起的驚艷結晶。

Jewett將這些創作稱為「博物學超現實主義雕塑」,憑藉自身對動物科學行為的專業,她了解生物如何在世界各地移動,並將概念之融入作品,乍看很超現實,實則隱含她對大自然的理解,例如她近期讓蕨類從孔雀尾巴展開,而香蒲沼澤漫出蜻蜓腹部。

Jewettt避免使用有毒物質,傾向採用更天然的當地材料,這讓她的成品大量排除商業氣息,而踏上獨特材料組合和創造之路。並且,每一件都是手工製作,Jewettt強調她只用手和畫筆,不倚靠其他工具,也不複製或鑄模,讓成品顯得直觀、流暢、獨一無二。

這兩年,Jewett更開始以非自然的色彩,更深入地探究主題的情感維度,縱使動物的情感難以精確解釋,但她希望能以此種方式而有清晰呈現。

圖文來源/COLOSSAL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綠蕨從孔雀尾巴展出,香蒲開遍蜻蜓腹部─加拿大Ellen Jewett的超現實精緻雕塑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深愛地球的外星人 達文西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十五世紀時,義大利出了一位達文西,後世對他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從「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到「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各種讚嘆,如果用現代流行用語來說的話大概是「地表最強斜槓」。

盧卡尼亞的達文西自畫像 (畫作背面特意用拉丁文鏡射方式寫成「我所繪的」)/Photo Credit: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達文西的繪畫成就不用說,誰不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同時還具有多重身份,且貨真價實(絕非為了充履歷),是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哲學家、作曲家、土木工程師、發明家、數學家⋯⋯等等不勝枚舉,就連天文也能參上一腳,在篤信地心說的時代,提出地球繞太陽轉的假設等等。

《蒙娜麗莎的微笑》/Photo Credit: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最後的晚餐》/Photo Credit: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這種「驚世奇人」通常因難以被常人理解,所以往往伴隨瘋狂、鬼才等等形容,但他發揮的方式是如此之實際、嚴謹而優美(看看那些飛行器的設計手稿),不只令各行各業的專家折服,就算非業界人士也能略懂略懂地感受它的強大。

飛行器的設計手稿/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達文西繪製的超巨型弩 /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維特魯威人》 /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我想這或許可以先用太陽金牛座切入來聊聊。金牛座具有高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是十二星座中最與大自然生息相通的。達文西從童年時期就不斷描繪各種觸目所及的生物和風景,飛鳥走獸、爬蟲植披、山谷溪流都大量地出現在他的筆記本和草稿中,日後他對人體、生物、力學等等的探究亦十分執著。

另外,他落在牡羊座的水星也值得一看。如果單論牡羊座的水星,會有思維、說話都快速扼要,希望取得回答問題的先機,甚至有點粗魯莽撞的傾向,但伴隨著土星、冥王星、海王星的影響,使他面對知識時,有著嚴謹審慎的精神,就算擁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背後依然需要具有明確定義的理路支撐,因此他每個發想背後,都有大量的研究在前。

這樣的水星也會不斷探求「究極的正確」(尤其是來自土星和冥王星的影響),容易強迫性地認定「表相之下必有真相」,有時為了探究,甚至近乎無情,出現「令人畏懼的好奇心」——這就一定要提到他驚人的解剖繪畫事蹟。達文西把各種人類的、動物的屍體開膛剖肚,原本是為了作畫,他總覺得如果知道皮膚之下的一切,就能畫出更理想的肌肉線條。但隨著自己一路的驚奇發現,他想解開的是人體之謎了,他筆下開始留下血管、臟器、各種組織,成了第一位畫出眼球與大腦如何以視神經連結的人,也是第一位畫出子宮內的胎兒的人(想必是解剖了孕婦屍體)。

《胚胎研究》/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在觀看各種關於他的資料時,絕大多數是羅列滿滿的豐功偉業,只有在夾縫中出現一些他的醜聞、旁人對他性向的猜測、被拼湊的童年軼事等等。他雖然也是名言製造機(畢竟斜槓中也有作家、哲學家的身份),卻鮮少談論自己的情感、生活,還有作品。世人們永遠不知道蒙娜麗莎的微笑何來,也陸續在他各種作品中發現密碼,汲汲解謎。我由此產生了一種類似孤獨的情懷;常被說是「穿越時空」、「外星人」的他,彷彿來自浩瀚,地球不是他的歸屬,卻是他永遠想再多認識一點的家。

《 耶穌受洗 》(1472–1475)—由委羅基奧和達文西共同作畫 , Uffizi收藏/ 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施洗者聖約翰》/ 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延伸小貼士:
《救世主》創作於公元1500年約與蒙娜麗莎同時期,主角是耶穌基督,棕色長髮,身穿青金色與深藍色長袍,一反傳統的紅色袍造型,左手手托水晶球,右手作祝福手勢。
過去它曾一度被認為只是達文西弟子的作品,直到2004年由紐約的羅伯・賽門(Robert Simon)以低價買下該畫作,並交由專家修復與鑑定後,2011年終於重現在世人面前。是達文西創作中唯一可用錢買到的作品,2017年以4億5000萬美元售出,創下單一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2019年四月羅浮宮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計畫於阿布達比的分館展出,卻被紐約時報爆料畫作離奇失中。有男版《蒙娜麗莎》之稱的《救世主》幾百年來,就在這反覆失蹤和失而復得之間,拍賣價格越來越高。
編輯/蹦啾莉歐

《救世主》 / Photo Credit :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深愛地球的外星人 達文西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時尚精品展地中海藝術風,義大利攝影從超現實大師獲靈感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居住在紐約的義大利平面設計師Matteo Giuseppe Pani,他自幼就對藝術充滿熱情,著迷於薩丁尼亞文化,並能以其創作展現獨特生活方式,跨足品牌、時尚、數位插畫等領域。

其系列作品「Aishti by the Sea」,是他為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的展覽空間Aishti開幕創作的。這個空間的創辦人,同時也是Aishti百貨公司的所有者TonySalamé,因該地區位於地中海一側,希望Matteo設計一個圍繞時尚、藝術以及海為主題的作品。

「我們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啟發,重新創造一套可以將這三種元素結合起來的設計。」Matteo花許多時間研究達利以及馬格利特,對於這些畫家能做出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作品,他們試圖抓住其中奧秘。另外,Matteo也參考義大利畫家基里訶的形上學風格,並獲益於這個藝術哲人如何在空間中表現空間與物體之間的關係。

由於這項活動目的在於呈現高級時裝與精品,於是Matteo先製作草圖,再以photoshop重建,盡可能地精準傳達服裝、顏色、場景模式、內部合成元素等項目。當客戶同意他們執行了,就會在工作室裡拍攝。「在這過程中,一切都是深思熟慮過的。」Matteo這麼說。

圖文來源/fubizMatteo Giuseppe Pani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時尚精品展地中海藝術風,義大利攝影從超現實大師獲靈感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無法奪走的無限 草間彌生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日本當代藝術的國寶級人物中,有一對「日本藝術界怪叔叔與怪婆婆」,那就是村上隆和草間彌生。這一組「怪爺奶」至今仍非常火紅,紅到在去年(2018)於中國「被展出」(此雙聯展據說是歷來展出作品件數最多的一次,並在中國多個城市舉行,以售票或公共藝術形式推出,此等規模浩大的盛事消息一出,藝文界人士與愛好者紛紛親臨觀賞,但其後兩位藝術家均表明從未參與此展覽,展出作品很有可能是贗品。)—而這並不是第一次藝術家在中國「被展出」,2017年時,草間彌生也「被展出」了一次,據說因現場雕塑與裝置設計與平日風格大相逕庭,引人懷疑,而調閱草間彌生的官方資料,在過去十年只有一場2012年在北京的個人展。

這種「偷盜奪搶」之苦,草間彌生可以說是大苦主。從小母親告訴她,父親被小三偷走,接著就要她去偷窺監視父親與情婦,這成了她的一大心理創傷,也使她開始出現幻覺,並投入藝術創作,然而母親反對她的藝術追尋,常常沒等她畫完就把畫搶走,直到她逃往美國,想創造自己獨立的人生,本以為終能開始保全自己與藝術,沒想到在紐約苦苦熬出一點名聲時,她發現同行大前輩們竟然開始盜取她的想法,有的看了她的織物雕塑作品後,覺得「不如我也來搞軟雕塑」,從此揚名世界;有的表示欣賞她的「無限重複」概念,也開始大玩無限重複,其中一位就是鼎鼎大名的安迪・沃荷;前面這兩個都還能說是「借用靈感」、「截長補短」,但在1965年她首次推出「鏡屋」時,僅數個月後,就在知名的畫廊中,以另一位藝術家的名字,推出了幾乎是照抄的作品。

1965年。《無限鏡屋 – 陽具原野》(Infinity Mirror Room – Phalli’s Field)

2013年。《無限鏡屋 – 數百萬光年外的靈魂》 (Infinity Mirrored Room – 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Light Years Away, 2013)

從某個角度來看,草間彌生的「無盡重複」、「無限創造」(她幾乎從未停止產出作品),就像是在對抗所有的偷盜奪搶。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聊聊牡羊座的她。

一般講到牡羊座的時候,常有的形容是天真、衝動、熱情、任性,再深入一點會講到「開創精神」,去冒險、去創造、去取得——且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些特質在草間彌生身上都很明確。然而上這些特質的另一面便是:受傷。不論是因為她我行我素的行動讓別人困擾(出現在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知名作品《自戀花園》(Narcissus Garden, 1966),竟然是草間彌生不請自來的展覽。而且她還現場賣起作品,搞到主辦單位得來勸退),抑或是所有行動大剌剌地讓人有機可趁等等,身為戰神的牡羊座,打仗時難免負傷,戰場上也多的是偷盜奪搶,而戰事越猛、想攻略的城池越大,負傷難免也就越重。(受傷這個主題,另外還可以從她的火星、凱龍星觀察。)

《自戀庭園》 (Narcissus Garden, 1966 / 2009)

去年底,由官方認證的紀錄片《草間∞彌生》上映了,在宣傳的文字中,有一段引用自草間彌生的話:「我願創作到斷氣前一刻,不斷震撼人們的心靈。」我想,這位剛過完九十歲大壽的怪婆婆,最讓我震撼的是,不論受過多少傷依然挺身戰鬥,她那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南瓜》,圖中地點位於香川縣香川郡直島町,南瓜是草間最喜歡的蔬果,此件作品亦為她最知名作品
《生命的足跡》 (Footprints of Life, 2010)
互動式作品《消融之屋》,參觀者可以在此空間中任意貼上圓點貼紙,空間中的家具擺設按照參展地區而各別設計

延伸小貼士:
2018年於Phillips的拍賣夜晚,草間彌生的《南瓜》(三件作品)台幣約4,600萬起拍,獲得12次喊價競標激烈,最終以台幣6,700多萬落槌。《南瓜》是二戰期間日本當下的時代寫照,同時代表了草間彌生兒時回憶。
編輯/蹦啾莉歐

《南瓜》(三件作品)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無法奪走的無限 草間彌生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不太一樣的經典Break/Fast!雙語攝影師的超現實早餐奇想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早餐」英文是breakfast,意即打破禁食,只是每天一起床,這重要的一餐,時常有種倉促感,不是匆忙塞滿嘴,就是桌上隨手一抓先衝出家門趕車再說。而對馬德里的雙語攝影師Tessa Dóniga而言,她更將想像中早餐內含的Break/Fast感具現出來。

Dóniga能在英文及西班牙文間輕鬆轉換,並對於早餐詞彙感到興趣,她以上述角度詮釋各種經典早餐,再以圖像呈現出來──於是我們可以見到搗碎的穀物、剖半的罐頭、吹融的奶油等超現實攝影,並使用後製軟體造出飛起的培根、濺散的穀片或蛋殼等特殊效果,讓畫面更具衝擊感,誇大展現了早餐可以break的各種方式。

這系列與獨立雜誌Polpettas合作的作品,Dóniga將一個雙語者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超乎慣性的隱喻方式呈現出來。她表示,作為一個雙語者,她試圖將一些單詞翻成另一種語言時,時常自我質疑。而現實翻譯的模糊性與她簡明俐落的作品畫面對比,更突顯創作者的怪誕奇想與作品的非真實。

圖文來源/COLOSSALCollater.al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不太一樣的經典Break/Fast!雙語攝影師的超現實早餐奇想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雖是陳腔濫調,但我追求的就是一個爽:藝術家呂英菖的收藏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 一窺藝術家的藝術收藏 」專題第二章, 藝術家呂英菖的收藏。

2009年,自嘲從小到大不曾拿過獎狀的呂英菖,以原始大膽、鮮明強烈的視覺造型與色彩來描繪個人記憶情感乃至於內在的糾結與對抗的創作,一舉拿下首屆「GEISAI TAIWAN」評審個人獎──村上隆獎而正式出道,自此成為台灣藝術圈的一個異數。然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成為藝術家之前,呂英菖就已經是收藏家以及藝術空間「小巴廊」的負責人,而被熟識的朋友暱稱為「小巴」。

張禮豪,呂英菖
呂英菖的創作深受非洲部落藝術影響,擁有鮮明強烈的視覺風格。圖/呂英菖
呂英菖2019年作品《草莓森林裡的冒險》。圖/呂英菖

因為家中經營裝裱與藝術經紀買賣,讓呂英菖從小就有機會跟著父母四處走看,即使當時連非洲的地理位置都沒有概念,卻因為被部落藝術樸拙而充滿童趣的造型所深深吸引,在十六歲時偶然買下了自己生平的首件非洲面具收藏,自此一頭栽入這個充滿原始之美的神秘黑色大陸,非但在情感上獲得了他人所無法想像的滿足,後來還成立了「小巴廊」這間在台灣少見,以推廣非洲部落藝術為主力的畫廊,讓生活在海島的你我得以就近聽聞到自遼遠開闊的草原上傳來的野性呼喚。

呂英菖經營的「小巴廊」,是台灣少見以推廣非洲部落藝術為主力的畫廊。圖/呂英菖

深具系統與規模的非洲部落藝術收藏之外,呂英菖的收藏癖同樣體現在當代藝術上面,只不過就他自己看來,似乎沒有邏輯可言。他表示,「對我來說,收藏是一件很爽的事,如果真要問我怎樣決定是否收藏一件作品,答案再陳腔濫調不過,就是看自己是否真心喜愛。」因此,也沒有媒材的限制,無論風格是抽象或具象;成熟的藝術家也好,不知名的年輕創作者也好……都有可能在某一點上打中他。或許正是如此,每一件收藏他都能分享自己欣賞之處何在,真切地體現了對於藝術的熱愛。

認真追溯起來,呂英菖第一件收藏的藝術創作是其高中同窗好友蘇修賢的《四點鐘》。他認為這件作品深刻地描繪出青春時期對於生命的徬徨,即使現在還是帶給他很大的內心衝擊。另如葉子奇1991-1992年的作品《這是一個尿壺─後杜象》既是向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致敬,又將杜象的現成物概念再挪移回到平面繪畫上頭,不但改變了圖像語言的認知,也展現了高度的精神性,在藝術家的作品中可說絕無僅有。也是如此,一當這件作品好不容易在拍賣會中現身,呂英菖毫不遲疑地進場積極競舉,終於將之迎回家中,至今始終高掛在工作室的牆上。其他包括蔡國強《生命曆》、邱亞才《少婦》、司徒強《飛一》等件,也都是他自拍賣會上斬獲而來。

呂英菖第一件收藏的藝術創作是其高中同窗好友蘇修賢的《四點鐘》。圖/呂英菖
葉子奇1991-1992年的作品《這是一個尿壺─後杜象》是呂英菖私心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圖/呂英菖
蔡國強1994年作品《生命曆》。圖/呂英菖
司徒強2004年作品《飛一》。圖/呂英菖

此外,透過「EXCHANGE──交換計劃特展」,呂英菖提供所藏的非洲部落藝術作品,邀請有興趣的藝術圈朋友以各種類型的創作來交換並且舉辦展覽,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幾年累積下來也讓他的藝術收藏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假以時日,他將成為收藏最豐的台灣藝術家也說不定!

「EXCHANGE──交換計劃特展」邀請有興趣的藝術圈朋友以各種類型的創作來交換呂英菖所藏的非洲部落藝術作品,並且舉辦展覽,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圖/呂英菖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雖是陳腔濫調,但我追求的就是一個爽:藝術家呂英菖的收藏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探索時代浪潮下的東南亞當代藝術 高美館夏季鉅獻《太陽雨》特展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由高美館攜手東京森美術館共同策辦,精選來自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以下簡稱東協)成員國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共計有122組件,堪稱台灣首度最大規模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盛會。展覽期間為5月4日至9月1日,於高美館101-105展覽室盛大展出。

費立克斯‧巴科洛〈狂風暴雨的天氣〉

總策展人片岡真實副館長說明,東京的《太陽雨》自2014年起,歷經三年的田野調查以及與藝術家團隊數百次的來回對話,才得以成型。而高雄《太陽雨》特展精選了47位最關鍵且重要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家之作品,並結合日本福岡美術館及森美術館之東南亞藝術館藏,由六個不同的主題面向:激情與革命、流動的歷史與記憶、多元身份認同、現代發展及歷史傳承之間、冥想的媒介、存檔記錄,既忠實呈現東京首展版本之精華,也在高美館有限的展覽空間裡以濃縮形式完整地呈現原展覽的框架及概念,期待台灣民眾能夠過觀看展覽近而內化為自身的體驗與思考。

艾伯特‧約拿桑〈赫利奧斯〉

VR實境體驗,開啟一場獨特的東南亞之旅

為增進一般民眾對東南亞諸國的認識,高美館將於特展期間推出太陽雨多元文化推廣計畫「東南亞任意門」,民眾可透過特製的Google Cardboard、YouTube APP以及館內設置東南亞11國地圖裝置與QR code,以VR方式盡情地探索東南亞文化遺產以及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觀,讓靜態的展覽有了動態的體驗過程,讓觀展民眾可感受身歷其境的名勝之旅。

胡丰文〈無聲彷有聲〉

多元教育活動,用藝術體驗創意東南亞

東南亞諸國與台灣的距離既鄰近又遙遠,一片大海串起台灣與這11個國家,並且擁有相似的歷史發展脈絡,然而國人對於該區域可能只有初步的理解,為此高美館特別設計了一系列〈走讀東南亞〉的跨域講座,以日常的知性深入淺出引導觀眾認識東南亞,於5月19日舉辦的首場講座,即邀請到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開講〈東南亞常識大挑戰〉;同時,高美館團隊也為孩童設計了兒童版的多元文化導覽手冊,以童趣的說故事方式講述展出作品,更加強化本展的教育意義。

展覽期間也將舉辦多面向且有趣的藝術體驗工坊,藉由越南捲紙藝術、印尼蠟染藝術以及椰葉編織等東南亞傳統藝術手作課,帶領民眾認識與延伸來自不同文化的美學,感受熱帶地區的熱情與活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和賽勒斯〈太陽雨〉

募集文化大使,以不同角度觀看東南亞

《太陽雨》特展展出期間,高美館也將會集結來自東協國家的新住民和留學生,以太陽雨文化大使之身分推廣展覽。文化大使代表之一的阮氏青河曾提及,她在2002年從越南來到台灣,至今已有17年,從最開始的工廠女工到新住民教師,為了更加融入台灣也努力學習中文,現在也在南台灣各大學教授越南語。

目前高美館已有來自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以及泰國等六國的新住民或留學生加入高美館文化大使陣容,李玉玲館長也期待文化大使們能將母國文化以及自身的生命歷程用不一樣的觀點切入詮釋藝術創作。

艾伯特‧約拿桑〈赫利奧斯〉
李文〈奇異的果實〉

南北串連,共推東南亞藝術計畫

除此之外,高美館也與台灣高鐵合作推出「太陽雨高鐵藝術套票」,並同時以優惠價格一次享受《太陽雨》展覽、語音導覽以及高美館《藝術認證》雙月刊,親臨高美館感受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熱情。

6月17日起,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將有《太陽雨》特展的延伸展覽,此外,本次高美館為推動全國性的認識東南亞文化運動,更攜手多個近年來投入東南亞藝術交流與相關議題之藝術機構與獨立藝術空間,包含北師美術館、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立方計劃空間、安卓藝術、TKG+、就在藝術空間、Chi Wen Gallery、絕對藝力、以及台北日動畫廊共9個單位,合作推出東南亞當代藝術串連計劃,於4月起至年底,規劃扣合關鍵議題的展覽、創作計劃、工作坊以及論壇等活動,讓全台灣民眾都可一探東南亞的藝術魅力。

圖片資料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探索時代浪潮下的東南亞當代藝術 高美館夏季鉅獻《太陽雨》特展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