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格物致知魔人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認識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的時候,讓我想起哲學的「理型」,或者心理學的「基模」。理型談的是世間萬物的性質最純粹完美的形式,而基模是一種認知結構,類似於我們對事物的概念,使我們能認識和適應環境。

所謂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果有一個矩形的平面,在四個角落,以垂直於平面的方向,延伸出長長的四條線,我們可能會說:「那是張桌子」,但隨著比例調整,我們可能會改口:「那是把凳子」,而或許也有幾個微妙的比例,讓我們無法確定那是桌子還是凳子,除非看見上頭擺了花瓶,或者看見有人坐在上頭,好像才能確定(又或許依然無法確定?)

1920年布朗庫西工作室,桌上作品應為《Bird in Space》初步模型。攝影/Edward Steichen

《Bird in Space》對你而言是鳥嗎?還是飛翔?還是其他不相干的事?像我就看見了沾水筆,因為它還真像我桌上的其中一支。

《Bird in Space》

據說 1923 年時,這件作品在運往美國去參展時,海關人員實在無法承認它是「藝術品」,認定它必須以「金屬產品」併相關稅額通關,最後還搞上法院,讓法官評評理。最後法官表示,姑且不論它是不是隻鳥,總之它很賞心悅目,而且沒有實際功用,就當它是藝術品吧(這一番對藝術品的定義實在令人莞爾啊!)如今這件作品成了現代雕塑經典之一,隨著布朗庫西的創作軌跡指認(這件作品前前後後的反覆琢磨和實驗創作共十八件左右),最終它就是空中飛鳥,它就是乘風飛翔的理型。

他一生只挑選少數的主題,在裡頭長年提煉,深究當中的本質。以《Sleeping Muse》為例,跨幅二十年,有著不同材質、不同尺寸的版本,在卵形上頭塑著臉龐,使人分不清是卵殼浮出了五官,抑或繆思熟睡如完卵。

《Sleeping Muse》
《Sleeping Muse II》

布朗庫西畢生都在追尋本質、本質、本質,透過他,可以來聊聊木星與冥王星相連時的威力(這也是他星盤中相當重要的行星相位)。冥王星是個人蛻變和轉化的重要驅力,而木星正好類似「理型」或「基模」,代表了我們心中所認定的事物概念或哲學。而有木星冥王星相位的人,通常具有強烈的渴望(甚至是執念),必須探究自然法則,索求宇宙運行之道;這樣的需求將會磨練直覺,使人能從邏輯或教條的束縛中,由心創造,回答何謂真理。

布朗庫西死後將遺產全數捐給法國Centre Pompidou,唯一的條件就是保留他的工作室-巴黎布朗庫西工作室 Atelier Brancusi
Extérieur de l’atelier reconstitué par Renzo Piano, 1997 © Hervé Véronèse
Intérieur de l’atelier Brancusi reconstitué par Renzo Piano, 1997 © Adagp, Paris

布朗庫西曾說:「藝術家就是能將宇宙本質轉化為實際存在的媒介。」在此同時,他又強調自己並非追求神秘之人,也不是把簡潔當成了創作的目標,真正的目標只是本質,還有,快樂。布朗庫西另一個重要的主張便是快樂,他認為藝術應創造喜悅,這一點也讓人瞥見了他的太陽雙魚座、木星射手座。他說「我可以給你真正的快樂,就看看這些雕塑吧,直到你理解為止。」

行文至此,不僅覺得這樣的布朗庫西,給了「格物致知」一個有趣的示範:他嚴肅地格了一輩子的物,然後希望你來格他的物,說不定能得到喜悅。我想,要能完成這個「任務」,或許得學習他的風格,拋開邏輯,由心創造,才能回答何謂喜悅了吧。

延伸小貼士: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卵形雕塑系列中的首件作品《La muse endormie》以幾近兩倍於最高拍前估價的57,367,500美元成交,成為2017年「紐約春拍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夜拍」當晚,成交價格最高的拍品。
編輯/蹦啾莉歐


《La muse endormie》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1867-1957),原大理石版本1909至1910年作;此銅雕1913年鑄。圖片來源/佳士得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格物致知魔人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想吃了我嗎?金髮女郎從香蕉中豐饒現身──普普藝術大師梅爾.拉莫斯(Mel Ramos)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美國普普藝術家梅爾.拉莫斯(Mel Ramos),與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 (Andy Warhol)、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聯合舉辦著名的「普普藝術登上畫架」(Pop! Goes the Easel)展,是美國加州普普藝術運動的重要角色。

當安迪‧沃荷畫罐頭、名人頭像時,商業畫家出身的拉莫斯,則是在通俗文化中選取了超級英雄及美女這類的主題,而且,他筆下的女人多是裸露的──裸女們從玉米、香蕉甚至是糖果包裝中迸出,或者沉進馬丁尼杯、倚著可口可樂瓶,展現各種性感姿態。

從1960年代開始,拉莫斯就在作品裡頭褪去了著名女人的衣服──從他原有的英雄題材延伸出的超級女英雄,直到性感的內衣模特兒。他以繪畫、版畫、雕塑等方式,讓這些以廣告照片為原型的裸身女子,姿態各異地在各種商品或動物上呈現出情色畫面。極具性挑逗形象的女性與商品結合,讓兩者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而隨著第二波女權運動的升起,女性的形象內涵頓受關注,拉莫斯在當時被指控其作品有剝削女性的爭議。

許多人認為,這樣源自流行的色情內容題材,是藝術家對女性的物化貶抑,入不了上流藝術殿堂。然而,拉莫斯以「當我獲得女性的稱讚時,那絕對是最高的光榮」表達對女性的「愛慕」。若暫且不論拉莫斯真實想法,在現代藝術當中,對裸女意象的抗拒,是主張女性的個體性,抑或是對主體的限制?

也有人覺得,他筆下那些宛如海報女郎的作品,帶有對輕浮低俗文化的嘲諷。他當是以水果、罐頭,乃至香菸、汽車、起司等「不性感」的物品與裸體女性並列,而添增其吸引力,超現實地誇大了真實狀態,表現出對60年代廣告的挑釁。

商業產品的情慾化一直到如今都還存在,穿著清涼具暗示性的showgirl在展場攝影機前甜笑的「傳統」,仍舊延續著,但已然開始有些轉變,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也出現了相關的討論聲浪。如果拉莫斯還在世,不知道會對這樣的現象作出什麼樣的評論?

圖文資料來源/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The New York Timesartnet news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想吃了我嗎?金髮女郎從香蕉中豐饒現身──普普藝術大師梅爾.拉莫斯(Mel Ramos)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以輕鬆療癒的插畫,托起世界之重──包大山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包大山是個勇於追尋自我的女孩,當年毛遂自薦開始了插畫接案之路。

「包大山」是插畫家陳奕陵的筆名,結合了她在學生時期的綽號「包子Baozi」,和本名「奕陵」的山陵元素所組成,簡單豪邁又好記的三個字,和臉上掛著兩個深深酒窩、渾身散發濃厚文藝氣息的漂亮本尊根本對不起來。從取筆名這件事,不難看出包大山性格中,勇於打破框架、不給自己設限的那一面。

從未接受過正規美術訓練的包大山,考大學時東拼西湊了平時的日記塗鴉和社團文宣設計作為「美術作品集」,申請上了台藝大圖文傳播系,之後憑著自學,加上聰明的行銷頭腦,漸漸把興趣變成了事業。2009年,包大山主動出擊,寄信向文具公司毛遂自薦設計卡片插圖,她最受到歡迎的系列插畫作品《熊超人》順勢溫柔登場,就此踏上專業插畫家的發展之路。

包大山筆下的《熊超人》,鼻子大大、眼睛小小、長手長腳、一臉憨厚認真,可愛又有力的發散著包大山賦予它的爽朗與堅定,當年悄悄出現在文具店時,很快就成了療癒系代表,佔領許多人書包的一隅。

十年來,包大山帶著熊超人,從卡片、系列文具一路躍上各種書籍雜誌、展覽與裝置舞台,2018年更鑽進小巨蛋,出現在萬芳《時間仍繼續在走》演唱會的舞台視覺。

2018年,萬芳演唱會運用包大山的插畫作為舞台視覺。

負笈英國  義無反顧舉步向前

「世界上居然有一個工作,是將文字轉換為圖像,並且出現在大家日常的生活中。」包大山回憶當年剛進大學,得知有「插畫家」這個工作時,那種難以言喻的興奮和迫不及待,讓她至今難以忘懷,「我到現在都還是覺得,真的很想做這件事。」

趁著那些年市場掀起的插畫熱潮,她將《熊超人》系列經營的風風火火,一邊接案維生、一邊想著畢業後可以進出版社工作、畫繪本。然而畢業後的她,工作接踵而來,不知不覺就以自由插畫藝術家的身份存活下來,繪本計畫也暫時被擱置,不過畫繪本的念頭始終在她腦中盤旋不去。

從學校開始出道,出社會之後也一直有機會上門,包大山的職業生涯發展可以說是順遂的,但2014年她還是毅然決定放下一切,前往英國攻讀插畫系碩士,這也意味著她將面臨花光積蓄、同時一整年幾乎沒有收入的壓力。但對當年25歲的包大山而言,這些顧慮都遠不及內心「想要試試看」的渴望,包大山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框架。也因為這次出走,她終於有時間放空、沉澱,實現了擱置許久的繪本夢想。

包大山筆下長手長腳、認真憨厚的《熊超人》,療癒了許多人的心。

一個拚命奔跑的女孩

「我常覺得像我這樣在幸福家庭中長大無憂無慮的人,也許對很多事的理解都太淺,想法上也會有許多欠缺,所以一直都不太敢畫或發表自己的創作。」自嘲想很多的她,回顧早年心理的狀態,雖然積極的經營插畫事業,卻總是在阻止自己創作。直到出國後開始接觸大量繪本,才發現多數的故事都是簡單卻動人,才漸漸卸下心防,「我應該要珍惜不用把事情想那麼複雜的狀態。」她體會到,插畫家並不是記者,無需把事情複雜化,「我應該是幫助大家抽離現實、提供能量的人,怎麼可以自己跟著進去呢?」轉念後的她,用一年的時間掏出心肺,交出了第一本繪本《Run》。

《Run》是敘述一個小女孩一輩子忙碌奔跑的故事,「她一直都在拼命的跑,但有很多時候,她其實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這也是包大山第一次透過作品反映自己內心的創作,她用一貫溫暖的手寫文字和插畫,記錄下那個時期、那個階段對人生的體會與感受,「這是一個很貪心但卻又很誠實的作品。這個作品就是我。」在某次媒體訪談中,包大山為《Run》這本繪本下了如此的註腳。

《Run》記錄著包大山在成長過程中,對人生的體會與感受。

保持創作彈性  一人公司分飾多角

「我是極度務實的人,會評估不同的酬勞適合花多少時間去做。」包大山笑說,從高中塗塗寫寫開始,就非常嚮往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被運用到各種事物上;大學時期真正接觸到「插畫家」這份工作後,她開始熱衷參與校內大小展覽,自己印製週邊商品不說,還到便利商店門口擺攤賣聖誕卡,甚至大膽地開放商品預購,到最後主動寄信給文具公司,表達合作意願。

在創作以外,包大山盡量維持著簡單純粹。儘管如今的《熊超人》已不同往日而語,但依舊保持著她和文具公司最出的合作關係,只為了守護當年因為「想跟別人傳達想法」而開始創作插圖的初衷。

「我一直都在存故事。」包大山坦言自己花很多時間思考,一天之中,畫畫跟思考的時間甚至各佔一半,換句話說,她從未停止記錄、醞釀下一本繪本的腳步。包大山認為,相較於平常的插畫接案工作著重於思考觀眾與市場喜好,繪本創作讓她能更完整的保留腦中的想法與自我。

對多數創作者最執著、在乎的藝術體現形式,包大山也有不同的觀點,從傳播與行銷的角度來看,她認為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圖像的訊息傳遞不僅直接,而且十分關鍵,「我會思考一張圖出現時,別人會花多少時間看。當觀眾看過去時決定停下來多看一眼,這張圖就值得了。」包大山笑說,如果還能讓人願意分享給朋友,那就太棒了!而這些決定性的瞬間,與對行銷、包裝的重視,都是她筆下各個插畫角色能深入人心的重要關鍵。

《熊超人》系列文具。

包大山還有不為人知的古靈精怪的一面,「我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一人分飾不同員工。」每接下新的案子,她都會思考適合哪個「員工」來做,「我會去跟『這個人』溝通一下,再把工作交給他處理。」她邊說邊對著空氣指指點點,模擬交付工作給員工的模樣,一邊得意的笑出聲來。這看似孩子氣的多重人格遊戲,也是讓一人工作室的她得以成功處理不同類型案子、客戶,還能兼顧創作的秘訣。

擁有一顆結合商業、行銷概念,還兼具藝術天賦的腦袋,包大山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風格很多元。她將品牌想成朋友,揣摩對方說的話、做的事,適度調整內容深淺、變換多元畫風,從善如流的彈性讓她打開了插畫的發展可能。從單一商品到品牌視覺、大型裝置、演唱會,今年也即將迎來歌劇院與電影節的跨領域合作。究竟『插畫』能帶著包大山走多遠?連她自己都很期待。

文/Stella Tsai
圖片提供/包大山
文章來源/臺北文創
本文經《臺北文創—名家觀點》授權刊登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以輕鬆療癒的插畫,托起世界之重──包大山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印花設計節元年-「看不見的孔雀」為靈感40位設計人聯手驚艷國際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印花設計在全球各地備受喜愛,國內相關應用技術與商業模式亦逐漸成熟,台灣設計館為展現本地創新能量與藝術魅力,本年度特別規劃「台灣印花設計節-看不見的孔雀」,邀請「自由人藝術公寓」總監顏寧志擔任策展人,打造為每年一度的設計盛事。首屆分為「邀請展」與「徵件展」兩個展區,為台灣印花領域注入嶄新活力。

台創中心董事長張基義(左五)與策展人顏寧志(左六),一起與參展藝術家合影。圖片提供/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攝影/蹦啾莉歐

策展人顏寧志才華洋溢,跨越時尚、藝術、插畫等多元領域。不僅擁有個人服裝品牌,一手擘畫「台北插畫藝術節」,亦曾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是近年極受矚目的策展新銳。顏寧志指出,「印花設計」的特殊之處,在於透過排列與色彩,將一個簡單純粹的元素,創造出令人驚喜的無限花樣世界。而圖紋創作源自於原始部落的圖騰信仰,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具有凝聚集體意識的意涵。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圖騰」的意義已漸趨個人化,也開始轉換成「商標」與「印花」等各種商業應用,體現出不同的價值。

策展人顏寧志邀請7位藝術家與徵募33位創作者,展現多元印花技法與豐富面向。圖片提供/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看不見的孔雀│主題喚起好奇心,呼應印花設計發展脈絡

「台灣印花設計節」首屆以「看不見的孔雀」為命題,呼應「印花設計」的發展脈絡。孔雀在所有動物之中,自身印花特色既顯眼又具代表性,符合了繁複多元的印花樣貌,身上的羽毛直橫交錯,也像布面織紋一樣錯落。

顏寧志試圖提出一個概念:即使一隻「隱形的孔雀」站在我們眼前,我們仍能透過想像力感受孔雀的色彩與圖紋,因為這些意象已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這也是印花圖案在這視覺衝擊的年代,所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帶給人們永不褪色的印象。

│邀請展│原來印花可以這樣玩!頂尖創作人同場爭豔玩創意

位於台灣設計館05展區的「邀請展」,策展人邀請7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每一位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皆享有高知名度,各自提出獨特見解詮釋「看不見的孔雀」。本屆展覽主視覺是由五七(吳騏)量身打造繪製畫作,形塑出一隻華麗雅緻、專注縫紉的孔雀意象,帶給民眾無限的想像空間;再邀請設計師沈彥霖以此插畫發展主視覺,嘗試以不對稱性與重複性的大膽排列組合,加上強烈的螢光色彩,構築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設計。

李嘉泉用主視覺元素創作全新印花服裝系列。攝影/蹦啾莉歐

走進展館,映入眼簾的是服裝設計師李嘉泉全新概念性系列,他從五七插畫抽取素材,拆解重組成印花服裝創作,以絕妙配色與訂製服造型,呈現令人驚嘆的精湛工藝。接著6個獨立展區,依序看到當紅插畫家五七、知名藝術家曲家瑞、泰國人氣繪師GONGKAN、印花設計藝術家Eszter(陳純虹)、香港時尚新銳林雅儀(Zlism)、愛馬仕御用壁畫家紀人豪等創作者的印花藝術作品。每一位創作者皆展現創作功力及圖紋創玩技巧,讓觀展貴賓頻頻大呼:原來印花還可以這樣玩!

當紅插畫家五七將他的鳥人概念展現在服裝上。攝影/蹦啾莉歐
曲家瑞
曲家瑞以花花世界為主題,展示藝術創作。圖片提供/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曲家瑞用另一端展現童年時光,和對面現代感十足的花花世界形成對比。攝影/蹦啾莉歐
印花設計藝術家Eszter(陳純虹)。攝影/蹦啾莉歐
泰國人氣繪師GONGKAN。攝影/蹦啾莉歐

│徵件展│國內最大規模印花展演,33位老將新銳聯袂展出

為了讓 觀眾一次飽覽當代印花創作能量,台灣設計館再開闢 06展區作為徵件舞台,邀集主題內容符合「動物」、「圖騰印記」的印花 創作。由於不限年齡、國籍、媒材及藝術形式,吸引 了 來自日本、港澳、馬來西亞等地上百位創作者投件。

本區集結33組創作者精湛作品,突破印花應用想像。圖片提供/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顏寧志為現場來賓介紹纏絲設計的工法。攝影/蹦啾莉歐
纏絲。攝影/蹦啾莉歐
何家興/ 好耘設計工作室。攝影/蹦啾莉歐
VILA PENG,同樣的圖樣依照不同的布料工法創作出不同的視覺感受。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Yuya Liu,利用混和媒材與繡花工法將圖案拼貼在畫布上。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日本插畫家小積こつw(Kotsuw),在繁複密集的圖案中,有一處特別不同,你能分辨出來嗎?攝影/蹦啾莉歐

│印花不只是印花│ 打開民眾想像力,啟發無限想像空間

「印花創作」蘊含無限的文化意象,以及無窮的創造能量,不僅止於滿足商業應用需求;本展希望藉由策展思考與設計,拓展每個人對於「印花」概念的想像力,未來激發出更多創新精采的創作與應用。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印花設計節元年-「看不見的孔雀」為靈感40位設計人聯手驚艷國際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The Cisterns:哥本哈根最令人驚艷的當代藝術展演場所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提到公園,你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小朋友歡樂奔跑、小情侶牽手散步、毛小孩互鬥嬉鬧?這些我們熟悉的場景,在哥本哈根腓特烈堡皇宮(Frederiksberg Castle)對面的Søndermarken公園內時刻上演著。然而,在大片綠油油的草坪深處,竟還隱藏了一個秘密而龐大的地底世界-The Cisterns(丹麥文為Cisternerne)。

周佩穎
The Cisterns的對街為哥本哈根腓特烈堡皇宮(Frederiksberg Castle)。圖/周佩穎

佔地4400平方米的The Cisterns曾為地下儲水庫,可存容量高達1600萬公升,自1853年起供給哥本哈根的居民飲水所需。最原始的水庫樣貌採上空開放式設計,所以可以想像在腓特烈堡皇宮前呈現出一片壯觀的水面景象。但礙於水質恐受污染的考量,1891年便以混擬土結構將表面覆蓋,再鋪上植披並建立一座噴泉池於其上。於是,當1933年The Cisterns停止運作之後,這裡遂為世人所遺忘。2001年到2014年,The Cisterns改為現代玻璃藝術博物館。而The Cisterns於2013年加入成為腓特烈斯貝博物館家族的一員之後,現今成功將先天劣勢翻轉為優勢,華麗轉身為獨特、鬼魅的沉浸式當代藝術地下展演場地,被英國老字號媒體The Telegraph稱許為哥本哈根最令人驚豔的景點與體驗。

位於草坪上的The Cisterns入口,一不留意就會錯過。圖/周佩穎

草坪上有兩座玻璃金字塔為The Cisterns的入口標誌,進入朝下走,也逐漸開啟前所未有的黑暗寒冷之慄。濕度幾乎為100%、持續的水流、17秒的廻聲、完全沒有日照,這就是The Cisterns的日常。諾大的空間,由三個蓄水池室組成,4.2米高,堅硬的花崗岩砌塊牆壁與神秘的氛圍,仿若是古墓奇兵的寶地或是被遺棄的古老大教堂場域。

下階梯進入The Cisterns,人們彷彿來到另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圖/周佩穎

尤其值得一提,The Cisterns是丹麥唯一的滴石洞穴,其中包括了鐘乳石和石筍等。滴石的形成是混凝土結構中的常見現象,隧道、地鐵站和哥本哈根周圍的避難所等皆可見,但卻沒有任何一處的規模如此巨大並且充滿多樣性。來自上方Søndermarken公園的水,滲入The Cisterns的混凝土天花板,水會溶解混凝土中的基本鈣質礦物質,長期形成了滴石。看似脆弱、迷人的美麗滴石,正是現代化的人工發展與大自然互相抗衡、消長的長期結果和證據。滴石的生成,表示了建築物正在緩慢腐爛,也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大自然對於人造開發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與主導力。

The Cisterns內的滴石現象,讓此處成為丹麥唯一的鐘乳石洞穴。圖/周佩穎

於是,不論何時,The Cisterns舉辦的各式各樣特別活動,從吟誦、表演,到食樂等,與大自然共存都是先決條件。另外,每年The Cisterns會邀請一位(組)享譽國際的藝術家或建築師,巧妙融合濕冷、漆黑、迴音等的地下水庫特性,進行大型的場域限定(site-specific)創作計劃。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裡每年都邀請藝術家來進行現地創作計畫。圖/周佩穎

2017年適逢丹麥與日本慶祝150年的友邦之誼,The Cisterns邀請以使用低科技聞名,深具實驗性精神,強調建築物與周遭環境的連動共生關係的日本建築師三分一博志(Hiroshi Sambuichi),舉辦一場名為《水(The Water)》的類神社(shrine-like)裝置展覽。去年邀請了幽默、俏皮,擅長互動性雕塑和公共藝術裝置的丹麥藝術家Jeppe Hein,在《In Is The Only Way Out》的展覽裡,參觀者不止觀看,而是體驗了一場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地下旅程,在濕冷的空間中深刻察知自己的現實存在。

今年,受邀的是曾參與兩屆台北雙年展,長期關注經濟、社會與環境議題的丹麥藝術團隊SUPERFLEX。《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SUPERFLEX以科幻聲光效果將The Cisterns打造成為穿越時空的劇場;這是未來,大洪水已經發生了,所有的潰爛腐壞不斷在發酵,遺留物體叫做現在。深淺不一的水高,搭配不同的音頻聲效,整個The Cisterns折射出暗黑版本的迷幻色調。其中一景,有個部分被水淹蓋的廁所,這不是一般的公廁,而是模仿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UNFCCC)位於伯恩總部內的行政廁所,置於此展當中,帶有現代化消費開發以及當前全球環境耗損的象徵意義。行走到水的最深處,同展名的“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標題呈現眼前,SUPERFLEX將人類末日的反烏托邦情景轉換為多元化的敘事結構,創造了一個超現實但又看似合理的場景,氣候變化徹底改變了社會,最終或許人類被自我終結,但那並不一定就同等於世界末日。

The Cisterns現正展出SUPERFLEX的限定場域創作“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冷冽的體感直逼人深切感受到全球最重視的氣候變遷問題。圖/周佩穎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The Cisterns:哥本哈根最令人驚艷的當代藝術展演場所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2019台中藝博:「文化漫步—雕塑維度」串連人文城市的美學對話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第七屆台中藝術博覽會將於2019年7月19日至21日,於台中日月千禧酒店登場,呈獻 64 間來自台灣和歐亞地區的優質畫廊,作品橫跨平面、雕塑、繪畫、裝置、錄像以及攝影;今年展會帶來 18 間首度參展的國內外畫廊,創下首度參展畫廊的新高紀錄!

大象藝術空間館計畫展出林世雍著名的香蕉人繪畫,此作名為《地基主-1》。

展會今年以「文化漫步—雕塑維度」為題,聚焦於城市中姿態萬千的雕塑創作與生活美感的體驗,串連起空間、人文、雕塑、城市間的美學對話,一探雕塑如何提升城市美學品位、定位城市精神,結合週末免費藝術講座,為大台中地區及周邊城市的藝文愛好者帶來精彩的藝術體驗。展會擴大藝術收藏對象、活絡藝術市場,開創中台灣獨一無二的國際藝文盛事。為響應雕塑主題,今年台中藝術博覽會也將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合作,舉辦「台藝大雕塑52」,除了在展間展出外,大廳展場擬以一老一少數組對應的作品呈現出歷史對話。

Bluerider ART 帶來Willi Siber的作品《Wall Object》,承襲巴洛克藝術的華麗視覺效果,並用木頭、亮漆等材料演繹出當代文化視角。

另外,台中藝術博覽會今年也再度獲得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大墩文化中心的共同支持規劃「藝術新聲特展區」,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特別於展會中提供創作新秀初試啼聲的優質平台,這些新世代藝術家將以多種媒材相互搭配,創造出活潑富變化的特展空間。

日本SHUKADO秋華洞畫廊帶來作品Modern equipment 01,為Erika Kusumi製作的數位輸出影像。

除此之外,2019 台中藝術博覽會也將再度舉行專題企劃【KNOCK KNOCK, ART! 藝術敲敲門】,邀請專業畫廊精選一件合適入門收藏且具市場潛力之藝術品,從國際大師到新銳藝術家,從雋永經典到當代創新,再從平面到立體雕塑;各樣風格與媒材迴異的作品,揉合現實與夢境,以3至5萬元的價格讓您體驗藝術收藏的輕巧與美好,在各畫廊精心打造的精緻展間中,為您打開收藏之旅的初始篇章。

上海畫廊可藝術空間首度參加台中藝博,將推出藝術家謝艾格的雕塑作品《玩具》。

而台中藝術博覽會也為了台中市民規劃了4場免費週末藝術講座,主題包含藝術收藏、攝影修復、與台藝大雕塑系合作之台灣當代雕塑與李福常修復師的雕塑修復等精采內容。

2018台中藝博展前記者會推出示範展間,讓現場媒體先睹為快。

台中藝術博覽會已成為中部重要的藝文活動之一,讓我們相約夏日,一起迎接精彩可期的藝術饗宴!

圖文提供/台中藝術博覽會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2019台中藝博:「文化漫步—雕塑維度」串連人文城市的美學對話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陽光空氣與水 威廉・透納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4.23),現代公認能使風景畫偉大的畫家,被譽為「光之畫家」,可以說是因為有他的光,於是使原本在藝術殿堂中地位低下的風景畫,終被承認可以與歷史畫、肖像畫平起平坐,他也深深影響了後期印象派的繪畫發展。在印象派確立之前的數十年,有他這樣一號人物,向其他畫家說著「你應當畫你的印象」、「我的繪畫是要體現我的經驗」,以風景畫向當代展示了一次觀念與技術的突破。

Norham Castle, Sunrise,1845 ©Tate

我第一次對透納有比較完整的認識,是因為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2014),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性格與畫作的反差,以及驚人的意志力。

我覺得透納筆下的光影與空氣真實到接近奇幻,彷彿能抓住某些一閃即逝的片刻,那些一陣風捲過就消散的清晨霧氣,或者某個乾燥晴朗到令人懶散的傍晚日落,或是刮起溼冷強風的蕭瑟午後等等,依稀中好像在生命中出現了很多次,當下令人有著難以言喻的感動,然而似乎在一個轉身後,還是沒能清楚地記住。就是這些時候的天光與氣氳,那些特定的濕度、溫度和速度,透納竟不可思議地掌握了,然而在如此令人屏息的畫作之外,卻是粗鄙乖僻、不諳人情、有時慷慨無度、有時又任性自私的傢伙,這輩子不管是對親人、情人還是同事朋友,對誰都負責不了,對誰也交代不了,一逕故我地畫著、畫著、永遠地畫著,好似他細緻的心靈都留給了大自然,偉大的視野留給了藝術,精巧的話語都留給了畫筆。

The Scarlet Sunset, 1830-40 ©Tate

我想就借透納先生來聊聊金牛座吧!透納的星盤有著強烈的金牛座傾向,這個星座的光明面之一是穩定有生產力,這可以從他在世豐厚的作品數見著,超過 1500 幅的水彩畫和 550 幅的油畫,而且每一幅都不馬虎;光明面之二是堅毅不拔,能定睛凝視眼前的一切,他曾為了畫出遇難的商船,在狂風暴雨之夜,請求輪船上的水手,把自己綁在桅桿上整整四個小時,說如果還活著就去把親身經歷的驚濤駭浪畫出來(這種賭命行為也可觀察他的火星和冥王星)。然而金牛座的陰暗面則是頑強固執、蠻橫且不知如何處理慾望;電影中的透納,時不時會突然強迫長年隨伺在側的女管家供他洩欲,那粗陋原始得有如僅僅是吃喝拉撒,令我印象深刻〔同時也很佩服演員提摩西・史伯(Timothy Spall)的演出〕。

The Wreck of a Transport Ship, 1810 ©Calouste Gulbenkian Museum

作為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人,透納如粗鄙渺小的凡夫俗子,能說嘴的沒幾樣,讓人抱怨和失望的倒有一大籮筐,而且還說不動他,他孤獨而自我封閉;然而作為一位藝術家,他的全副身心都開放給了自然與世界,交出了自己的脆弱與堅強、細緻浪漫與粗獷氣魄、滿腔熱情、雄心壯志,當然,還有無數不朽的畫作,使人見到了一個偉大的巨人。

Fishermen at Sea, 1796 ©Tate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陽光空氣與水 威廉・透納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台式熱炒Xcosplay,從79國搶下劇場界奧林匹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大獎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全球劇場界盛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The 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於2019年6月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社團法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Theatre Technology,簡稱TATT)籌組臺灣設計師團隊,以國家館作品「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及學生館作品「The Changing Room」代表參賽,突破傳統觀展形式,以「AR科技」及「沉浸式體驗」帶給全球觀眾耳目一新的設計作品。

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觀眾參與體驗活動

        國家館「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以AR技術打造虛實共存的展覽環境,除象徵臺灣在國際社會的模糊處境外,亦為全球暖化的議題發聲,盼與國際連結,再次喚醒世人對未來社會的關注,嶄新的觀展方式與人文關懷,得到各國觀眾熱烈的好評與共鳴。

國家館《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觀眾用相機紀錄觀展體驗
國家館《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AR畫面

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以「試衣間」暗喻設計師的腦內想像,觀眾換穿角色服裝,戴上耳機聆聽劇本,與其他觀眾互動,親身體驗角色經歷與故事關係,體現設計師展現想像力的過程,其新奇有趣的體驗設計,讓參與體驗的觀眾及評審一致肯定,獲大會最佳學生館體驗獎(Best Student Exhibition Experience Award),充分展現臺灣年輕設計師的創新活力。

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觀眾參與體驗活動

學生館策展團隊表示,感謝所有評審給予團隊這項殊榮,這對所有臺灣年輕創作者還有藝術家是莫大的鼓勵,從發想到實踐過程,學生館團隊都希望給予世界不一樣的觀展經驗。臺灣是塊不大但美麗的地方,現在年輕世代面對創作環境雖然有不安,卻也更加珍惜所擁有的自由,以及這塊雖然不大但卻美麗,也孕育豐沛創造力量的島嶼。

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觀眾參與體驗活動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有劇場界奧林匹克之稱,始於1967年,迄今已有13屆51年的歷史,是當今全球最資深,以劇場設計、表演設計及表演建築為主的國際展覽與藝術節。本屆活動除二大競賽展區國家館(Exhibition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以及學生館(Student Exhibition)之外,另有來自79個國家,800位以上藝術工作者以及600場不同的工作坊、演出、講座等活動。

學生館團隊合影

社團法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自2003年起,已連續五屆以「臺灣」之名參與PQ,歷屆展出作品累計達國家館121件、學生館59件,屢獲國際專家及觀眾肯定。包括2003年臺灣國家館獲大會「特別銀牌獎」及兒童票選印象最深刻的展場第三名;2007年臺灣國家館則得到「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與「最受小朋友歡迎展館獎第四名」;2019年臺灣學生館獲「最佳學生館體驗獎」,讓台灣劇場設計作品持續活躍於世界舞台。

圖文來源/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台式熱炒Xcosplay,從79國搶下劇場界奧林匹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大獎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六月。融合|有空嗎?遠得要命的森林,邀你回家走走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在2018年於所轄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首度舉辦「回森林家」活動,引起了很多迴響,今年更擴大舉辦「回森林家」活動,邀請更多人參與……但是,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偏遠山區,實際車程比地圖還遠。若自行開車前往的民眾過多,這可能造成交通堵塞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反而造成森林負擔;無法開車的民眾則會直接放棄這場到不了的森林活動,兩個結果都「無法讓更多人參與」。

其實森林遊樂區已提供「桃園市L807免費巴士由大溪區公所發車行駛至東眼山」服務多年,但活動資訊內並未明顯告知。且活動期間是否應固定發車或加開班次?林務局未安排協調,讓這場回森林活動留下殘念。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雖然「回森林家」活動遠得要命,但城編一走進森林就中了「什麼煩惱都消失了」的魔法,連兩小時超暈的車程所帶來的疲憊感,都煙消雲散了呢!馬上跳躍上山參與這場將市集融入森林的瘋狂聚會~

|木之家的種子,與木製研 陳建同

「三角型,在結構系統中是穩定的元素,因此常在空間桁架中出現。我們以三角型去構成5種不同的多角型量體,使用國產材—柳杉為主構,呈現出靈巧、通透、創新的量體感,希望與自然的森林,帶來不一樣的結合。」負責展區所有攤位木構的陳建同,為我們說明木構攤位的特色「這裡的木構攤位,組合時仍保持木頭的完整度,故拆掉後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圖片來源/與木製研
攝影/蹦啾莉歐

取之於森林,用之於森林

淡江建築系老師郭恩愷帶領10位學生取名「森林木十人」團隊,駐地利用─柳杉疏伐木(為避免柳杉林樹冠鬱閉,會帶狀進行疏伐,並優先砍伐容易生病等林木。)做為建構材料,在東眼山景觀步道區域,規劃兩座曲木木構造物「浮森」及「脊森」,以此展現國產材木構建築的多種可能性。試著走上架構在樹上的天空木橋,即可體會樹木的生命力。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小亨利木工-大人身,孩子心

在東眼山森林遊樂區建造一處木溝,可以像鳥一樣穿梭林間,從20米高的樹梢,俯瞰整個森林溪谷。看起來很酷城編想玩,但正好遇到木溝休息中。

攝影/蹦啾莉歐
圖片來源/小亨利木工
攝影/蹦啾莉歐

|樹木的身高怎麼量?小朋友的現地創作

森林裡倒下一棵枯木,老師問:有誰可以知道這棵樹的身高?孩子們拿著彩色的毛線,東拉西纏,似乎已經忘了原先拉線的目的。枯木也許想著,多高不重要了,夠美就好。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20個擁有森林魔法的攤位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森林家區域很龐大,下至吃喝玩樂,上至生活美感,由策展的種籽設計加入巧思安排,不但讓各攤位融入森林也融入參與者的生活之中。入園前,工作人員會提供一張地圖,當你沿著地圖走,可以撿拾身邊的落葉,黏貼在地圖中。集滿地圖落葉,可以在出園前跟工作人員交換一個神祕小禮喔!

圖片來源/ 種籽設計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六月。融合|有空嗎?遠得要命的森林,邀你回家走走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我的客戶是上帝 高第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仿生學」,大致來說是研究怎麼模仿生物的科學。自然界的一切森羅萬象,累積了38億年的演化歷史,各有本領,而仿生學能讓我們汲取這些古老的智慧,用以創新技術或解決難題。比如說,防水技術是模仿了荷葉的表面結構,讓玻璃或者布料能滴水不留;或者數年前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仿生獸,模仿動物的關節,靠著風力就能流暢自如地行走,讓NASA拿去應用在金星探測器上。這門科學的概念在1960年時被定義提出,然而一百多年前,巴賽隆納就已出現了宏偉的仿生建築。

米拉之家 Casa Milà pic via wikipedia
奎爾公園 Park Güell  pic via wikipedia

「窗外的樹就是我最好的建築書。」說著這句話的,正是被譽為「上帝的建築師」的高第(Antonio Gaudi, 1852.06.25~1926.06.10)。其實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一直都在觀察和師法自然,從一開始在樹下躲雨,漸漸地參考樹木的枝幹形狀來搭個棚架小屋,接著研究了其中的力學,然後人類的歷史上出現了高第這號人物。

Antoni Gaudí (1878)  pic via wikipedia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到聖家堂時,懵懂地讚嘆「原來教堂也能長成這樣呀,好酷!」直到後來查閱到它的建築結構模型時,才是真的傻眼:這個「沙包懸鏈拱結構」是什麼玩意兒?看著「這是高第花費十年的時間研究出來的模型,他希望把一般建築的力學設計結構反過來,利用地心引力來拉扯沙包,讓懸鏈創造出拱形弧度,做出分散屋頂重量的曲線」的說明時,身為建築門外漢的我只能瞠目結舌。

高第實驗用的沙包索鍊拱模型 © Càtedra Gaudí、時藝多媒體 提供。
高達300公分的「懸鏈拱結構」。© Càtedra Gaudí、時藝多媒體 提供。

高第的名言之一是「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如果照樣造句可得「直線的建築屬於別人,曲線的建築屬於高第。」他這一生經手的設計案幾乎都是超高難度的結構體,加上繁複的建材裝飾,讓建築物猶如巨大生物一般地,好似隨時會活動起來,卻又穩固紮實地矗立於地表。

精湛的「雙曲拋物線」設計,將光線集束,營造聚光的神聖效果。pic via wikipedia

這種「仿生執念」能夠完成到這種境界,我想不單是迷戀自然的情感推動,而是有著非凡的想像力,合併驚人的分析研究能力,再以虔誠的執行力才得以落實。我就從這裡來淺談他的星盤吧!太陽巨蟹座的他,有著情感充沛敏銳的水象大三角,其中兩端是落在雙魚座的海王星和天蠍座的木星,這讓我想到「水象星座容易隨波逐流,然而一旦有了『奉獻』的目標,就會搖身一變為意志堅定的信徒,並從此擁有源源不絕的行動力,而這股毅力的主要成分便是信仰」的描述。

高第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從不認為聖家堂是自己的作品,因為「只有上帝能創造」;他深知自己的設計規模浩大,有生之年必無法見證完工,於是留下大量的設計說明文件,好讓後人接手(但其後因戰亂而多有毀損),當時被問到工程搞得這麼複雜、進展如此緩慢,難道不急嗎?他回應「上帝,我的客戶,祂都不急了,我急什麼?」而高處塔樓上的繁複裝飾,被質疑根本看不到、幹嘛堅持設計到那邊去?他則堅持「因為天使會看到。」

這般孜孜矻矻的另一個來源,推測是他落在處女座的火星。當火星落在身為工匠高手又是分析狂的處女座,不只有建築的才能,也很能理解和運用科學,但畢竟是火星,所以如果出現「運作不順」時就會動真氣發怒,平時能經年累月研究模型或進行工程的他,面對人可沒什麼耐心,聽說就算對方是客戶,不管是對設計、報價或是時程有意見,幾乎都會讓他暴走,直接掀桌吵架。

最近聖家堂躍上新聞版面,因為它終於「終結了巴賽隆納的一個歷史性的反常現象」。聖家堂自從 137 年前動工以來,一直都是「施工中」,但就在三年前,當地政府發現:它從來沒有成功拿到過建築許可,這個全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竟然是違建!而最近終於搞定了這件尷尬的事。許可執照的年限是 2026 年,亦是高第過世百年之時,眾人都在引領期盼此一「地表最高教堂」的完工。雖然以目前的進度來看,這個期限實在很逼人,但來自各方的藝術家、工程師們投身不輟,且營建技術日新月異,近年亦開始採用諸如3D列印等科技,或許還真能趕上期限。這麼一來,長眠在聖家堂地下的高第先生,就能好好安眠,而不必又氣得跳腳了吧!


米拉之家Casa Milà

pic via wikipedia

奎爾公園 Park Güell

pic via Park Güelle官網
pic via Park Güelle官網
pic via Park Güelle官網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我的客戶是上帝 高第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Art Basel初體驗:一場藏家眼光與口袋深淺的考驗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六月炎炎初夏,此次隨著天美基金會前往瑞士去參觀全世界規模最為盛大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生活在亞洲的我們因地利之便,去香港巴塞爾是稀鬆平常,但瑞士巴塞爾明顯是另外一回事。透過這次機會,剛好讓好奇的自己能夠一窺究竟,到底歐陸地區對於藝術品的認定是否跟我們相去不遠,同時也得以確認與台灣藝術家的創作有無與國際當代藝術接軌的可能性。

吳怡蒨
Art Basel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藝術盛會,每年總吸引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與愛藝人士前來朝聖。攝影/吳怡蒨

由瑞銀集團贊助的巴塞爾藝術展,通常於每年六月中在瑞士巴塞爾舉行四天,今年有來自34個國家的290家國際頂尖藝廊參展,展品橫跨了20世紀早期的現代風格到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歐美的藝廊佔大多數,也有少數亞洲畫廊參加,比較耳熟能詳的有:白立方、高古軒畫廊、卓納畫廊、豪瑟沃斯、薩德斯. 侯巴克畫廊 、比利時Xavier Hufkens 、Zeno X Gallery、瑪麗安·古德曼畫廊、長征空間、Taka Ishii等等,中國畫廊香格納、維他命亦有參加。

主要的畫廊區共兩層樓,一樓多為國際級大畫廊,展出作品多為名家經典,價位動輒百萬美元起跳,而二樓為次級畫廊,可以看到較多年輕創作者的前衛藝術,價格則落在十萬美元上下。旁邊的Ulimilted館則從畫廊區中挑選出較具實驗性、尺幅媒材不限的作品,是挖掘藝壇新秀的重要場合。另外在巴塞爾市區內的美術館與藝博會創始者貝爾勒基金會也同步展出與藝博會相關的重要歷史性作品,這次有幸在貝爾勒基金會(Founation Beyeler and Kunst museum)能夠觀賞到畢卡索的早期作品與現在十分火紅的 魯道夫・斯汀格爾(Rudolf Stingel) 的最新大型創作,也同時呼應了藝博會裡面最有價值的一些展品。有趣的是,在美術館看到的經典之作隔天竟然能在藝博會看到,在在說明了學術與市場之間難分難解的對應關係。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場館中經常可見藝術家接受專訪的畫面,足見各國媒體的重視程度。攝影/吳怡蒨
貝爾勒基金會(Founation Beyeler and Kunst museum)展出了畢卡索早期作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攝影/吳怡蒨
現在十分火紅的魯道夫・斯汀格爾(Rudolf Stingel) 最新大型創作,也在貝爾勒基金會同步展出。攝影/吳怡蒨

在逛了整整三天的瑞士巴賽爾藝術博覽會後,個人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

一、 藝博會仍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格

雖說如今是個資訊流通快速的全球化時代,藝博會仍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格,在亞洲流行的作品來到歐洲不見得行得通。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趙無極、常玉,並沒有在這裡出現,相反地,展出者多是西洋藝術史中約1920年之後的作品,包括羅斯科、畢卡索等博物館級數的作品,在這邊都可以用錢買得到,當然前提是你夠有錢。展品中也不乏拍賣會上常客如李希特、巴斯奇亞、魯道夫・斯汀格爾的系列作品,嚴格說來無論數量或是品質都比亞洲藝博會看到的要勝出許多。

李希特是藝術市場的熟面孔,在各大拍賣會跟藝術博覽會都經常可以欣賞到他的作品。攝影/吳怡蒨

二、傳統媒材作品重新蔚為主流,平面繪畫還是王道。

過去十年,展品從一度流行以觀念取勝的裝置藝術或錄像藝術,近來則出現了明顯下滑的趨勢,顯示以收藏家的角度來看,平面繪畫作品不論保存或是展示還是要相對容易許多。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即使是平面作品,亞洲藏家對於非傳統創作媒材往往充滿質疑而不願買單,在這裡卻可以看到許多有名的藝術家用紙類拼貼等軟性材質還是能夠受到藏家的青睞。此外,藏家比較能接受花錢買概念,一件小作品可能蘊含深厚的歷史,簡潔的形式可能是述說某種概念,觀賞者不會憑表面的樣式來評斷作品的價值。

平面媒材創作彈性多變,有回歸藝術市場主流的趨勢。攝影/吳怡蒨

三、頂尖的藝術博覽會,自然是頂尖的價格。

綜觀整個巴塞爾藝博會,真的就是有錢人的一級戰場。從聲名鵲起的藝壇新星,到藝術史上的諸多大師名家之作,這裡都可以看得到,而價位至少都得從十萬美元起跳,不但考驗到此一盛會的人們的眼光,同時也考驗大家口袋的深度。

George Condo作品,要價950萬美元。攝影/吳怡蒨
Rudolf Stingel 的作品,要價160萬美元。攝影/吳怡蒨

四、畫廊的專業度。

在這種大型的國際藝博會中可以清楚觀察到幾乎每家畫廊都有他們各自的藝術偏好,有的專精傳統現代美術史,展位內可嗅出1920-40年代的時代氛圍,掛滿了畢卡索、杜布菲、馬格利特等人的作品;有的偏好女姓藝術家,展品溫暖的柔性不失強悍,如知名大蜘蛛雕塑的主人──法國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有的屬當代藝術範圍,如塗鴉大師巴斯奇亞、康多等。這些大畫廊背後不但有雄厚的財力,往往自身也蒐藏了一批豐厚的好作品,使得他們的經營策略、展位安排都顯得頗為一致,不會看到零散風格的呈現。

Louise Bourgeois的紙上作品,要價120萬美元。攝影/吳怡蒨

如何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

身為台灣藝術家,難免要思考到如何可以到這樣世界級的藝術競技場與其他國際級藝術家一同較勁,遺憾的是,台灣藝術家的能見度真的有限。在巴塞爾這樣的一級戰場上,不但沒有任何一家台灣畫廊參展,連中國畫廊數量也屈指可數,而且也罕於帶上本國藝術家作品參展銷售。當然,現今的藝術市場機制決定上了那些人可以躍上檯面,這未必與其創作本質的表現息息相關。明知如此,身為藝術家絕對不能因此喪志,或抱著怨天尤人的態度做為不用功的藉口,反之,藉此機會仔細觀察世界潮流動向與如何衝破國家疆域籬圍,才有機會獲得成功。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Art Basel初體驗:一場藏家眼光與口袋深淺的考驗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擲個聖杯,帶著籤詩走入日常奇幻旅程──「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王嘉明X「豪華朗機工」林昆穎專訪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由台灣高鐵公司與國藝會攜手合作推出的APP作品《處處—台灣高鐵ARt》,旅客能透過AR技術,藉由在手機掃描高鐵票背面、高鐵椅背或高鐵站內特定點,讓3D全景奇幻劇場隨即在眼前展開。即日起至6月30日止,下載APP並至FB台灣高鐵粉絲專頁留言,就有機會抽中高鐵商務車廂免費票!

《處處》引導你走訪內心世界,進入一個充滿奇幻與想像的旅程,由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與豪華朗機工林昆穎共同創作,作品取材自台灣人日常生活物件,從台灣人共同記憶取得靈感。你會在APP中看到熟悉的公園、工地、廟宇、補習街,也會看到裝麵線糊的老碗公、節慶時辦桌的大紅椅、教室中的綠色黑板,你還可能看到外太空、太空船、九大行星。

各種隨機組合而成的場景、物件與文字以隨機的方式出現,總共高達六十億種組合,每一次的組合都是億中選一的神奇體驗,而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狀態,解讀作品的內涵也會很不一樣。為什麼要在在快速奔馳的高鐵中讓旅客體驗這些畫面?且讓我們藉由王嘉明和林昆穎的對談,來深入了解他們的創作概念吧!

Q 創作概念與目的為何?

林昆穎:

從小我就愛問爺爺問題,問透了還是繼續問。爺爺給了個遊戲,帶我沿路走到花蓮福天宮,爺爺讓我自己來,在心中對神明介紹自己是誰、住在哪裡,接著雙手握筊閉眼,慎重地問出一道內心的問題,雙手一放,兩月瓣紅漆木筊子,只要一正一反,那是聖杯,我就能到籤筒抽出籤枝,手握籤枝,再得一次聖杯,那這支籤所代表的籤詩,就是問題的解答。

我們這個創作組合,就像策展人林曼麗的擲筊,求出了「藝術跨域」和「科技擴散」一正一反的聖杯。實體高鐵票,能帶你通往目的地,而虛擬的票,則開啟內心小劇場。從觀察台灣的常民生活開始,日常中的場景與物件,承載著不同人的記憶象徵,好比大紅桌與紅塑膠板凳,能觸發一種環境氣味,一種聲響情境,一段關係劇情。

資料庫取樣自雲林,這個保有台灣原始人文景觀的地域裡,我們看見信仰、飲食、農務、城鄉、教育、地景……感動台灣之美,也感嘆時代的移轉。當我們解構著三個線條:「劇場形式」、「虛實體驗」、「互動故事」,導出科技應用形式「AR」,從藝術家的角度來創造一個AR App,是相對幽默的事情,要不按牌理出牌,又得面對嚴格的技術規範,然而,它帶來了一場激發創意的熱情挑戰,這又是雙人擲出的一筊。

《處處》是個開放性作品,利用人手一機的現代慣常行為,創造一個隨身攜帶的AR小劇場,讓你隨時能對人生一問,求得籤詩,自我琢磨解讀一番,練練腦補功夫。我們提供的是一個互動體驗,觀眾從一道內心提問,在高鐵中找到掃描點,掃出一個由文字、場景、物件、聲音隨機組合的詩意舞台,觀眾便可順線索而自我解答。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機遇與選擇,在選擇的當下,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彌足珍貴,這樣的事情,叫做內心小劇場,演員是你,觀眾是你,搬演的也是你對現實的解讀,自由表態無拘無束,自己的故事。

這個即刻開悟的籤詩系統,寓言式場景有上億種可能,觀眾在手機螢幕前,因畫面而在腦中迴響起什麼都好,這就是藝術觸發思考的瞬間,也是《處處》所創造的藝術景象,往更多共同行為去擴散,往人的內心去擴散,每個參與者,找出高鐵的隱藏門,如生命中的機遇,如籤詩般的造境,完成ㄧ段段不期而遇。

爺爺現在雲遊了,返鄉求籤仍是逢年的習慣,問題都在,籤詩也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虔誠地放手一甩,一實一虛,那是個聖杯,這就是你的一道人生指南了。

王嘉明:

多次來回高鐵各站,看著快速來來去去的乘客:買票、取票、等待、入閘口、上車、坐車、盯著手機、電腦、下車、直奔目的地……不禁要去想,所謂「藝術」對這些匆忙的乘客會是甚麼?對自己又是甚麼呢?

這社會已經像個大型政論綜藝節目,從上師到上司,從政治人物到網紅,電視、網路、雜誌上一堆的影片、文章,多數人都想「簡潔地」教導或被告知,甚麼是人生態度?甚麼是創意?甚麼是專業?那裏有超好吃美食?有美爆的景點?哪裡有好笑、很炫的影片?巴啦巴啦等。所以就很不想在高鐵這流動空間,還要演齣戲,告訴你這是「藝術」。而實際上,眼前這群來來去去的乘客的每張臉,都有一雙無法複製的眼睛,每個背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難忘轉角的那家小吃攤。

至於如何讓大家生產自己的故事或是作品呢?自己寫劇本和當導演知道,創作根本不是靠靈感,常常不過是撿拾身邊大家被遺忘的事物,想法不過是挖出大家共有但被忽略的情感和關係,根本沒有多「新」,多有「創意」。因此生活各個角落的人事物,處處都可以是創作的來源,只要換個角度,重新想像,就像辛波絲卡在諾貝爾頒獎典禮時講到:「不論靈感是什麼,它延伸自接連不斷的『我不知道』。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多。」畢竟,要卸下「已知」,不管是對外在人事物和甚至對自己的「已知」,要抹去/摘掉/割除後,重新想像,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啊,所以忙碌的我們才會這麼迫切地要求:請告訴我一個簡單的答案,就好了。

因此,希望《處處》是建立如何開始面對自己說故事,同時,也是欣賞藝術的路徑。畢竟欣賞外在人事物,通常是雙向地與自己內在對話的過程。

《處處》AR裝置將由你自己問一個問題,啟動專屬你自己故事的開頭,所引發的內容不提供直接單一的答案,而是更接近劇場的一個綜合體:有場景、物件、音效、音樂、氣氛和一句關於角色的糾結,即使它有類似籤詩的指南,但只是引導你與你自己和問題、故事的想像關係。《處處》所使用的素材,都是身邊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物件,所有劇場元素包括文字,會有上億種的排列組合,也在高鐵各站各處設下體驗點,希望提醒你身邊隨時都可以開啟另一道生活其他可能性的門,只要你停下來,放過你自己一下。 所以,台灣高鐵藝術元年此次不期而遇的不會是別人,而會是:你自己。

Q 兩位導演就這次的合作,是否有什麼樣的火花可以分享?

林昆穎:

當我還在唸書時,王嘉明就已經是劇場界很厲害的導演了,某種程度上,學生時期有受到王嘉明導演的影響,每當有人問我為什麼我要加入《處處》計劃,我都說因為王嘉明是我的偶像(笑)。不過,我們並不認識彼此,也沒有見過面,僅在世大運會議上過過一次,《處處》作品會議是我們第二次碰面。

我有音樂背景,擅長新科技媒體,王嘉明導演以前主修是地理系,現在是劇場導演,乍看很不相同,但我們卻在某種方面很互補。我在材料、媒材方面很有節掌握能力,王嘉明導演則是對處理人的題材很有節奏感,有「親人」的一面,他將對人性的觀察提煉到藝術型態上。

背景相異的我們,在合作過程中找到共通性,就是「文字的節奏感」。文字牽涉到寓意、節奏、形容,因此《處處》會以籤詩的方式出現也不意外。我們每次開會都一直聊天一直聊天,互相給很多點子,基本上我們什麼事都一起決定。我處理視覺、軟體、程式、美術;他偏向音樂、文本、文字,我們一人帶一組團隊,合作過程從沒吵過架,對我來說,像是交到很好的朋友。

王嘉明:

我們兩個雖然擅長的領域不同,但想法和sense還滿接近的。每次開會都很開心地天馬行空想一堆點子,雖然不一定能執行,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是一個不斷篩選和累積想法的過程。

後來進入執行階段,我們就把之前聊的素材、概念或物件一個個撿回來重組。這次工作過程比較不是先有核心概念往前走,而是先近距離累積一座資料庫,然後再拉開距離,從中找出核心方向去創作。

Q 希望民眾能在《處處》裡獲得什麼?

昆穎:

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心小劇場,這件作品就是引領你進入你的內心劇場。

首先,你要問你自己一個問題,選擇一個列車班次,並選擇一個地方;接下來,掃描票券背面或高鐵椅背得到一個情境;最後,你得到一段解籤的文字。我們想要傳達給民眾的是,當你進戲院看電影或到劇場看戲,當你對情節有「感覺」時,代表有一部份的你跟戲裡的情節有共鳴,進而刺激你思考。

當你使用APP,實際上是你在自問自答,你看到辦桌用的紅桌、看到藍白拖、看到補習班的招牌,看到隨機組合的文字,這個過程你會賦予所見之物意義,就像你得到一個解答,所以很多人說這款APP「很準」,其實這是你自問自答的過程,你釐清了內心中的「什麼」,這個準是自己的解讀。由於這件作品的核心概念即是「參與」,最重要是問自己問題。另一個好玩的點是,當你邀請別人一起對話,找另一個人分享,或請別人幫你分析時,這個分享跟交流的瞬間,我覺得很迷人。

王嘉明:

緩一下,多個跟自己相處的時光吧,即使短暫也好。

在快速、直達、追求效率、單向的高鐵外在旅程中,可以趁短暫的時間,玩《處處》app過程,透過問自己一個問題,靜下心來,由自己主導開啟內在糾結、多元、既想像又真實的內心小劇場。常常會覺得準,或許是因為太忙,很久沒有與另一個既熟悉又不熟悉的自己「不期而遇」,而這跟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樣的:與不同的自己對話,也是藝術「共鳴」的源頭:自己的內心有他者。

Q 這次與台灣高鐵合作和溝通上,是否有什麼小故事可以分享?

林昆穎:

因為《處處》是APP,需要與高鐵技術團隊密切合作,例如協助APP上架。他們配合速度很快,兩方的連結很順暢,團隊後來都變成好朋友。雖然在高鐵做作品有先天上的限制,但我們很明白高鐵是交通運輸系統,不能有任何閃失,也不可能逾越這些閃失,這樣的規範對創作者是一個考驗,後來作品開始不停往前推進,發展出AR,並有機地長成現在的樣子,沒有人這樣做過,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突破。這次跟高鐵的合作很愉快,高鐵對我們很包容也很協助,當我們遇到撞牆期,不知怎麼達到預期效果,還是一直努力要完成作品時,高鐵是一路相陪,總之有任何需求,高鐵都非常願意幫忙、協力解決。

王嘉明:

許多人會以為企業人一板一眼,但是這次跟高鐵合作,發現他們實際上相當開放和支持,也很樂於溝通、提供各種資訊以及創作上的想法。當然高鐵也是第一群APP試用者,提出的問題都相當實際,像是一開始我們設計的關卡比較複雜,高鐵就會善意提醒身為使用者的考量,反而可以讓我們跳出同溫層。

看了兩位創作者對《處處》創作由來與經過,或許在下載這款APP之後,你也能在其中感受到隱含的溫度,並在下次短短高鐵旅程中,與自己再次相遇。

圖文來源/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台灣高鐵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擲個聖杯,帶著籤詩走入日常奇幻旅程──「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王嘉明X「豪華朗機工」林昆穎專訪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繞走游泳池展框,高美館《常陵 大玄玄社會》多視角表現日常的失序與毀滅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常陵 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展覽,已經開幕囉。這場展覽由王焜生策劃,展出當代藝術家常陵的49件創作,其作品以連貫、紀錄式的視角,擷取現代社會生活的某個斷面,逼近觀察台灣社會與自身。

本次展覽特別將其中一件作品平躺放置於透光的展間中央,於炎熱的夏季讓人聯想到游泳池。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表示:「希望這樣突破原有空間的呈現方式,能讓大眾能透過不同視角看見藝術。」

策展人王焜生鼓勵民眾在看展覽時,可以拋開平時的目的性,透過作品細細體會常陵眼中的社會。他也提及展間受注目的「游泳池」展示設計,表示他和常陵對話五年,知道他畫畫的過程常常轉來轉去,他跟藝術家提到他的畫可以仰頭看或俯視著看,加上高美館對展間規劃的慷慨支持,因之有了「游泳池」般的展框設計,希望觀眾可以繞著走,感受藝術家創作的多視角。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陳蕉副教授稱許「游泳池」的作品設置,猶如把繪畫當成雕塑。她也提到常陵將每天不斷重複發生的事件切片,透過他的藝術變成歷史。其作品裡面充滿失序與毀滅,但最特別的是作品把日常劇場化,劇場感又常常湧現神話性,在無名的事件感中,充滿表現性。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黃志偉副教授,提醒觀眾常陵創作時的身體性運動,各式油彩質地的呈現,油墨筆觸糾結抑頓處,顏色面積配比,表達陰暗面陳述無能為力的氛圍,卻處處充滿魅力。

旅居法國近十年的常陵,師事當代觀念藝術家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雕刻家維爾慕(Jean-Luc Vilmouth)及俾斯塔蒙特(Jean-Marc Bustamante),2005年返台後加入了「悍圖社」,接續以「五花肉」、「大玄玄社會」為主要的創作母題。他在「五花肉」系列作品中,投入將近6年時間,長期對人性與現象世界採取不留情面的攻擊,這樣銳利的心眼與力道,對當代藝術創作者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持續在2011年之後的「大玄玄社會」系列中呈現出來,用連貫、甚至紀錄式的大視野,對台灣社會與自我逼近觀察,同時,在表現手法上,更加入深具個人特質的新意,作品猶如敘事詩劇場,古與今、人與物,各自獨白又串連成一部史詩演劇,透過圖像敘述把握個別情境,最後逐漸組合全劇脈絡與故事情節。

本次高美館創作論壇《常陵 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展覽,將以高美館四樓展覽室完整的四大空間,作為常陵個展的劇場舞台,在初夏炎日所輻射的光熱之中,引領觀眾靜心傾聽盛大演出的新劇對白。

圖片資料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繞走游泳池展框,高美館《常陵 大玄玄社會》多視角表現日常的失序與毀滅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越有錢吃越好?加州攝影師記錄各國孩子的一日三餐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有一句英文諺語是「you are what you eat」,也就是說,你每天吃了什麼,能反映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活環境等訊息。這麼說來,越貧窮的國家,應該會吃得越不健康吧?但你如果看加州攝影師格雷格‧西格爾(Gregg Segal)的攝影集《每日麵包》(Daily Bread),卻會得出個很不一樣的結論。

西格爾讓世界不同地方的孩子們確實記錄他們一周內吃的東西,最後讓他們和這些食物擺在一起拍照。他認為,由於人們從9-10歲就大致確立了飲食習慣,這個攝影計畫,其實可以見到一個地區未來的健康狀況,甚至還能看到全球經濟影響等等端倪。

在美國或這些深受西方飲食影響的地區,低收入家庭會因為加工食品便宜省時,垃圾食物容易取得,而捨棄了天然的蔬果和自製料理。於是,巴西以前的窮人吃不飽,如今則有57%人口超重,而阿聯酋30年前沒聽過糖尿病,如今患者卻佔了總人口數的20%。

至於其他地方如印度孟買,披薩、炸雞、吉百利巧克力卻是奢侈品,得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才能吃到,反而是窮人才只吃新鮮蔬果、咖哩等健康食品。甚至,在2015年劍橋大學的研究,全球10個最健康的國家,其中有9個在非洲。

被標上「仍有發展空間」國家標籤中的人們,極力往夢想中的富足社會前行,撞上的卻只是那個理想社會的底層,而回過頭來看,他們早已擁有高度發展社會中最希望擁有的東西。在藝術裡頭,是否能很輕易地看見,人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空耗力氣?

資料來源/MY MODERN MET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越有錢吃越好?加州攝影師記錄各國孩子的一日三餐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六對希望之握,巨大雙手成為撼動世界的橋樑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握手是一種短暫的禮節,目的是表達信任、協調及平等。自從2009年全球爆發A型H1N1流感和各種死亡之握都市傳說之後,許多國際場合的社交禮儀都改以Fist Bump(以拳頭碰撞)的模式取代握手。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為提倡以Fist Bump取代握手,曾拍攝一系列宣傳圖片。圖片來源/網路圖庫

握手會被取代是因為手的細菌數量龐大,但其代表的信任、協調及平等的精神,仍然存在。雕塑家洛倫佐・奎因(Lorenzo Quinn)在2019年5月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藝術展期間,將紀念雕塑作品-BUILDING BRIDGES安裝在威尼斯城堡區Arsenale附近。BUILDING BRIDGES由六對15米高,20米寬的紀念碑(巨型的手)組成,此創作涵蓋的意義獲得了全世界的讚譽。

BUILDING BRIDGES的創作包含了人性的雙重性質-在環境方面具有創造性和破壞性的能力-既然我們已生長在被各種資訊分裂的時代, 「六對高舉的雙手各自代表著人類價值觀:『友誼』,共同建設未來;『智慧 』 ,做出互利的決定;『幫助』,鞏固持久的關係;『信仰』,相信你的內心和自我價值;『希望』,堅持不懈的努力;『愛』,這一切的根本目的。」Quinn希望在一座建在橋樑上的城市傳播「團結與和平」的信息。

BUILDING BRIDGES包含的精神主題也完全符合Arsenale地區的意義。Arsenale是威尼斯共和國從12世紀開始建造海軍艦隊的造船廠,也是幫助威尼斯成為貿易帝國的商業船隻的建造地。無論是通過貿易還是旅遊,威尼斯作為一個不斷融入不同民族的城市,正在往發展成跨文化且團結的世界邁進。

圖文來源/MY MODERN MET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六對希望之握,巨大雙手成為撼動世界的橋樑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談當代藝術的價值─2019惠特尼雙年展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美國極具代表性的藝術活動

位於紐約的惠特尼美術館一直都是非常「美國」的藝術單位,簡單來說,如果想要知道美國的藝術發展脈絡,這裡就是最好的選擇。而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從1932年由美術館創辦人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發起,至1973年改為2年一次,被視為觀察美國當代藝術趨勢的指標,也是舉世重要的藝術展覽。

本次惠特尼雙年展從5月17日展至9月22日,策展人為Jane Panetta和Rujeko Hockley,在展覽籌備期間,策展團隊走訪了300間藝術家工作室,25個城市,共耗時14週;最後挑選75位(組)藝術家共同展出。媒材、專業和年齡跨度極大,僅有5位藝術家曾經參加過惠特尼雙年展,九成以上藝術家都是第一次參與;而整體藝術家有超過75%為40歲以下藝術家,相當年輕。就主題而言,展覽沒有企圖強調在單一軸線上敘事,而是使用一個相當開放的視角,納入如環境、種族、階級、性別這些看似「老梗」的議題,但恰巧也正是策展人急欲去談論當代藝術如何走入社會,或是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到底,當代藝術的未來是困境,還是充滿希望?

陳正杰
2019惠特尼雙年展於紐約惠特尼美術館5、6樓盛大舉辦,75位藝術家帶來繪畫、雕塑、裝置、電影、舞蹈、攝影、音樂等多種類型的創作。圖/陳正杰 

|展場外與展場內的雙重行動

惠特尼雙年展過去不乏一些爭議性事件,例如2017雙年展其中一件作品,由美國藝術家Dana Schutz創作的《Open Casket》就引起軒然大波,挑起敏感的種族議題神經外,甚至危及到藝術家人身安全。而本屆雙年展則是延續去年美術館的董事爭議,董事會副主席Warren B. Kanders為Safariland公司的首席執行長,而該公司主要製造催淚瓦斯,用於美國本土,以及打擊美墨邊境非法移民與鎮壓以巴地區紛爭。去年,美術館百名員工請願將Kanders從董事會名單中剔除,而原本參加2019惠特尼雙年展的美國藝術家Michael Rakowitz於去年12月決定退出。這樣的抗爭行動一直延續至雙年展開始,5月17日展覽開幕,約200名抗議者從美術館一路遊行至Kanders的住家。而在雙年展內的英國藝術團體Forensic Architecture的錄像作品《Triple Chaser》則直接打了Kanders一個巴掌。Forensic Architecture利用網路與圖像資料庫的功能,與獨立人權監測組織合作,調查軍火商生產的產品Triple Chaser這類催淚瓦斯在全球的使用範圍。作品內容充滿諷刺,藝術家透過創作表達對於壓迫人權的強烈譴責,以及對美術館系統是否該與軍武公司有更明顯的界線,提出一個延續討論的空間。但值得思考的是,策展人是透過《Triple Chaser》緩解爭議累積的壓力呢,抑或是提升整個惠特尼雙年展的高度,增加思辯的可能呢?箇中也頗令人玩味。

在《Triple Chaser》中,藝術家展示他們透過程式搜尋催淚瓦斯「Triple Chaser」的過程。圖/陳正杰
Forensic Architecture與獨立人權監測團體合作,將有軍警使用催淚瓦斯的地區,作圖像上的檢索。圖/陳正杰

|從個體到群體的反覆呢喃

以下就我個人對本屆惠特尼雙年展推薦幾件有趣的作品。美國藝術家Jeanette Mundt 的《Born Athlete American》系列,透過割裂連續的體操動作,以畫面格放再拼貼的繪畫形式,貼合近年美國體操國家對性醜聞事件,質疑性別、種族、官僚體系在體育賽事中的關係。

美國藝術家Jeanette Mundt現年37歲,由柏林畫廊SOCIÉTÉ代理。她的繪畫更多在處理生活上的影像,但《Born Athlete American》系列確實是以如此精確方式去處理特定題材的少見特例。圖/陳正杰

美國藝術家Marcus Fischer的作品《Untitled (Words of Concern)》,藝術家在美國總統Trump 就任前製作的作品,邀請當時於 Rauschenberg Residency 的駐村藝術家和工作人員,錄製他們的聲音;內容多為被錄製者對於未來美國的思考,Fischer將所有聲音拆解成單字或是極短的句子,製作成一個三分鐘循環的聲音裝置。

美國藝術家Marcus Fischer現年42歲,從事音樂與多媒體創作,相當多元,同時也是位策展人。圖/陳正杰

美國藝術家Alexandra Bell的《No Humans Allowed: After Sylvia Wynter》系列,以版畫的形式創作,將〈New York Daily News〉中關於1989年美國知名的中央公園案件,五名有色人種的青少年遭冤獄的文章做編輯,屏障一些文章的標題、關鍵字、圖片。除了種族議題外,藝術家更關心媒體的客觀性與渲染力問題。

美國藝術家Alexandra Bell現年36歲,於2013年取得新聞碩士學位,近年才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內容多為種族與新聞媒體之間的關聯,常以真實事件作為題材。圖/陳正杰

加拿大藝術家Brendan Fernandes的作品《The Master and Form》,結合裝置作品與表演藝術,整體作品看似給舞者訓練使用的器材,形式相當極簡主義,周末部分時段會有舞者在現場練習,而沒有舞者操練的時段,現場會不斷回放舞者練習時產生的聲響。

加拿大藝術家Brendan Fernandes現年40 歲,作品多為視覺藝術與舞蹈結合,已曾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紐約MOMA、洛杉磯蓋蒂博物館展出。圖/陳正杰

阿根廷藝術家Agustina Woodgate的裝置作品《Detail of National Times》,整個展間被封閉性系統管理的時鐘所環繞,所以每個時鐘不會有任何誤差,這類型系統過去被廣泛運用在工廠與學校中。藝術家將分針黏上砂紙,所以在時鐘運轉的過程中會不斷刮花鏡面。藝術家透過這種標準化時間的主從配置,討論現在社會制度與勞力剝削問題。

阿根廷藝術家Agustina Woodgate現年38歲,創作多為跨域與跨學科,主要討論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圖/陳正杰

美國藝術家Nicole Eisenman的戶外大型雕塑《Procession》,藝術家使用大量複合媒材所創作的動態雕塑,就在美術館6樓露臺。一個巨型的人型馱負著一件人型「作品」,其餘人型則以歡慶的型態在側。整體顯得雜亂、吵鬧與滑稽,中間的作品定時會從屁股噴發大量氣體,極具現代寓言風格。

美國藝術家Nicole Eisenman現年54歲,本次已經是第三次參加惠特尼雙年展(1995、2012、2019),受表現主義和畢卡索影響,喜愛使用強烈的色彩與卡通化的人物表達生活中帶有悲情的黑色幽默。圖/陳正杰

|臺灣雙年展將走向何處

看完2019惠特尼雙年展的直接感想還是會連結到臺灣,臺灣目前有諸多雙年展(有些並非以雙年展作為展名,但實質上仍是雙年展形式),但有哪個雙年展有企圖要成為國際性的雙年展,或是代表臺灣當代藝術指標的雙年展?說實話沒有,但鄰近的泰國曼谷雙年展卻在第一屆就展現了如此高度。這也是很多臺灣雙年展容易被形容成「為做而做」、「消化預算」、「分配資源」的原因。去分析惠特尼雙年展的藝術家參展結構,今年的女性藝術家比例高於男性;且並非本屆參展藝術家年齡層偏低,就2008年開始統計,僅2012、2014平均年齡稍高外,2008、2010、2017、2019參展藝術家平均年齡都是30-40歲之間。單就這個方向思考,臺灣的美術館系統或是雙年展,是否有過度「殿堂化」的可能,或許值得好好思考一番。而當代藝術的價值,無論從定義、認同到展現,想來都還有極大的討論空間。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談當代藝術的價值─2019惠特尼雙年展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六月。融合|日本當代藝術家迷倒世界──名和晃平的混種生物PixCell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年僅44歲的藝術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說到日本新生代藝術家絕對不會漏掉他。身處在當代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村上隆等名家潮流當中,他的作品似乎絲毫不受影響,而是以獨特的材料及極度精巧具特色的雕塑風格,很早就受到國際藝壇注目,他最廣為人知的《PixCell》系列,即顯出其創作的特殊性。

PixCell–Deer#52, image by Yosuke Kojima

PixCell是藝術家自己發明的字,該詞是像素(pixel)及細胞(cell)的混合體,前者是虛擬世界的元素,後者則是屬於自然實體的,兩者之間的合併則消弭虛實之間的分界。

PixCell–Maral deer, image by nobutada omote | sandwich © kohei nawa, courtesy pace gallery
PixCell-Lion, image by nobutada omote | sandwich

名和晃平在購物網站見到動物標本,電腦螢幕上,像素組合排列成眼前栩栩如生的動物模樣,猶如現代人那樣展現外表真實、內在空洞的狀態,便以PixCell做為理念,讓大小不一的透明玻璃珠如像素般,錯落裹入標本中,成為動物的新生血肉──甚至,不只生物,後來名和晃平連虛擬物、人造物,也都納進他的融合體裡頭。向前細看那些晶亮的圓珠,折射的影像宛若召喚,要讓觀眾一起進到作品當中,成為這個混種物體的一部份。

PixCell-Armor, image by nobutada omote | sandwich
PixCell-Toy-Machine Gun(Commando), image by nobutada omote | sandwich

名和晃平不僅創作這種夢幻晶瑩的玻璃生物,他也致力於嘗試許多材質與技法,創造截然不同的風格。例如以黑灰白線條做出冷峻精準的「DIRECTION」系列,以及結合現代3D建模、傳統漆藝和金箔技術、富日本美學理念的「Throne」等等。它們最大的共通點,約莫是都能以深刻的美感表現,驚厭世界吧!

image by JKA photography, courtesy pace gallery © kohei nawa
Throne, image by NOBUTADA OMOTE | SANDWICH © PYRAMIDE DU LOUVRE, ARCH. I. M. PEI, MUSÉE DU LOUVRE
Throne, image by NOBUTADA OMOTE | SANDWICH © PYRAMIDE DU LOUVRE, ARCH. I. M. PEI, MUSÉE DU LOUVRE

圖文來源/KOHEI NAWAdesignboomForbes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六月。融合|日本當代藝術家迷倒世界──名和晃平的混種生物PixCell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日本規模最大Moomin展覽,一解Moomin生物近百年來身世之謎?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Moomin」系列以其可愛的性格和深刻的故事讓人著迷,由芬蘭著名藝術家Tobe Jansson(1914-2001)創作。「Moomin展覽藝術與故事(ムーミン展 THE ART AND THE STORY) 」是一個介紹了大約500件作品和材料,其中包括小說,圖畫書,報紙連環漫畫和動畫等各種形式的 「Moomin魅力」。2019年4月9日於日本森美術館展出。

從左邊的Vilpi Nikkari策展人,Moomin,Taina Muriyhalue(Moomin藝術博物館館長)

「Moomin展覽藝術與故事(ムーミン) 」收集了世界唯一的Moomin博物館的精選作品,包括七個章節,如:Moomin谷的故事,Moomin的誕生和已出版成畫冊的Moomin。

首先,Moomint卷的第一批參觀者,其細長的耳朵等,與我們習慣的不同。Moomin的故事始於1945年的作品「小巨魔和大洪水」,故事描述Mumin Papa失踪,Mumin Mom和Moomint Roll遭遇幾次危機的故事。

策展人Vilpi Nikkari談到了Moomin的早期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撰寫的「小巨魔和大洪水」背景是人們對戰爭和即將發生的洪水和彗星接近等災害的恐懼

之後, Jansson寫下了「Moomin Papa的回憶」,「Moomin谷的夏季節日」等,而作為小說的Moomin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是70年代的「Moomin谷十一月」,這部小說電影內容透著悲傷,可能與Jansson母親的死有關,Nikkari解釋道。

Tobe Jansson於1914年出生於芬蘭,由雕塑家的父親和插畫家的母親扶養長大。畫家Jansson創造Moomin的兩種動機在第二章「Moomin的誕生」中有所解釋。

其中一個動機是幽靈「Muminto roll」的故事,它在Jansson脖子上吹了一口冷氣,這是Nikkari在瑞典學習時從叔叔那裡聽到的。另一個是由Janson在群島地區的一個戶外廁所牆上與弟弟一同塗鴉時,畫的一個憤怒的面孔生物「Snowk」。而大型鼻子特寫「Snowok」日後也出現在Garm的角落。Garm是諷刺雜誌,Janson和他母親曾為它繪製封面和插圖。

另一方面,Janson在諷刺雜誌Galm和Lucifer中繪製了許多政治插圖。Nikkari認為J​​ansson 是「勇敢的人」,她一生都悄然生活,喜歡大自然和大海,同時成為在芬蘭的同性伴侶領軍人物。

在44歲的戰爭結束之前,Janson獲得了獨立工作室並持續從事各種工作,直到2001年在赫爾辛基港的工作室去世。隨著Janson知名度大增,芬蘭南部的克魯夫島成為一個重要的地方。在這裡,Jansson與他的搭檔Tourik Pietilla建造了一間小屋,每年夏天都在那裡度過,直到1991年。在第3章「The Place Tobe Jansson的創作」中,展覽將介紹「Moomin House」,其餘的草圖和Moomin的3D模型作品,插圖和封面的作品。

順便問一下,你知道Moomin如何從芬蘭,火紅到外國的嗎?Moomin的瑞典小說在英國和美國被翻譯並以英文版出版,首先在英國流行。在倫敦報業公司的「晚間報導 」中獲得高度讚譽,因而引發了一系列熱潮,並且Moomin的受歡迎程度傳遍了全世界。

之後在數位化逐漸普及的55年後,已經出版的Moomin小說最終被翻譯成芬蘭語,並且它在芬蘭的認可也在增長。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產品包括仍在生產的商品,包括Janson自己指導和設計的早期Moomin商品。

第一個日本版的Moomin在「64 Moomin Valley Winter」中被引入。它受歡的迎程度讓Moomin進入日本原創電視動畫與現代流行角色的名人堂。在第7章「日本,Tobe和Moomin」中,仔細描述了Janson與日本的關係-從浮世繪和Janson作品的並列角落,能發現連接它們的獨特共同點。

面對戰爭和嚴酷的現實世界,Jansson描繪了沒有衝突和暴力的生活祝福。作為日本與芬蘭建交100週年的一部分,在這個展覽中,民眾可以了解Moomin的魅力,Jansson的理念和精神,是一個無需成為粉絲即可享受的展覽。


「 ムーミン展 THE ART AND THE STORY 」 持續於2019年6月28日至8月31日在大分縣立美術館展出喔!

圖文來源/美術手帖bijutsutecho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日本規模最大Moomin展覽,一解Moomin生物近百年來身世之謎?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Liberté ! Bordeaux 2019:教堂裡的磁帶扭曲空間、沉浸詩意森林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想到法國波爾多,只會想到葡萄酒?從現在一路到八月,波爾多正舉辦為期兩個月的藝文季Liberté ! Bordeaux 2019,要啟動你對這個葡萄酒經典產區的文化想像。

策展人José-Manueln Gçalvès以「自由」為主題,展演活動接續繽紛登場,音樂、舞蹈、戲劇乃至煙火水舞表演要塞滿波爾多的周末時光,其中更有許多新穎的設計、雕塑、藝術裝置,在這裡的博物館、古蹟等文化場域乃至城市其他角落詮釋自由概念。

©pierre planchenault

例如可以在當地標誌性教堂Chapelle du Crous和碼頭上,見到立陶宛藝術家Žilvinas Kempinas的磁帶裝置。始終在尋找新空間和新敘事的Kempinas,這次在歷史悠久的教堂裡,使用長條磁帶做成一個能深入禮拜堂的隧道,當遊客走入這個半透明的空間中,所見的教堂會變得模糊扭曲。

©pierre planchenault

在波爾多碼頭裡,藝術家則是沿著水面上的人行道,創造了一個磁帶製成的城市走廊。周遭環境在頭上如電纜線串接的飄動磁帶下,如電流般動搖了行人的空間感知。

©pierre planchenault
©pierre planchenault

而在Le Temple des Chartrons這座1832年建造的古老新教教堂裡,則有西班牙街頭藝術家Gonzalo Borondo的作品《Merci》。藝術家近幾年創作許多沉浸式裝置,如《Matière Noire》即在馬賽具歷史感倉庫裡以多樣形式與媒材,呈現記憶或感知中幽微隱形般的暗物質,而在《Merci》這件作品中,也結合了繪畫、投影與聲音,以傳達主題「謝謝」的意涵。

雖然Le Temple des Chartrons這座新古典建築外部仍保持完整,但內部已然破敗如廢墟,Borondo用新的聲音、色彩,邀請觀眾反思人與自然世界的複雜性,特別關注人類的破壞性。他以植物圖樣為媒介,將作品與現有景觀環境結合在一起,在門窗等連接兩世界之處及其他細節中,能感受到真實世界與詩意藝術的相遇。

©Matteo Berardone

這個夏天,波爾多要以很不一樣的文化饗宴,為人們的心靈思想向度,開展各種自由的可能。

圖文資料來源/Liberté! Bordeaux 2019designboomJUXRAPOZSERIAL BLOGUEUSE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Liberté ! Bordeaux 2019:教堂裡的磁帶扭曲空間、沉浸詩意森林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因為我看透了她們-席勒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06.12~1918.10.31),作品辨識度極高的畫家,畫自己或女性、自己和女性,然而不管畫面中有多少露骨的姿態甚至器官,那都很難說是男歡女愛。更多時候,人們會從中看見一些難以言說的複雜情慾,夾雜著不安、猥瑣、粗魯、邪惡的什麼,就像是在歡愉親密的夾縫中,扎出來的自我懷疑或者毀滅性的念頭等等,這些感受並不明亮宜人,往往被打入意識的冷宮。當我們過著尋常生活時,一般來說並不想留意這樣的東西,這些對於「我是個正常的好人」有威脅的訊號,席勒畫出來了。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06.12~1918.10.31)

這些他筆下人性中的晦暗,顯然具有強烈的普世性和感染力,人們好像都辨認出來了什麼並因此焦慮。也就是,他所觸及的,不只他個人,更是群體。雖然他的畫作裡只有男人、女人(還有女孩。席勒因此被告上法庭,並當眾銷毀相關畫作。)然而當時整個大環境的躁動正苦無去處,這些人物正好是個體現和出口。

席勒出生於奧地利,當時的歐洲正激烈地發展啟蒙運動,把依附在傳統習俗或宗教政治的臍帶切斷,瓦解了意識的安全感;同時奧匈帝國正在風化,政治靠山不再堅若磐石,人們在心底深處都試著不去想明天;而另一位也出生奧地利的大師佛洛伊德,橫空出世地提出心智有如冰山,我們所「知道」、「認為」的只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塊,真正的主體是水面下的東西,包括了潛意識、那些我們所不知道也不一定想知道的種種,比如:和自我認同衝突的慾望,或者因為太難堪所以被刪除丟棄的記憶等等。諸如「我們不真正認識自己」、「自由是否真的快樂」、「善與惡究竟怎麼分辨」此類哲學思辨揚起,隱隱勾動人性的黑暗角落。

《女孩》,1911
《裸體的女人》,1914

而席勒或許也一直想回答這些問題,透過藝術,然而也因此充滿爭議。關於他感情生活的事蹟,從教條來判斷是非很簡單,但從人性呢?

太陽星座雙子座他,因為冥王星、海王星和水星也合相在雙子座,使得他的好奇心前往的境地如此沈重。冥王星會不計代價地探究水面下的冰山,即使那可能會侵犯一些禁忌,而海王星會使人們將罪惡投射到他身上。他與妹妹之間只是一個偏執狂畫家和裸體模特兒的關係?或者就是亂倫?他也找未成年少男少女來脫衣作畫,究竟只是為了省錢?還是他嗅到了無可取代的氣味?他在與愛人交媾時,會突然下令「不要動,維持這個姿勢」然後就對著鏡子作畫,這是冷漠無情?抑或他所交媾的對象是藝術?

某次,席勒的一幅女性畫作被客戶稱讚時,他正色回應「這是因為我看透了她們」,好似是宣告:這才是真相,這才是皮相底下的人,這才是水面下大家都不想碰的東西,而我畫著是因為我愛著,用你們不懂的方式。

當世人說他畫的是情色,他卻認為自己的畫作都是情書。或許在情慾中,人們也不真的認識自己,才會在他的畫中,有的尋求共鳴,有的尋求責難,作為不可告人的解答。

埃貢·席勒,自畫像,1912年
自畫像,1914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因為我看透了她們-席勒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