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適逢丹麥與日本慶祝150年的友邦之誼,The Cisterns邀請以使用低科技聞名,深具實驗性精神,強調建築物與周遭環境的連動共生關係的日本建築師三分一博志(Hiroshi Sambuichi),舉辦一場名為《水(The Water)》的類神社(shrine-like)裝置展覽。去年邀請了幽默、俏皮,擅長互動性雕塑和公共藝術裝置的丹麥藝術家Jeppe Hein,在《In Is The Only Way Out》的展覽裡,參觀者不止觀看,而是體驗了一場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地下旅程,在濕冷的空間中深刻察知自己的現實存在。
今年,受邀的是曾參與兩屆台北雙年展,長期關注經濟、社會與環境議題的丹麥藝術團隊SUPERFLEX。《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SUPERFLEX以科幻聲光效果將The Cisterns打造成為穿越時空的劇場;這是未來,大洪水已經發生了,所有的潰爛腐壞不斷在發酵,遺留物體叫做現在。深淺不一的水高,搭配不同的音頻聲效,整個The Cisterns折射出暗黑版本的迷幻色調。其中一景,有個部分被水淹蓋的廁所,這不是一般的公廁,而是模仿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UNFCCC)位於伯恩總部內的行政廁所,置於此展當中,帶有現代化消費開發以及當前全球環境耗損的象徵意義。行走到水的最深處,同展名的“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標題呈現眼前,SUPERFLEX將人類末日的反烏托邦情景轉換為多元化的敘事結構,創造了一個超現實但又看似合理的場景,氣候變化徹底改變了社會,最終或許人類被自我終結,但那並不一定就同等於世界末日。
The Cisterns現正展出SUPERFLEX的限定場域創作“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冷冽的體感直逼人深切感受到全球最重視的氣候變遷問題。圖/周佩穎
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4.23),現代公認能使風景畫偉大的畫家,被譽為「光之畫家」,可以說是因為有他的光,於是使原本在藝術殿堂中地位低下的風景畫,終被承認可以與歷史畫、肖像畫平起平坐,他也深深影響了後期印象派的繪畫發展。在印象派確立之前的數十年,有他這樣一號人物,向其他畫家說著「你應當畫你的印象」、「我的繪畫是要體現我的經驗」,以風景畫向當代展示了一次觀念與技術的突破。
全球劇場界盛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The 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簡稱PQ)於2019年6月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社團法人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Theatre Technology,簡稱TATT)籌組臺灣設計師團隊,以國家館作品「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及學生館作品「The Changing
Room」代表參賽,突破傳統觀展形式,以「AR科技」及「沉浸式體驗」帶給全球觀眾耳目一新的設計作品。
國家館「寶島浮沉 Island Invisible」以AR技術打造虛實共存的展覽環境,除象徵臺灣在國際社會的模糊處境外,亦為全球暖化的議題發聲,盼與國際連結,再次喚醒世人對未來社會的關注,嶄新的觀展方式與人文關懷,得到各國觀眾熱烈的好評與共鳴。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有劇場界奧林匹克之稱,始於1967年,迄今已有13屆51年的歷史,是當今全球最資深,以劇場設計、表演設計及表演建築為主的國際展覽與藝術節。本屆活動除二大競賽展區國家館(Exhibition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以及學生館(Student Exhibition)之外,另有來自79個國家,800位以上藝術工作者以及600場不同的工作坊、演出、講座等活動。
有一句英文諺語是「you are what you eat」,也就是說,你每天吃了什麼,能反映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活環境等訊息。這麼說來,越貧窮的國家,應該會吃得越不健康吧?但你如果看加州攝影師格雷格‧西格爾(Gregg Segal)的攝影集《每日麵包》(Daily Bread),卻會得出個很不一樣的結論。
BUILDING BRIDGES的創作包含了人性的雙重性質-在環境方面具有創造性和破壞性的能力-既然我們已生長在被各種資訊分裂的時代, 「六對高舉的雙手各自代表著人類價值觀:『友誼』,共同建設未來;『智慧 』 ,做出互利的決定;『幫助』,鞏固持久的關係;『信仰』,相信你的內心和自我價值;『希望』,堅持不懈的努力;『愛』,這一切的根本目的。」Quinn希望在一座建在橋樑上的城市傳播「團結與和平」的信息。
BUILDING BRIDGES包含的精神主題也完全符合Arsenale地區的意義。Arsenale是威尼斯共和國從12世紀開始建造海軍艦隊的造船廠,也是幫助威尼斯成為貿易帝國的商業船隻的建造地。無論是通過貿易還是旅遊,威尼斯作為一個不斷融入不同民族的城市,正在往發展成跨文化且團結的世界邁進。
美國藝術家Marcus Fischer的作品《Untitled
(Words of Concern)》,藝術家在美國總統Trump 就任前製作的作品,邀請當時於 Rauschenberg Residency 的駐村藝術家和工作人員,錄製他們的聲音;內容多為被錄製者對於未來美國的思考,Fischer將所有聲音拆解成單字或是極短的句子,製作成一個三分鐘循環的聲音裝置。
美國藝術家Alexandra Bell的《No
Humans Allowed: After Sylvia Wynter》系列,以版畫的形式創作,將〈New York Daily News〉中關於1989年美國知名的中央公園案件,五名有色人種的青少年遭冤獄的文章做編輯,屏障一些文章的標題、關鍵字、圖片。除了種族議題外,藝術家更關心媒體的客觀性與渲染力問題。
加拿大藝術家Brendan Fernandes的作品《The Master and Form》,結合裝置作品與表演藝術,整體作品看似給舞者訓練使用的器材,形式相當極簡主義,周末部分時段會有舞者在現場練習,而沒有舞者操練的時段,現場會不斷回放舞者練習時產生的聲響。
阿根廷藝術家Agustina Woodgate的裝置作品《Detail of National Times》,整個展間被封閉性系統管理的時鐘所環繞,所以每個時鐘不會有任何誤差,這類型系統過去被廣泛運用在工廠與學校中。藝術家將分針黏上砂紙,所以在時鐘運轉的過程中會不斷刮花鏡面。藝術家透過這種標準化時間的主從配置,討論現在社會制度與勞力剝削問題。
「Moomin」系列以其可愛的性格和深刻的故事讓人著迷,由芬蘭著名藝術家Tobe
Jansson(1914-2001)創作。「Moomin展覽藝術與故事(ムーミン展 THE ART AND THE STORY) 」是一個介紹了大約500件作品和材料,其中包括小說,圖畫書,報紙連環漫畫和動畫等各種形式的
「Moomin魅力」。2019年4月9日於日本森美術館展出。
第一個日本版的Moomin在「64
Moomin Valley Winter」中被引入。它受歡的迎程度讓Moomin進入日本原創電視動畫與現代流行角色的名人堂。在第7章「日本,Tobe和Moomin」中,仔細描述了Janson與日本的關係-從浮世繪和Janson作品的並列角落,能發現連接它們的獨特共同點。
而在Le Temple des Chartrons這座1832年建造的古老新教教堂裡,則有西班牙街頭藝術家Gonzalo Borondo的作品《Merci》。藝術家近幾年創作許多沉浸式裝置,如《Matière Noire》即在馬賽具歷史感倉庫裡以多樣形式與媒材,呈現記憶或感知中幽微隱形般的暗物質,而在《Merci》這件作品中,也結合了繪畫、投影與聲音,以傳達主題「謝謝」的意涵。
雖然Le Temple des Chartrons這座新古典建築外部仍保持完整,但內部已然破敗如廢墟,Borondo用新的聲音、色彩,邀請觀眾反思人與自然世界的複雜性,特別關注人類的破壞性。他以植物圖樣為媒介,將作品與現有景觀環境結合在一起,在門窗等連接兩世界之處及其他細節中,能感受到真實世界與詩意藝術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