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直在跟自己玩 亨利・盧梭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我想試著把亨利・盧梭 (Henri Rousseau, 1844~ 1910)和胡安・米羅(1893~ 1983 )擺在一起聊聊。他們兩位都收到了「有如出自孩童之手,卻絕非孩童所能」的形容,但他們的煉金之路,可以說是各行其道,米羅是「童化」,而盧梭是「童話」。

《自畫像》,1890年

米羅是透過經年累月的習作,培養出「由潛意識下筆,由意識收尾」的哲學,嚴謹地安排畫面,最終呈現出來的自由——那些符號的、抽象的內容,像是牙牙學語期時那些不成句子的話語。而盧梭的狀態是憑藉著某種源源不絕的樂趣或熱情,揉合了樸素和鮮豔、寫實和幻想,用直接明確的形象,描繪出有如奇幻冒險故事主人翁所見的風景。藉由把米羅拿來比對,盧梭的「童話」特質更為鮮明。

在現代(尤其是在繪本裡),盧梭的作畫風格看來尋常,然而在當年,盧梭卻是憑著一己之力、另闢蹊徑的異類。他所處的年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值藝術家的解放;比起練就一身學院派的基本功,搞出一套專屬自己的獨特風格才是潮;比如說塞尚、梵谷等等,「眼睛和腦袋是不是怪怪的?」的路線,在當時都是潮到出水。不過,大家再怎麼叛逆,泰半年輕時都有接受傳統訓練,像塞尚十歲就進學校習畫,成年後也成了印象派畫家畢沙羅的徒弟,而痛恨學院式藝術的梵谷,在他旅居比利時期間也拜師上學。

但盧梭可以說是「自學也能出頭天」的代表,而自學之路上,恆常的好奇心、開放的實驗態度、靈活地應變規則等等,這些都不可或缺,也都是雙子座的特質,也都體現在盧梭身上。雙子座或許是最喜歡聽故事和講故事的了,盧梭的繪畫充滿故事性,他自己也愛編故事,比如他宣稱「我畫中的叢林和野獸,都是我在墨西哥行軍時看到的」,但後來被踢爆他根本沒去過墨西哥,反而很常去動物園;這種「為了更戲劇化所以更改現實」的遊戲也出現在畫中,比如叢林其實是畫得超大的庭院植物;有時態度是更隨便的,像是因為不擅長處理透視,所以動物幾乎都是側面,或者不小心錯估了前景和背景的比例,乾脆將錯就錯地畫完,不小心就超現實了。甚至有一次,他為了還債,答應幫對方畫家族肖像,完成後,他居然把自己也畫在裡面,還放在最前面!對方錯愕的質問他幹嘛這樣,他說「因為我是重要的藝術家啊!」

《猛獅就食》,1907年
《夢境》1910年

我在看著他作品中各種「將天真進行到底」的作法時,幾乎可以聽見他老兄說:「這樣也可以啊!這樣很有趣啊!」雙子座真心不愧「終身頑童」的封號。

像盧梭這樣年屆不惑時才卯起來畫畫、履歷上保持「純正非科班」紀錄、最後闖入大師殿堂的傢伙,幾乎是現代藝術史上的特例。雖然一路上時有批評,被說畫作愚蠢,但他始終理直氣壯地一直和自己玩。或許,我們都在他的畫中,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有個長得像自己的孩子,把紙箱作城堡,樹叢作森林,小小的身影,在大大的世界裡冒險。

《岩石上的男孩》,1895-97
Rousseau 《The Flamingoes》, 1907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一直在跟自己玩 亨利・盧梭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把動物當人在拍──英國攝影大師Tim Flach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凱特王妃接任「英國皇家攝影學會」主席,讓這個受英國皇室贊助的古老團體再度受到世界矚目。在這個全世界都能自由加入的社團中,為表彰最傑出的攝影會員,頒發榮譽博學會士(FRPS)做為最高榮耀,倫敦攝影師Tim Flach即是其中一位。

Tim Flach以動物攝影聞名。在英國西岸長大的他,自幼就在大自然中成長,喜歡感受人與動物間的聯繫,在人與自然分離的今日世界,他認為自己應當做為一個串聯者,重新定義兩者之間的關係。其攝影主題有四:馬(Equus, 2008)、狗(Dogs Gods, 2010)、世界各物種(More Than Human, 2012),以及瀕危物種(Endangered, 2017)。

相較於許多動物攝影師會將自然唯美化,加深人對自然的距離,Tim著重於動物的臉部表情,以人物肖像照的方式拍攝,並且記錄圖像背後的故事,讓人們能藉由圖像與文字,感受到動物的個性與親近,進而意識到他們與人同屬世界的一份子,值得更多的重視與關心。

圖文來源/Tim Flachenormfacebook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把動物當人在拍──英國攝影大師Tim Flach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一生懸命的創意之道──林承毅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林承毅

林承毅的「雜」,從他的臉書簡介就可窺見一般:「服務設計師、體驗創新顧問、大學講師、路上観察家、地域活化傳道者、 吉祥物研究家、潮流考現者,專欄作家,本格三日坊主。」

大學讀的是嚴謹的經濟與統計,不務課業跑到地下電台跑龍套,幫支持的候選人打選戰。當時青春正盛,林承毅一心想改變社會,反嚐盡政治帶來的失望,轉而寄情台灣文史,獻身於宗教人類學研究,甚至幻想一輩子窩在澎湖做田野調查。沒料到,後來跑去當了誠品書店店員,開始接受他所說的「社會教育」。從此,文史界少了一個博士、設計界則多了一位人類學家。

林承毅和「路上觀察之神」林丈二聯手進行「島波海道」魅力大發現

從觀察開始貫徹人本設計

「我對人的好奇,勝過對於物。」服膺人本設計的林承毅說,人類學讓他得以在感性的本質中,保有理性地旁觀。透過「觀察」,他從人的身上連結到社會與文化,找到了歸屬感。身為台北路上觀察學會的發起人,林承毅最大的興趣是在台北車站的B3,看著高鐵、台鐵、捷運三鐵匯聚的人群,在熙來攘往中想像背後的人情軼事。林承毅堅信,懂得觀察的設計師,才能真正貫徹「人本設計」的精神。

有時林承毅也會快步在城市穿梭,若有機會在巷弄間瞥見這位一頭蓬鬆捲髮,眼神銳利如鷹的男子,不妨走上前攀談,他會在毫不起眼之處,指出令你意外驚喜的物件。觀察不只是興趣,也是林承毅吃飯的技能之一,他曾跟著素有「路上觀察之神」美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學者林丈二,一起在日本瀨戶內海的大三島上,透過雙眼與相機紀錄,協助四國愛媛縣開發「島波海道」的旅遊行程與伴手禮,林承毅的觀察功力,是連向來嚴謹的日本人都折服的。

林承毅和日本的淵源很深,他的祖父曾在日本學醫,父親在當地出生,家族同輩也多有留日背景,他坦言,「台灣是我的母文化,但其實我自己有台、日兩個文化的認同。」

因家族淵源,林承毅受日本文化影響極深

一生懸命 嚮往的武士道精神

林承毅跟一般台灣人不一樣,他沒有英文名,卻有個日文小名「毅(Takeshi)」,與武士的武同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份巧合,林承毅曾經很迷日本的「武士道」,高中時閱讀了不少相關書籍,十分欽羨武士為信仰獻身的決絕,「猶如櫻花在最美麗時綻放,又瞬間凋零。」奉行個人主義的林承毅,習慣在團隊或組織中收起放飛的心自我節制,或許就是受武士道影響。

但真正讓林承毅佩服的,是武士道對極致的追求,「我支持人要工作一輩子,要把工作做到極致、做到不能動為止,65歲退休對我而言有點懶惰。」把喜歡事情當成志業,用一輩子去挑戰,這樣的櫻花精神,林承毅覺得很美。

矛盾的是,林承毅行事風格中最受家人和朋友批評的竟是「三分鐘熱度」,但他一點都不同意,還說這和「一生懸命」的武士精神一點都不衝突,「就像孩子一樣,喜歡一個玩具就拼命玩,玩到極致才丟掉換下一個。」所以,他對2019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的主題「嬉城」非常有感,「人在工作中,能保持心無旁鶩的玩心,對創意是無比重要的。

很會觀察的林承毅,在大三島今治城找到已很罕見的日本舊式消防栓

儀式帶來意義 形成深刻紐帶

林承毅在研究所期間,曾花了近兩年研究澎湖宮廟裡的小法(法師)舉行的操營(主神召集神兵操練陣法)、結界(陣地防禦演習,以確保五營神兵防衛村界之戰鬥能力)等儀式;多年後擔任企業顧問,又接觸源自北歐的服務設計。一種是台灣傳統的宮廟文化,一種是西方人本精神對社會設計的革新,兩種截然不同背景的東西,竟然被林承毅揉在一起,成為他獨創的「儀式設計」(Ritual Design)的雛型。「我花了五年思考要如何結合儀式、設計和顧客服務管理,直到兩年前才形成可操作的課程與工作坊。」在儀式設計這條路上,林承毅並不孤單,他後來發現,奉「設計思考」為圭臬的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附屬「設計學院」(d.school),近年也開始導入儀式作為設計創新的一環。

到底什麼是「儀式設計」?林承毅解釋,「就像商人讓中秋節烤肉,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慣性。」當一個產品、服務,跟顧客關係如儀式,才是服務體驗最高階段。林承毅笑說,Apple粉絲去排隊等新品開賣也是種儀式。若跟顧客說可以預購送貨到府,反而會讓品牌走味。

也就是說,服務、體驗、儀式等其實只是一層層往上加值的設計過程。能夠標準化的「服務」是基礎,進一步延伸成為可「體驗」的商品,但光有體驗也無法培養消費者忠誠度,因此林承毅進一步思考用內容、互動,讓人在某個時間點做某件事,以意義、形式和制約創造出深刻連結,形成一種「儀式」。

林承毅四年前創設以設計策略為發展主軸的「林 事務所」

那林承毅生活中是否也有重要儀式?「當然有,就是閱讀與寫作。」從學生時代,他就養成如行為藝術般的閱讀習慣:每周末到金石堂站上四小時,只為汲取最新雜誌資訊;大學四年借閱1300本書,成為學校圖書館歷史紀錄前三名;現在,他一個月固定涉獵十本以上不同領域的書,每年購買書籍高達三、四百本,透過閱讀,林承毅把自己浸泡在知識海洋中,挖掘出世人尚未知悉的原礦,但他不滿足於此,進一步用寫作制約,打磨出獨有的雜學風格。

四年前,他創業成立以設計策略為發展主軸的「林 事務所」,自創「服務設計師」這個職位,業務範圍包括、但不止於「儀式設計」、「風格策略」和「潮流考現」等內容。為了打響知名度,有點自謔地強迫自己每天在臉書產出800字日常觀察,如儀式般筆耕的結果,不到一年就獲得專欄邀約,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要讓外面的人認識我,才有機開啟服務。」

林承毅強力推薦從事創意和設計的人,都該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因為不寫就沒思考,沒思考那有創意?創意絕非憑空而生!」現在他不但以顧問身份奔走於台灣與日本兩地提供各種服務,每個月也固定發文章,他說伏案桌前,培養出寫作的紀律與儀式,是人生最大收穫。

林承毅經常主持並帶領各式設計工作坊,並積極倡議,推動地方活性化

從設計思考出發 為地方創生開路

爬梳林承毅近年專欄,不難發現他對地方創生、活化議題著力甚深,常針對空間、硬體、有形文化運用提出建言,「這十年文資意識提升,政府整修保存許多老宅,像桃園、屏東就留下優美日式建築群。但整修完就會面臨如何營運?如何用出價值?」然和,建築活化牽涉複雜利害關係,需要整合建築、文化、歷史等跨專業的高手加入。為了有朝一日能成為協調各設計領域代溝的那個人,林承毅也積極打破同溫層,多方認識新朋友。現在,林承毅的臉書好友名單中,建築界好友人數已經超過了設計圈,剛認識的人搞不好還會誤以為他是建築師。

此外,面對高齡社會、地方人口外移等問題,林承毅也在思考如何翻轉產業、提升農業的價值,甚至像日本偏鄉那樣找出地方魅力推動地域活化。為了這些目標,林承毅除了勤寫專欄推介成功案例外,也擔任公部門或企業顧問,希望透過實際行動為方興未艾的台灣地方創生行動提供助力。

「只見。四感」展覽,攝影師星賢孝親自到場解說

蘊含同理心的設計 才是世界的未來

城市間人們的互動與連結,最能碰觸到林承毅心中最柔軟的位置。2018年,林事務所在台灣舉辦了「只見。四感」展覽,這是一個環繞著四個季節、四種感官、四位職人而策劃的展覽。參展職人包括攝影師星賢孝、鐵道風景畫家松本忠、色鉛筆畫家大竹惠子、木天蓼編織家市川里美,他們運用自己的作品,將日本JR只見線列車沿途的四季風光、生活人物故事再現於展場,經由擅長體驗設計的林事務所整合軟硬體之後,透過物件觸動觀眾的四感(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

這是一場相當成功的展覽,觀眾感動之餘,有人真的跑到星賢孝鏡頭底下的偏遠小鎮去朝聖,而這些從大海的那一邊來的異國關注,竟然促成了當地失修多年的鐵道重啟復工,為這個高齡化的極限村落,重新注入活水。

「只見。四感」從策展到後續結果,完全體現林承毅奉行的「人本設計」精神,他認為一般做設計的人,習慣從物件、或美感的角度出發,往往沒顧及使用者的立場,而服務設計師最重要的責任,是從人的角度和需求出發,守護「以人為本」的價值。他並引用日本社會設計師太刀川英輔的話強調:「同理心是未來一百年社會設計的根本。」做設計要先把我執放下,才有空間承載他人的願!

好為人師的林承毅,目前在多所學校兼課。從學子身上,他也感受台灣未來充滿希望。年輕人不再嚮往朝九晚五的公務員,而是願意運用一己創意能量,形塑美好社會。20年前渾身理想的林承毅,因為對政治失望轉身離去,但內心火苗未曾熄滅。人生繞了一大圈,現在他回頭用人類學之眼與服務設計之心,向前開疆闢土,冀望創造更多感動的社會革命。

文/詹致中
圖片提供/林承毅
文章來源/臺北文創 
本文經《臺北文創—名家觀點》授權刊登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一生懸命的創意之道──林承毅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超寫實人體雕塑展 — 藝寶該學會走路了!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像人的機器人 vs. 像機器人的人

《星際大戰》(Star Wars,1977)中的機器人C-3PO,全身由金色的鐵殼構成,完全就是傳統版本的機器人外貌,電影設定裡,C-3PO雖然儲存有星際間的六百萬種溝通與禮儀方式,但它卻很脫線、很孬、很盧小小,在危機狀況中動不動就會暴露「人性的弱點」—出賣主人、又愛製造慌亂,這一點,讓它不像是個機器人,反而像北爛的老朋友;另一方面,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一開場就向我們演示了一場「人性測驗」,一個警察對著一個「人」問了一連串問題,來測驗「他」到底是不是人,因為在電影中,未來的科技已經讓機器人的外貌、行為無限趨近於人類,唯有透過測定同理心反應的問答才能辨別,一槍打穿腦袋流出來的會是血,還是電線與培養液。

明明是鐵製的外表卻像人,而像人的反而才是機器人⋯⋯

via GIPHY

via GIPHY

|恐怖的蠟像還是機器好友

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在其恐怖谷理論中說明,當機器人的外型不斷朝著人型發展,人類對它們的好感度會不斷上升,但是這個好感度攀升到一個波峰時,會如雲霄飛車急速下墜。例如,現代機器人的已經可以用矽膠等材質來製作臉部,其視覺與觸覺很接近真人的肌膚,但是技術上仍未能模仿人類臉部肌肉,讓機器人做出細膩的表情,此時,這個機器人散發出的氣息對人類來說,更接近一具會行動,讓人驚驚的殭屍。

電影《恐怖蠟像館》利用人對蠟像的恐怖心理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盯著蠟像或者超寫實的雕塑一陣子,就會有種感覺,下一秒它會解除時間暫停,直接撲倒你,就算不會,它也好像永遠對著你笑,笑得你心裡發寒⋯⋯

via GIPHY

|恐怖谷的谷底反彈~

當外貌上足夠逼真,這些模仿人類的機器人或人型其任何非人的破綻都會被放大檢視,甚至成為某種觸動恐怖的因子,這即是森政弘恐怖谷理論中的谷底區。我們不會對商店裡隨處可見的機器人Pepper感到厭惡,可是對於蠟像館裡動也不動的人型蠟像,卻有股隱隱然的不安感在蠢動,是因為,Pepper的可愛在於它只模仿了人類的半分,另外一半可以讓人自由投射自己的感覺與喜好而不會有壓迫感;蠟像雖然嘗試去模仿全部,但留下的大量微小破綻(例如皮膚過分光滑、眼球塑膠感很重等等),都會輕易的被人類所察覺,進而感到某種不適感。

via GIPHY

在《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2012)中,機器人是直接由真人來飾演的,因為電影假想未來技術已經能令機器人完全地仿擬人類的外在行為模式,這就是恐怖谷理論中的谷底回彈,當那些非人的破綻都被巧妙地隱藏,人類原本對其墜落至恐怖谷底的好感度就會回升,甚至能與它們進行一般的人類社交。

《普羅米修斯》中的機器人大衛

|超寫實雕塑是在製造屍體嗎?

那麼,蠟像館的紀念蠟像與此次展覽的超寫實雕塑大多都以人為主題,並且都力求外型上的寫實,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們同樣都是處於恐怖谷谷底的「屍體」嗎?

紀念性蠟像的用途導向功能,令它必須遵從於現實人物,必須按照比例,而超寫實的雕塑則沒有這層限制,在超寫實雕塑中,可以像是把人丟進電腦軟體,放大、外型扭曲、裁切、PS合成或是極度地放大。


讓・穆克(Ron Mueck,1958—)的作品

|藝寶(藝術的小寶貝)該學會走路了!

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史無前例地以每秒120格播放速率(是一般電影的5倍左右)錄製,加上比一般電影約9倍的亮度,讓畫面模糊的曖昧地帶幾乎消失。

我有幸在台北(全球只有五家影院有能力上映)觀影,在參與這場超前衛的視覺實驗時,一切都那麼高畫質,人的毛孔也一清二楚,觀眾不能再把自己當一顆馬鈴薯,懶在座位上,嗷嗷待哺地等藝術家(導演)服務你的視覺感官,因為他不再為你進行過多的視覺篩選,我們得要學會長大,用自己的眼去凝聚出屬於自己的焦距。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用這樣的角度來觀看超寫實雕塑,我們會有很多樂子可找。平常我們觀看一個人時會下意識的劃重點,看髮型、修長的手指、眼妝過重的眼睛、太小的帽子、球鞋款式⋯⋯但我們不太有機會長時間的凝視,然而在雕塑面前,藝術家透過雙手按停時間,消除掉了我們的時間壓力,有人說沒有題目的作文是最難寫的,當所有一切都是可看之處,超寫實雕塑反而能如實地反射出,被我們下意識壓抑著的慣的視覺慾望。

杜安・漢森(Duane Hanson,1925—1996)的超真實雕塑,幾乎已經無法區別出是觀眾還是真人(背後坐在椅子上的也是雕塑)

攝影/許兵慰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超寫實人體雕塑展 — 藝寶該學會走路了!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從死海浮出的水晶舞裙!以色列Sigalit Landau創造延時雕塑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想到死海,就能想到能讓人漂浮在上頭的高含鹽濃度。死海鹽享譽盛名,除了拿來美容泡澡,以色列傑出當代藝術家Sigalit Landau還拿它來創造藝術!

Landau出生於藝術世家,對死海有深刻情感記憶的她,二十餘年間以此做為靈感來源,以雕塑作品與動靜態影像為媒介,聯繫過去與未來、私人與集體、古老烏托邦與當前人類狀況。Landau提用與人親近的各種素材,例如將衣裙、跟鞋,乃至漁網、鐵絲網、花瓶、桌椅、提琴等什物浸入死海中,待海水中的鹽分附上這些生活隨處可見的物品,在時間的延長中形成水晶般的鹽雕,極具脆弱美感。

Landau將社交與隱私、歷史與個人,以及地方與史詩敘事編織在一起,讓愛、失落、成長、希望,以及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和平的心願灌注在作品裡。博物館主任Thorsten Sadowsky也認為,Landau從世界上衝突最激烈地區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力的感動、深刻的詩意,且對不同人種、宗教、文化與世界觀之間和平共處的願景,賦予作品普遍性。

文字來源/designboomSigalit Landau

圖片來源/Colossale-fluxPHOTO IS:REAL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從死海浮出的水晶舞裙!以色列Sigalit Landau創造延時雕塑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新北市的「青春Blessing」熱血登場!學生藝術家巨大裝置藝術超搶眼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為鼓勵青年藝術家持續創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05年起舉辦「青春分號;不句號。」畢業祭聯展,今年邁向第四個年頭,提供新生代藝術家大展身手的舞台。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市是年輕人的築夢基地,長期推動多項扶植夢想的政策,持續與年輕創作者走在一起。包含音樂類的「樂壇新星」、影視類的「學生影像新星獎」、以及多媒材藝術創作的「畢業祭」,期盼透過市府資源,提供新生代藝術家展現才華的平台,藉此勉勵畢業生堅持跑在創作之路,尤其在他們脫離校園、投身社會的關鍵時刻,我們不但給予祝福,更是最給力的啦啦隊!在記者會上,侯市長也對新北市畢業祭聯展的規模提出新的願景和期許,希望未來能以「博覽會」的規模舉辦,讓年輕人的夢想更大,更加國際化。

本屆精選展共計展出34件熱騰騰的創作,其中臺藝大工藝所才女林雅惠以羊毛氈「蛹之森」,把嚴肅的市府大廳打造成有機體般的奇幻異次元;臺藝大周晏旭「巨大器官」突兀的出現,更成為全場視覺焦點。展出內容包含繪畫、雕塑、裝置、電腦繪圖等多種媒材,作品背後的論述和故事更是精彩萬分,讓觀眾ㄧ探臺灣新生代鬼才藝術家們的無限創造力!

畢業祭精選展「青春Blessing」於即日起至7月12日在新北市政府ㄧ樓大廳展出,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前往參觀。詳細訊息請洽文化局網站


這篇文章 新北市的「青春Blessing」熱血登場!學生藝術家巨大裝置藝術超搶眼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日本藝術家長谷川洋介的點金成藝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每年暑假到來,除了學校放假,不少家庭也會安排出遊;同一時期也是各國藝術家大舉移動到異地駐村創作交流的旺季。但有這麼一些國外藝術家,或者因緣際會成了台灣女婿或媳婦,或者由於先前的旅遊與駐村經驗,決定以台灣為基地,開展他們的藝術旅程。不免也讓人好奇,在他們眼中的台灣,究竟是什麼模樣,而他們對於一己在此開創的藝術生涯,又有如何的期待與想像?為此,藝事廳不懼炎炎夏日,專程約訪了幾位在台發展的外國藝術家,請他們分享各自的經歷與想法。

[「以台灣為基地,闖蕩藝壇系列一]你想過,怎麼把錢變成藝術嗎?看日本藝術家長谷川洋介如何點金成藝。


你想過怎麼把錢變成藝術嗎?相信多數人當下的反應都是:「那還不簡單,花錢買作品就行啦。」可日本藝術家長谷川洋介卻直接把紙鈔當媒材,戲法般地創作出他別具一格的藝術來。

在日本311大地震後,讓長谷川洋介決心來到海外,並以藝術家的身分展開全新的生活。攝影/張禮豪

原本是一個日本東京的上班族,長谷川洋介(Yosuke Hasegawa)對自己電腦繪圖與美術設計的工作並沒有特別不滿意的地方,甚至還是業界頗具知名度的一個好手,像是東京羽田機場內裡頭等多個地方都可見到他的手筆。然而,2011年的311東北大地震激起了全日本驚天動地的變化,自然也包括他那在旁人眼裡看來還算安逸的生活在內。洋介說,這一個前所未見的危機,衝擊的不只是整個日本的政治經濟,也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在幾經思量後,夫婦兩人毅然決定離開日本,到海外去探索並展開全新的生活。

這趟旅程的第一站,他們來到泰國,剛開始四處旅行,跟路上遇到的各國人士交換錢幣當作紀念;從原本只是在酒吧裡湊趣摺紙而深受歡迎,隨著時間漸長、蒐集到的紙鈔越來越多——一如我們所知,大部分國家發行的紙鈔圖案都以政治人物頭像為主,洋介對於全球貨幣經濟的內涵與運作益發感到興趣,並且就此換上藝術家的身份。

|以紙鈔藝術批判資本操作

金錢到底是帶給世人快樂的泉源,還是不見硝煙的殘酷戰爭呢?這是長谷川洋介在藝術創作時不變的思考。在這個新自由主義風行的資本主義世界,人們都在無形之中被所謂的金錢給制約,甚至綁架;而始作俑者便是這些擁有超凡影響力的各國元首。他也坦承,個人的聲音非常微小,可一旦化為藝術,能夠獲得的關注程度勢必會大上許多。

長谷川洋介以紙鈔為媒材,創作出許多深具幽默感的摺紙作品。圖/長谷川洋介
《軍隊》一作充滿批判意味。圖/長谷川洋介

為此,長谷川洋介更加關注國際動態,另一方面則開始研究並尋找適合的紙鈔,刻意透過各種可能的折紙技巧來降低這些政治人物的嚴肅性,取而代之的則是充滿幽默與嘲諷意味濃厚的造型。於是,富蘭克林、林肯等美國元首戴上了棒球帽,還組成了一支球隊,跟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略帶嬉皮扮相的模樣相映成趣。在戲謔個別人物頭像之餘,他偶爾會結合日本傳統浮世繪與戰後重要藝術家岡本太郎(Okamoto Tarō)《太陽之塔》等作品,讓畫面構築出跨越時代卻始終有著內在關聯的敘事。此外,他還巧妙地將如今已不再流通的舊鈔,甚至偽鈔來拼接成有如萬花筒或馬賽克(Mosaic)般令人眼花撩亂的圖像,藉由這樣的創作手法,迂迴地將他對於全球資本操作的批判隱藏其中。

《亞伯拉罕·林肯》。圖/長谷川洋介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圖/長谷川洋介
《菜鳥總動員》。圖/長谷川洋介

2018年夏天,長谷川洋介受邀參加宜蘭中興文化園區舉辦的年度特展——「紙的進化論」(Evolution of Paper),獲得許多觀眾的一致好評。這次訪台參展的愉快經驗,讓已經待在曼谷五年的長谷川夫婦心生移居台灣的念頭,並從去年底開始落腳台北。來到今春,在由台北收藏交易中心舉辦的「2019春季當代藝術沙龍展」中,其所展出的多件作品更是在開幕晚會上就引起不少台灣藏家的競逐而全數銷售一空,甚至還有手腳稍慢的藏家預訂,給了他莫大的鼓勵。

《日本婚禮》。圖/長谷川洋介
《金錢妄想風景》。圖/長谷川洋介

正是如此,讓他更加篤定要以台灣為基地來持續發展他的創作計劃;相信很快地,我們就又能夠欣賞到他更多點金成藝的佳作。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日本藝術家長谷川洋介的點金成藝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Enjoy Rody 35周年快閃店 喚起親子甜美夢想再次跳跳!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來自義大利的人氣跳跳馬Rody喜迎35週年,由閣林文創與RODY品牌授權公司婕米環球攜手推出Enjoy Rody期間限定快閃店, 7月12日至9月17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4A-3館正式登場!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Enjoy Rody期間限定快閃店置入熱門夏日野餐主題,店內特別設計戶外小草地野餐情境區,除了有Rody小鬆餅、義式冰淇淋甜筒、提拉米蘇聖代杯、歡樂甜甜圈塔、糖霜餅乾等超萌甜點,沁涼飲品更不惜成本、以純天然果汁、英倫經典氣泡水、精選在地鮮乳調製的彩虹漸層歐蕾:火龍果白桃優格、奇異果鳳梨氣泡飲、藍柑橘檸檬、薰衣草覆盆莓等口味,繽紛可愛的造型不僅滿足視覺、清爽口感更一掃暑氣,滿足大小朋友的味蕾。

攝影/蹦啾莉歐

期間限定店也推出Rody雙色野餐盒組,主餐可選擇草莓煉乳或燻雞起司兩種口味的一口小鬆餅、甜甜圈疊疊塔或提拉米蘇聖代,附贈超濃郁手工奶酪乙杯和Rody造型餅乾,凡購買野餐盒組即可進入店內小草地情境區,現場佈置除了有Rody跳跳馬讓小朋友盡情騎乘跳躍之外,還有Rody帳篷、溜滑梯、積木、遊戲機台等,以及高達120公分的Rody大型公仔供親子歡聚留下合照,完整呈現Rody親子樂園概念。

攝影/蹦啾莉歐
圖片提供/閣林文創
圖片提供/閣林文創

Enjoy Rody期間限定店內正版授權的商品種類豐富,包括限定色經典跳跳馬Rody Riding、絨毛系列玩偶、文具、玩具、居家雜貨、藝術品無框畫等,其中獨家進口的日本野餐系列及全台限量的365生日公仔更是詢問度爆表,讓粉絲每一天都享有專屬Rody的陪伴。Enjoy Rody期間限定店接下來也將巡迴北中南,不定期推出更多獨家限定品,歡迎喜歡Rody的粉絲們持續鎖定!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圖片提供/閣林文創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Enjoy Rody 35周年快閃店 喚起親子甜美夢想再次跳跳!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飛向華山浩瀚無垠!玩具總動員主題快閃店要你現在就動員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以玩具總動員為主題的《玩具FUN派對期間限定店》將於7月12日於台北華
山浩瀚登場!電影票房連開紅盤的【玩具總動員4】,自上映以來好評如潮,全台第二家的快閃店《玩具FUN派對期間限定店》於台北華山登場!

攝影/蹦啾莉歐

台北站以電影中的「園遊會」為主題串聯整間快閃店,除了經典場景拍不完外,更有使用超過兩萬個樂高積木打造、高近200公分的胡迪、巴斯光年等身樂高公仔,和牧羊女寶貝的等身公仔於店內展示!除此之外,店門口還泊了一台RV旅行車?!快上車,一起來體驗笑料不斷的公路旅程吧!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本次期間限定店以「園遊會」為主軸,除了重現電影裡的經典場景外,更展出跨海來台的等身胡迪、巴斯光年樂高公仔、和牧羊女寶貝等身公仔。更令人驚喜的是,電影裡出現的RV旅 行車與商店入口相結合,等待並迎接著每位入場的粉絲,讓你走進店內就好像登上電影裡的RV車,一腳踏入【玩具總動員】的世界裡!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攝影/蹦啾莉歐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飛向華山浩瀚無垠!玩具總動員主題快閃店要你現在就動員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無數的手從車頂伸出!無限影響力的千手觀音電車正在京都運行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京福電鐵有限公司(京都市中京區)從6月29日開始運行「千手觀音嵐電」雖然是期間限定,但在網路上得到廣大迴響!營運一周後話題仍位居熱搜榜超高名次。

由 京福電気鉄道 提供

說到「千手觀音」的梗,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跟城編一樣先想到《GANTZ殺戮都市》中的大BOSS,只是大BOSS雛型取自三十三間堂,而千手觀音嵐電的千手概念則是來自仁和寺。

圖片來源/網路 GANTZ劇照

針對這個熱門話題,網路平台IRORIO的作家Ericolatte特地採訪了-仁和寺(Ninna-ji)的公關。位於京都市仁和寺內的觀音堂是世界遺產,早前進入整修直到今年春天已經修復六年,並於5月15日向公眾開放。「千手觀音嵐電」是公共展覽和京都市旅遊協會的-京都夏日之旅活動的特色之一,此設計是希望藉由在嵐電車體內外裝飾佛像,讓民眾可以更近距離的接觸觀音,達到宣傳關西與仁和寺的歷史。

嵐電不只痛車觀音,車體內部也裝飾著帶有木板的手拉環,木板上印有千手觀音雕像共有28尊。最重要的是,天花板上的千隻手令人印象深刻。

由 京福電気鉄道 提供

由 京福電気鉄道 提供

|為什麼會想到要用千手觀音 裝飾 嵐電

首先是要向各種各樣的人宣傳仁和寺修復工作已經完成了六年,它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觀音寺廟,但是有許多人不知道或沒有機會來,大眾還需要更多機會熟悉祂並感興趣。

如果我可以在嵐山的電車中重現千手觀音,也許是能接觸大眾的好方法,於是我就想到了這個形象,我諮詢了一家設計公司,並獲得了一些設計形象的想法。


由 京福電気鉄道 提供

|關於慈悲的「手勢」


為了表達仁和寺觀音堂觀音千手觀音本尊,千手觀音菩薩的眷屬28部眾,以及在寺廟牆壁上繪製的繪畫,我們將意象融入在電車各處,而火車的內部空間有限,還必須考慮安全性。

千手觀音的「手」是憐憫的象徵,我們採用了「伸出」的圖像設計,在有限的空間裡表達了這個訊息。象徵28法相的28尊千手觀音像則放在懸掛部件上,並採用可直接印在柏木板上的技術。

圖片來源twitter @Ninna_ji
圖片來源twitter @Ninna_ji

仁和寺提供了壁畫/屏風圖片和佛像的寶貴圖片數據供我們使用,而電車的外觀在左右設計上也有所不同,並且頭部標記在設計上也從前到後不同,外觀實際建設耗時約8小時。

由 京福電気鉄道 提供
圖片來源 twitter @Ninna_ji
圖片來源 twitter @Ninna_ji

圖片來源 twitter @Ninna_ji

|如何看待「千手觀音嵐電」的網路評價

首先要感謝您與電視,報紙和互聯網新聞的報導,我們也充分了解SNS上的各種意見。如果網友們能到仁和寺參觀,去看看世界遺跡的觀音堂,真正的千手觀音與28眾部,美麗又具有歷史意義的壁畫,我們會很高興。

「千手觀音嵐電」在嵐山幹線和北野線路段運行,直到11月24日丹瓦寺秋季特別展覽結束。

資料來源/irorio
作者/Ericolatte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無數的手從車頂伸出!無限影響力的千手觀音電車正在京都運行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從建築闢出3D扭曲時空!義大利藝術家Peeta的錯視塗鴉壁畫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威尼斯塗鴉藝術家 Peeta(Manuel Di Rita),作品常運用立體錯視概念,以抽象幾何圖形在建築牆面上重構空間,開闢出另一個魔幻時空。

Peeta認為,當他的平面繪畫以虛擬的扭曲3D時空被看見時,人們先入為主、狹隘固著的觀念就此打破。他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改變人們對熟悉環境的感知,促進對空間的不同理解,並與周遭環境的結構與文化產生對話。

最初,Peeta的作品僅為呈現字母的雕塑感,而在他發現塗鴉與立體錯視彩繪的融合,能賦予一種獨特的視覺節奏,便將這樣的方法以更多元設計形式,擴及到各種可以畫上的地方。他也開始將整體景觀空間放到油畫之中,更接觸到實體雕塑,以深入了解光影規則。

Peeta油畫作品
Peeta油畫作品
Peeta雕塑作品

圖文來源/peetaMIXEDGRILL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從建築闢出3D扭曲時空!義大利藝術家Peeta的錯視塗鴉壁畫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七月。宇宙|魔幻彩虹漸層與圓的進化──捷克塗鴉界先驅Jan Kalab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Jan Kalab,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的藝術家之路的捷克塗鴉界先驅,他的幾何塗鴉壁畫可見於紐約、布拉格、倫敦、波哥大等城市。Kalab以點出發,發展幾何圓形形變,以及3D塗鴉立體雕塑,從街頭到畫布,塗鴉的概念走入極簡純白的藝廊空間,擦出迷幻的火花。

故事從街頭開始說起,封閉的政治社會時代不曾阻擋Kalab 對藝術的好奇之心,最早以塗鴉創作者 Cakes 聞名, 在家鄉的街頭留下他的實驗足跡,而後到紐約以Point為名闖蕩,在街道及地鐵、火車列車塗鴉創作。之後轉向純藝術的畫布上,繼續追求風格的探索,並於2006年畢業於布拉格藝術學院。Kalab 的作品是他在「玩」色彩的實驗手段,也試圖讓畫面產生視覺上的愉悅感,並期待讓觀者感受到快樂。

對Kalab而言,從單純符號到踏入抽象領域,意謂著他可以將藝術的主題凝聚在世界哲學中許許多多宏觀及微觀的角度上,並展現在圓形的畫面中。因為「圓」的概念存在於自然當中,從星球的陰晴圓缺,亦是無限的多邊形或是無限幾何,正因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圓,所以Kalab創作了許多圓的變形、具多種層次的圓,並表現了抽象畫色彩純粹的包容性及無限可能。

回顧1970-1980年代的紐約塗鴉藝術(Graffiti)以都市及街頭為舞台,而後迅速流行到歐洲及國際,視覺上具備強烈的符號、連續圖騰或書寫文字。不似 1980 年代紐約傳奇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直接將街頭藝術表現空降美術館 或藝廊,Kalab的作品是從街頭藝術轉化到更精緻的抽象語言。

曾經為知名的塗鴉藝術家,他不再只專注在符號及造型上,度過由符號變形的裝置創作,再轉換到抽象繪畫的領域,Kalab從荷蘭風格派(De Stijl)得到靈感,取自過去Theo van Doseburg曾倡導的藝術精神:利用基本的紅黃藍三原色及架構基本的高抽象度造型來進行當代藝術。

從Kalab的作品,可以見得除了在畫布上,他甚至再將自己的藝術帶回街道、融入壁畫,刻印在城市角落中。而在圓的世界,他可以持續不斷探討畫面的深度、動態、改變、永恆邊界等讓人著迷、讓時間凍結的漸變實驗。在漸變的圓形中,每一條成為極限的線、色彩緩緩溢出的邊緣,都讓視線、繪畫與雕塑的界線慢慢地模糊、融合了。

這次在Bluerider ART 的展覽「圓的進化」(Concentration),帶來Kalab 近五年來的作品,包含Rainbow Circles系列、Clouds系列及Organic Gradients 系列。藝術家一如往常使用特別訂製的有機形狀畫框及畫布作為繪畫的範圍,並以圓形及球體作為主體形象,每件作品都可以被認為是圓形、點或是圓,同時也是塗鴉書寫符號的其中一部分。

作品Mangonia、Sonoma打造了寧靜的流體狀圓形漸層,讓人屏息以待;而 Clouds則是一系列的圓形畫,以漸層的色階埋藏了不斷變化的彩色天空及景觀,展現難得一見的魔幻時刻。Rainbow Circles系列,揭示Kalab大膽地將彩虹帶到街頭上,想像剛抵達一座城市的藝術家,開始尋找合適的棲身地點,而整座城市就是他的畫布。

Kalab使用圓作為物質的容器,以漸變的顏色產生動態的錯覺──彷彿溢出畫布的色彩,沒有方向性地、自由地傾洩而出。這樣的歷程純粹而且「專注」,代表作畫的過程中,藝術家必須投入的絕對心神,從塗鴉到繪畫的藝術之路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相當投入在創作的當下,專注同時,時間彷彿流動地特別緩慢,也帶領觀者進入無限想像的世界。

圖文資料提供/Bluerider ART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七月。宇宙|魔幻彩虹漸層與圓的進化──捷克塗鴉界先驅Jan Kalab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可不是真的傻 胡安・米羅 Joan Miró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二十世紀名留青史的現代主義藝術家中,有一組「西班牙三傑」:畢卡索、胡安・米羅、達利。其中畢卡索和達利的畫作中,就算東西被扭曲變形,還是能讓人多少認得出來:那是一張五官被移位的臉、那是一個軟趴趴的鐘等等,然而胡安・米羅的東西就不一定了。

《藍天的金》pic via Fundacion Jodus Miro de Barcelona

因為在胡安・米羅 (Joan Miró, 1893.4.20 – 1983.12.25) 的世界裡,一切以符號和色彩象徵性地現身;他曾說「我嘗試運用色彩就像以字詞作詩、以音符譜曲。」那或許看似是一首語焉不詳的詩曲,也似胡言亂語,然而卻帶著溫度,觸動了什麼——這也是他最標誌性的特色:當他的創作發展到後期,越來越像孩子的畫,筆觸率性大膽、用色簡單明亮、佈局活潑跳耀,像是把牙牙之語化成畫作,就算聽不懂,那純真自由的心靈宇宙卻穿透出來、感染空氣。例如《藍天的金》( The Gold of the Azure, 1967),當時他已高齡74歲。相較他二十幾歲還未轉向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如《運貨馬車軌跡》( The Waggon Tracks, 1918 ),或者四十歲左右時的「星座」系列作,如《晨星》(Constellations: Morning star, 1940)或《愛上一個女人》(Ciphers and Constellations, in Love with a Woman, 1941 )可見其強烈的對比。

《晨星》pic via Fundacion Jodus Miro de Barcelona

許多藝術家的一生都在嘗試抽取何謂「本質」,於是會漸漸脫去繁複的外衣,返璞歸真。至於這個「真」的調調就各有不同,有的沈重內斂,有的寬厚柔軟,而胡安・米羅的像是個快樂天真的老頑童。然而事實上,他的個性害羞、敏感、專情、認真嚴肅,而且憂國憂民。他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著祖國西班牙內戰,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起。在戰火中,他多次表達對人民和社會的憂心,並意識到自己身為藝術家的責任,於是打破自己以往的作畫模式(例如1934年開始的「野蠻繪畫」中的人像系列),試圖表達各種憤怒與焦慮。但即使是在這個時期,依然可以看到他特有的「童畫式」變形。

《人物和星星》(Figure, Star, 1978)pic via Fundacion Jodus Miro de Barcelona

我想就藉由他來聊聊星座中的「返璞歸真」吧。胡安・米羅是太陽金牛座,同時帶有明顯的牡羊座和雙子座特質,恰好是十二星座的頭三位。星座是這樣排序的:在北半球的春季的第一天,萬象更新,牡羊座出生了,充滿生命力,天真地開創;接手的是金牛座,吃飽穿暖,開始長肌肉、長力氣,接受大地之母的搖籃;然後進入雙子座,開始想說話,於是學習世界的各種符號和語言。或許是因為胡安・米羅的「主要成分」正好是這三個生命最本源的星座,於是他能將世界轉譯成最純真的樣子,並且「將作品化為種子,播在人們的心田」。

《耕地》(The Tilled Field, 1923)pic via wikiart

我在發現他1937年的兩幅自畫像( “ Self-Portrait” 和 “ Self-Portrait I” )時,十分驚喜,就像看見他在轉譯再轉譯的過程。

根據他的自述,這樣的「童化」是來自嚴謹的內在、長年的淬煉。他說作畫時的第一階段是潛意識的,「我手中的筆會自行敘述」,在第二階段則是意識的,透過經年累月的判斷力,謹慎盤算。也就是,如同超現實主義中的「很清醒地非理性」,我說著夢話其實是一種深切的反省,而胡安・米羅的傻,不是真傻,是大智若愚啊!

《自畫像》(Self Portrait)pic via www.Joan-Miro.net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可不是真的傻 胡安・米羅 Joan Miró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美術館的「藏品庫」被打開?奈良美智,Mark Rothko作品近距離看光光!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通常極具規模的美術館,不會將藏品一次展出,大多數的作品都會被收錄於「藏品庫」中妥善保管。而Hara Museum Arc則策劃了一個突破性的展出嘗試,使其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Hara Museum ARC「開放式藏品庫」(藝術品定期更換)。照片:Sadamu Saito

於1988年開幕的Hara Museum Arc,是位於東京品川的Hara藝術館別館。黑色聯合大樓由獲得Prizker獎的Akira Shinozaki設計。此美術館有三個展覽室和一個特殊的展覽室-觀海庵(かんかいあん)。展出作品包括Andy Warhol,Jean-Michel Othoniel,Olafur Eliasson等,成為美術館的特色之一。

 Kokoro, Jean-Michel Othoniel, 2009 Photo: Yuichi Shiraku
  觀海庵(かんかいあん)  Photo: Sadamu Saito

 2008年美術館增加了一個新的開放式藏品庫,之後它提供大眾近距離觀看當代藝術收藏的機會。在每週日舉行的「開放式藏品庫」展覽活動,您可以透過策展人的說明導覽,瀏覽整個藏品庫的收曾作品。

開放式藏品庫大約有140個藏品(數字不定時更新中),美術館會依照展出內容定期更換作品。目前正在展出的作品有,奈良美智的畫作,Kohei Nawa的《PixCell》系列,Shin Amagasaki的浮雕,Yasumasa Morimura的《セルフポートレート》系列,Mark Rothko…等,能夠輕鬆自在且近距離觀看這些作品,肯定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奈良美智在 Hara Museum Arc 的常態展- My Drawing Room, Yoshitomo Nara, 2004 Photo: Keizo Kioku

在日本,宮城縣立美術館也正積極計劃在2024年規畫「開放式藏品庫」。而荷蘭Boei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館也規畫了新收藏大樓,高度超過39米,總建築面積為15,000平方米。雖然這個巨大藏品庫的規劃,讓博物館掙扎好多年,但這是永久解決洪水問題的最好方案。此外,博物館收藏大樓也是用藝術回饋鹿特丹人民的方式。在過去,博物館只能展示8%的收藏品,但新的收藏大樓將使這個數字增加許多倍。這個壯觀的收藏大樓也將成為鹿特丹博物館公園的新入口和地標。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美術館的「藏品庫」被打開?奈良美智,Mark Rothko作品近距離看光光!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漫畫魂的英倫進擊:大英博物館日本漫畫展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繼去年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推出電玩遊戲展,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則在今夏把漫畫帶進美術館的殿堂。從五月開展至今,「日本漫畫展」(The Citi exhibition Manga マンガ)仍然話題不斷。這項迄今海外最大規模的主題展囊括超過50位漫畫家,展出162件作品與70種圖冊,從19世紀浮世繪到全球轟動的《精靈寶可夢》,該展企圖追溯漫畫的歷史脈絡,藉由不同主題類型與面向探索日本漫畫如何成為一種全球的流行文化現象。

展場中的虛擬漫畫書店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攝影:J. Fernandes,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展覽由英國童話《愛麗絲的夢遊仙境》揭開序幕,藉由原作者卡羅 (Lewis Carroll) 的初稿和多位日籍漫畫家的相關創作,搭起英、日之間的橋樑,帶領觀者從家喻戶曉的故事走進漫畫的魔幻世界。閱讀漫畫書和一般書籍有什麼分別?製作漫畫要經歷哪些過程?第一展區首先向觀眾揭露漫畫的箇中奧妙,分析各種「漫符」(manpu)的意義,包括對話框的設計、線條和情節鋪排等,河野史代(Fumiyo Kōno)的《漫符圖譜》是其中最重要的導讀書。此展區同時透過漫畫稿本的展示、重要漫畫家與出版商的採訪錄影,分享創作過程與發行策略,揭露日本何以成為漫畫王國。

星野之宣(Hoshino Yukinobu) 《愛麗絲》,1988。 (© 星野之宣/小學館。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河野史代(Fumiyo Kouno)《漫符圖譜》,2018。( © 河野史代/朝日新聞社。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第二展區「敘事的力量」聚焦漫畫的歷史脈絡,以至二十世紀戰後的發展。漫畫的源頭一直以來有多個說法,但大多推論是從江戶時期的「鳥羽繪」、「戲畫」演變而來。日本浮世繪畫家山東京傳(Santō Kyōden)在1798年繪本《四時交加》的序文第一次用「漫畫」一詞。但直到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在1814年所繪製出版的《北齋漫畫》才是真正開啟漫畫發展的先驅。這本將世間萬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的書冊,雖模仿自然但出自內心,誠如北齋所言:「一切都是按照自己心中所想而畫出來的」,如此重視想像,無疑對漫畫創作的發展影響深遠。

第二展區爬梳日本漫畫中的歷史根源並作古今對照 ,同時關注20世紀初期的漫畫創作先鋒人物。(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攝影:J. Fernandes,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末代浮世繪大師河鍋曉齋(Kawanabe Kyōsai)的作品則會現代漫畫的敘事奠定基礎。 河鍋活躍於日本幕末至明治時期,善於描繪神祇鬼怪,作品具奇幻詭譎的特殊風格,其長卷軸創作展現綿延且似無盡頭的故事情節,回應「漫」字連綿、長遠的字義,以及漫畫英譯「Pictures run riot」。創作於1880年間的 《新富座妖怪引幕》為展覽焦點,這件超過17公尺的水墨設色長卷是為當時進富映畫劇場所製的引幕,畫裡聚集了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在超越傳統書法藝術的筆墨揮灑下,呈現出一幅極具視覺張力的作品。

河鍋曉齋(Kawanabe Kyōsai)創作於1880年的水墨設色長卷作品《新富座妖怪引幕》。(© 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演劇博物館、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攝影:J. Fernandes,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到了二十世紀,現代漫畫的表現手法才真正被確立,歸功於「漫畫之神」手塚治虫(Osamu Tezuka)——其作品從情節、人物、背景、風格等組織成電影式的史詩結構,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沈浸至主角內心的喜怒哀樂。到了昭和中期,週刊漫畫雜誌首次發行,低廉親民的價格在日本國內獲廣大響應,累積了大量的忠實讀者。到了1990年代,漫畫界開始出現多元的主題風格,包括運動、浪漫、科幻與冒險類等,逐漸發展成如今龐大的漫畫產業。

賽斯伯里展廳 (Sainsbury Exhibition Gallery) 的兩側長型牆面上,陳列了日本近代至當代漫畫家的巨幅原創作品。(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攝影:J. Fernandes,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在「可見與不可見世界」展區中,90年代經典的井上雄彥(Inoue Takehiko)《灌籃高手》 、岸本齊史(Kishimoto Masashi)《火影忍者》 、武內直子(Takeuchi Naoko)《美少女戰士》,抑或創作大量商機的諫山創(Isayama Hajime)《進擊的巨人》和尾田榮一郎(Oda Eiichiro)《海賊王》皆是此區的焦點。在展覽盡頭處,策展團隊設置了一個展示書店與閱讀空間,讓觀眾盡情閱覽熱門的漫畫單行本與連載雜誌 。本區亦重現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漫畫書店之一的「高岡書店」,這座位於東京神保町的書店曾陪伴無數讀者成長,見證了日本漫畫發展最蓬勃的時光。

第三展區「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世界 」介紹日本漫畫的各種主題類型 。(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攝影:J. Fernandes,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第六主題區聚焦日本漫畫的國際傳播和文化影響力 。(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攝影:J. Fernandes,圖片提供:大英博物館)

身為英國首屈一指的博物館機構,大英博物館的日本藝術品非常可觀,這次將漫畫搬進美物館是新穎之舉,卻仍落入只管來客數的俗套,不見大英作為指標性機構應盡的研究責任,實為可惜。「漫畫是藝術嗎?」這個問題浮現在觀眾腦中,尤其展覽頭尾如此詳盡地解說漫畫王國的商業策略,不禁讓人感到好奇。然而,猶如V&A博物館將電玩推上大雅之堂,正視這項媒材對當代社會無可計量的影響,發展跨越一個世紀漫畫何嘗不能也進入美術館呢?


藝事廳

不論事情大小、情節輕重,抑或展覽生態、市場趨勢,皆有可談可議之處。是以成立「藝事廳」,歡迎各方人士前來共議同論。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漫畫魂的英倫進擊:大英博物館日本漫畫展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就是這個綠!今夏最強本命色,攻佔時尚巴黎和LV男裝快閃店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今年夏天,法國巴黎熱浪飆上40 度,由於當地建築大多沒安裝冷氣,法國人開始想方設法要能安穩度過這個夏天,也有品牌在這種環境下發揮創意。

例如廣告公司Dare.Win就在宣傳法國雞尾酒品牌GET27的活動中,讓產品瓶身的綠薄荷色延伸到整條街道!他們用了一種特殊的綠色隔熱顏料遍滿整條街道,這麼一畫,溫度瞬降7度,簡直可稱神績色!

畫一條綠色街道對抗酷夏已經很特別,法國發跡的LV,卻要把滿滿的螢光綠帶到紐約!但這回不是因為氣溫,而是創意總監Virgil Abloh為2019秋冬男裝做的快閃店。從街道外的消防栓延伸到建築的外觀、內裝、家具,甚至連裡頭的人物全是螢光綠,吸睛度百分百。

COURTESY OF LOUIS VUITTON/BRAD DICKSON

城市美學新態度就這樣在時尚之都和高端品牌裡,發現今夏本命色原來是這個綠!(誤)

COURTESY OF LOUIS VUITTON/BRAD DICKSON

圖文來源/fubizla RECLAMEforbes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就是這個綠!今夏最強本命色,攻佔時尚巴黎和LV男裝快閃店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震動靈魂吧!缺席中的存在-鹽田千春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Uncertain Journey, 2016/2019》/圖片提供:Mori Art Museum,Tokyo

「震撼靈魂(魂がふるえる)」是鹽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展覽,而《不確定的旅程》是從一個巨大的船中噴灑而出280公里的紅色線條,互相糾結在房間中形成紅色的結構,讓參觀展覽的旅客驚愕連連。由Mami Kataoka策劃的「震撼靈魂(魂がふるえる)」展示鹽田千春藝術生涯二十五年的大量作品,除了具指標性的線編織沉浸式大型裝置外,還展示了早期的表演藝術,繪畫,物品和戲劇佈景設計作品,更公開播放鮮為人知的視頻。大眾可以藉由此次展出,感受到鹽田渴望持續創作的作品概念-質疑人類存在、意識、關係和生活目。

《Reflection of Space and Time, 2018 》照片提供:東京Mori Art Museum,Tokyo

鹽田於1972年出生於大阪,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一直在柏林工作。她回憶說,在她寫作之前,創作是從畫畫開始的。畫圖的創作直到今天仍然類似於個人日記般持續進行著,其中一些圖紙在森美術館中也有展出。在1996年搬到德國後,鹽田繼續學習並參加了由Marina Abramovich領導的研討會,經歷了令人筋疲力盡的為期5天的靜音禁食儀式並產出一系列表演和視頻作品,這些過程使鹽田千春成為一名藝術家。Abramovich當時不太喜歡鹽田的創作,並建議她嘗試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媒體。然而,線條圖案並沒有從鹽田的作品中消失,它變成了無數的連接器皿,以神秘的方式纏繞著她的身體創作出了《Wall,2010》。 

當鹽田開始嘗試用紗線「繪畫」空間時,線索的主題變得生動起來。鹽田經常說線程就像人際關係-它們可以被切割,交織和纏結。這些船隻與人相互聯繫, 它們代表了我們所擁有的遺傳DNA,將我們連接到土地和彼此。值得注意的是,鹽田可以用這些線條結構傳達一切,她通過邀請民眾進入她建構的繭狀空間來思考,與她分享情感,而當人們走入她的紗線空間後,這個藝術品才算完成。

《Where Are We Going?, 2017/2019》照片提供: Kioku Keizo,東京Mori Art Museum,Tokyo

作品《Uncertain Journey,2016》,《Where are we going,2017/2019》,《In Silence,2008》,以及展覽中所有的線程安裝都是現地製作,因此就算是具有相同標題,但作品圖稿永遠不能以相同的方式再現。每次新的展覽,鹽田都會為觀眾創造真正獨特的體驗。對於她來說,製作作品的過程別具意義,它就像是一場獨一無二的表演,展覽結束後,紗線被剪掉並扔掉。因此,鹽田的每一場裝置藝術最終只會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 Inside – Outside, 2009/2019》 攝影:Sunhi Mang ,照片提供:東京Mori Art Museum,Tokyo

如上所述, 傳承記憶是鹽田工作的核心。在她的裝置中,真實的人是用情感佔著一席之地,儘管他們的身體缺席。也因此,鹽田多年來一直在收集古董,並重新創作成作品。在柏林的建築物拆除後,鹽田收集了廢棄的窗戶,這些窗戶不僅代表了從內到外劃分私人空間的邊界,而且還提醒觀眾曾經分隔東德和西德的牆。有時,鹽田要求公眾幫助她收集材料,讓人們帶著他們的財物和回憶成為她工作的一部分。對於記憶最有趣的呈現方式,如她的《 Collecting Small Memories,2019》以令人驚嘆的東京城市景觀為背景,但面對空間內的物品,觀眾不禁懷疑他們的靈魂消失去哪了?

《 Collecting Small Memories, 2019》照片提供:Mori Art Museum,東京
《Accumulation: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 2014/2019》 照片提供:東京Mori Art Museum,Tokyo

在「震撼靈魂(魂がふるえる)」展覽中,鹽田想在博物館內創造各種空間,以鼓勵觀眾質疑自己的存在概念,去反思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過去​​。隨著遊客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的蜿蜒曲折,展示著鹽田個人經歷,並擴展成為每個人普遍使用的語言。幾年前,在鹽田千春被邀請在森美術館舉辦展覽後不久,她被診斷出患有癌症。這個具有挑戰性的時期讓她有一種強烈的不確定感,對不知道未來的焦慮感往往反映在她的作品中。在接受手術和治療的同時,鹽田覺得每個過程都是預先決定,並且將她的感受被排除在外。然後,她將自己的挫折感轉化為藝術,整合到她的工作中。用她自己的話說,在整個展覽的準備過程中,她與死亡一起經歷使她變得更強大。孤立的船隻和船隻之間,領航著鹽田千春的全部作品,讓每個有機會體驗她的工作的人都會在一個靈魂探索的旅程中前往宇宙和人類聚集的目的地。

《Out of My Body,2019》照片提供:Mori Art Museum,Tokyo

圖文來源/cobosocial、Mori Art Museum,Tokyo
原文/Julia Tarasyuk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震動靈魂吧!缺席中的存在-鹽田千春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跟上歐美潮流新指標!「聚膠行動 #TapeArt」用膠帶貼出視覺震撼魔幻空間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網美IG就位,風靡歐美的膠帶藝術在亞洲首度現身!做為媒體協力的城市美學新態度,城編要掛編格保證,大力推薦今年暑期最強打卡點「聚膠行動#TapeArt全球首展」!看策展單位瘋設計攜手德國柏林頂尖團隊TAPE THAT,為台北量身打造一系列結合視覺、空間、美學的膠帶藝術作品,玩出年輕世代的潮態度,衝擊台灣人的視覺神經!

聚膠行動

作為「全球首展」, 展覽中每個空間與轉角都安排獨特的視覺衝擊與設計巧思。藝術家以各色膠帶打造出「不思議的膠帶樓梯」,邀請民眾走進這樣一個結合錯覺透視、視覺心理的謎樣空間,體驗藝術家如何以用貼的藝術挑戰人類固有的邏輯思維。「膠光幻影」是藝術家以RGB三原色為概念打造出的夜視長廊,利用鮮豔大膽的紅、綠、藍等霓虹線條包覆空間,在燈光錯落亮起的同時,膠帶會因應光源而產生千變萬化,強烈震撼感官。

聚膠行動

「層次」與「點亮」則以台灣在地文化為靈感,前者運用廟會陣頭官將首圖騰,在數片玻璃上錯疊轉化成簡明現代剪影,後者則受傳統圓形印章圖樣啟發,讓膠帶藝術與光雕相遇,在三度空間中創作出在地文化濃厚的作品。TAPE THAT團隊的膠帶藝術經典場景「偽裝」是一個貼出來的擬居家空間,如果穿搭與空間圖樣相符的服裝,便可瞬間隱身其中。

聚膠行動

2019暑假,跟我們一起走進用膠帶貼出來的藝術場景,你能跟著藝術家的貼心安排,就著最佳拍照定位點進行拍攝,也能以自己的創意個性,抓拍每個令人屏息的絕美瞬間!展覽至7月13日至9月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盛大展出!

聚膠行動

好康加碼,來看「聚膠行動#TapeArt全球首展」就有機會抽中東元55吋真4K Smart液晶!(活動辦法以展覽現場公告為準)

聚膠行動

|藝術形式簡介|

膠帶藝術(Tape Art)是目前全球正夯的新型態城市藝術形式,源起1989年美國羅德島的一場街頭藝術行動。短短30年,膠帶藝術在歐美有爆炸性成長,從戶外街道到室內空間,從平面畫作到立體雕塑,主題從突顯社會議題的擬真畫作、純意識流展現的交錯曲線,再到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由於膠帶本身構築的「彈性」視覺張力,巧妙融合在城市牆面、建築、地鐵等不同介質裡,加上膠帶易於撕貼修改,讓藝術家能盡情投身在創作的可能性中。

|藝術團體簡介|

TAPE THAT成軍於2011年,來自德國柏林街頭文化與潮流藝術最蓬勃的十字山區(Kreuzberg),由平均年齡30歲的潮男藝術家組成。他們擅長運用各種膠帶建構出複雜結構與非理性秩序等線條畫面,創作主題包羅萬象,從平面、立體創作到大型空間創作,屢屢驚豔大眾的視野與想像。他們更創建膠帶藝術家的國際交流平台「膠帶藝術大會師」(TAPE ART CONVENTION),並以積極行動走遍世界推廣膠帶藝術,讓世界上各角落的人們,都能透過近距離接觸或是親手體驗,感受這用膠帶貼出來的藝術新形式。


|展覽資訊|

「聚膠行動 # TapeArt 全球首展」

  • 展覽期間:2019.07.13(六) – 09.01(日)
  •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製菸工廠2F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 開放時間:10:00-18:00 (17:30停止售票入場)
  • 主辦單位:松山文創園區、閣林文創、人文遠雄博物館、合方創意
  • 策展單位:TAPE THAT Collective、瘋設計
  • 媒體協力:城市美學新態度
  • 指定飯店:臺北中山逸林酒店
  • 指定投影:台灣愛普生
  • 官方網站:https://www.greenland-book.com/tw/exhibition/
  •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eenland.books/
  • TAPE THAT 官方網站:https://tapethatcollective.com/

|票價資訊|

  • 購票專線/大宗購票02-8221-9807李小姐
  • 售票通路:ibon/博客來/Gomaji/全家/Klook/Accupass/Momo
  • 全票250元(一般身分者適用)
  • 瘋設計免運專案:https://www.fundesign.tv/product/tapeart2/

優待票220元
– 年滿一歲(含)以上之兒童,民國107年6月(含)前出生者
– 持學生證者(限大專院校(含)以下;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及在職進修不適用),每證限購一張

免票:
-年齡未滿一歲之幼童(民國107年7月(含)後出生,入場時須出示證件;年齡計算方式已購票日當日實歲計算,需一位大人持票同時入場)。

特惠票 125元
-本國籍65歲以上年長者,民國44年(含)以前出生者,需出示證件,每證限購1張
– 身心障礙者(需出示相關證件,每證限購1張; 身心障礙者經需求評估結果,認需人陪伴者,其必要陪伴者以一人為限,得享有前項之優待措施)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跟上歐美潮流新指標!「聚膠行動 #TapeArt」用膠帶貼出視覺震撼魔幻空間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2019台中藝博登場 收藏豐潤的夏季時光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第七屆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9日至21日再度於台中日月千禧酒店登場,呈現64間來自台灣和國際優質畫廊,共計3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媒材橫跨雕塑、平面、裝置、繪畫、錄像以及攝影。本屆再次刷新首度參展畫廊紀錄,共有11家來自北中南的國內畫廊以及7家海外畫廊。

今年展會延續雕塑主軸,定調「文化漫步—雕塑維度」,結合週末免費藝術講座與臺藝大雕塑美學特展活動,打造精彩盛美的夏日藝術饗宴。在精緻的飯店型展會中,除了一覽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以及德國雕塑巨擘威利.希伯(Willi Siber)等人的經典創作,更匯聚不同媒材的雕塑。

數年耕耘 匯聚新進與在地能量

首次參展畫廊組成豐富,有許多新的國內外畫廊出席盛宴。日本畫廊秋華洞SHUKADO帶來筆鋒遊走在人獸之間,交融虛實界線的柿沼宏樹(Hiroki Kakinuma),以及用未來感揭露人心鄉愁與不安的Erika Kusumi等多位藝術家。總部設於英國倫敦the COLLECTORS,首度跨海來台推出英國第一代觀念藝術家麥克.克雷格.馬丁(Michael Craig-Martin) 的作品,以及深受其影響的多位青年英國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 YBAs)藝術微噴作品。

台中藝博努力耕耘在地,使大台中地區成為台灣當今藝術發展的重點城市,今年更有高達16家台中在地畫廊盛情參與。其中如大象藝術空間館本次聯合9位藝術家,定調「築光.追影」,用超現實語彙,輔以低明度色彩刻劃日常,帶領觀眾躍過現實邊界後,重新思考生存意義。

展覽組成多元  空間突破侷限

隨著政府新南向策略實施,本次台中藝博迎來了更多東南亞的優質畫廊共襄盛舉,如馬來西亞畫廊Artemis Art、吉隆坡的V’Art Space以及今年首度加入行列的Core Design Gallery,開啟民眾對東南亞藝術脈動的了解並拓展收藏視野。

此外,今年展呈空間上也突破侷限,除了維持9至12樓的客房展間,規劃7樓臺藝大xc半世紀與藝術新聲特展區,並添加5樓寬敞的展覽空間,讓觀眾更能感受雕塑裝置和空間互動,所產生的力與美。展覽空間將由Bluerider ART規劃歐美重要藝術家聯展《Insight》,於台中首度展出大型壁毯藝術、雕塑與裝置作品。

2019台中藝術博覽會 ART TAICHUNG

展覽地點
台中日月千禧酒店(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9F至12F 參展畫廊
7F 藝術新聲特展區、臺藝大雕塑半世紀
5F Bluerider ART 展覽空間

文字提供參考/台中藝術博覽會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2019台中藝博登場 收藏豐潤的夏季時光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七月。宇宙|耗時300小時完成LEGO版等身太空人!樂高聯手NASA慶登月球50週年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1969年7月20日,登陸月球第一人阿姆斯壯留下曠世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如今,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滿50年,世界各地藝術家、設計師都以作品共同慶祝,能快速回應流行時事的LEGO樂高積木,不僅推出新產品,更做出等身寸太空人!

今年6月,樂高才剛與NASA合作,以「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為主題,共同開發了縮小版登月艙及太空人商品。這套名為「10266 NASA Apollo 11 Lunar Lander」的組合,以黑、灰、金為主色,共使用1,087個組件,包含了登月艙、著陸器、太空船上升器、太空人,以及可供插旗的月球表面基座。

原本以為這樣就結束了,結果樂高還很瘋狂地花了近300小時、4451個樂高積木,造出了個等身的太空人艾德林(Buzz Aldrin)。艾德林是第一批登入月球三人團隊中,第二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樂高團隊除了造出艾德林在月球表面行走的樣子,還為這件作品添加阿姆斯壯在遮陽板上的反射身影。

這個出動10名樂高大師的太空人作品,使用了各種彩色組件組成精密的細節,例如艾德林左肩上的美國國旗,還有腿上的灰塵等。樂高要以這個偉大的太空人作品,激勵下一代太空探險家。

文字來源/designboom

圖片來源/LEGO、SPACEcollectSPACE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這篇文章 七月。宇宙|耗時300小時完成LEGO版等身太空人!樂高聯手NASA慶登月球50週年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