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開館150周年館慶停擺:回顧大都會博物館前十大人氣展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因COVID-19病毒於全球大流行,導致美國最大的博物館 — 「大都會博物館」周年紀念活動延宕。4月13日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館150周年,原本歡欣鼓舞的時刻,不僅有年度計畫的慶典,還有每年五月的時尚大展Met Gala,皆隨著疫情惡化不得不放棄舉辦。

大都會博物館, Making The Met,150周年,COVID-19
《神聖之軀:時尚與天主教印象》(2018.05.10-10.08)

大都會博物館創建於1870年,這個全美最大博物館在其17個策展部門中,館藏共超過200萬件作品。到2019年,它擠身進全世界最多人參觀之博物館的第四名,吸引近650萬入館人次。然而,因目前發生世界性危機 ,館方被迫關閉至七月,估計將損失近一億美元。

博物館發出聲明,「在這高度挑戰的時刻,我們的內心深感沉重。而替代原先計劃的館慶活動,館方將藉此機會反思群體的恢復力,並思索藝術如何帶給人們安慰和啟發,即使是在當下這個最艱難的時期。

大都會博物館, Making The Met,150周年,COVID-19
《蒙娜麗莎》(1963.02.07-03.04)

為紀念這個特別的情境,在閉館的同時,大都會的150周年網站上將提供大量數位內容,包含《Making The Met, 1870-202》虛擬預展,該展在館方重新開啟後,將以實體肉容首次亮相。

下列,讓我們回顧大都會博物館參觀人數最多的前十大展覽:

《神聖之軀:時尚與天主教印象》(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2018.05.10-10.08)
訪客人數1,659,647

《圖坦卡門的寶藏》(Treasures of Tutankhamun,1978.12.20-1979.04.14)
訪客人數1,360,957

《蒙娜麗莎》(Mona Lisa,1963.02.07-03.04)
訪客人數:1,077,521

《梵蒂岡收藏》(The Vatican Collections,1983.02.26-05.12)
訪客人數 : 896,743

《巴黎畫家》(Painters in Paris,2000.03.07-2001.01.14)
訪客人數 : 883,620

《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2015.05.04-09.07)
訪客人數 : 815,992

《時尚惡魔的盛宴》|Giloo年訂閱加碼送電影票兩張!

#時尚是否為藝術 #MetGala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尚提供夢想、幻覺,就像另一種形式的劇場。」—美國版 Vogue 總編輯 安娜溫圖 每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MoMA) 都會舉辦慈善晚會Met Gala,也是緊接而來的春季展開幕晚會。Met Gala是時尚饗宴,是名流圈群星匯集的地方。 2015年Met Gala「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的時尚特展創下MoMA參訪人次的新高。其中以已故的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的高訂禮服為軸心,跟著時尚界教母 #安娜溫圖、導演 #王家衛、MoMA服飾研究館館長 #安德魯波頓 聯手舉辦此特展,造成全球轟動。 本片紀錄下策展的準備過程,看策展如何由無到有以及策展之間的對話與挑戰。「#時尚是否為藝術」是本片嘗試對話的母題,以及以中國為展覽主題延伸出的東方文化 (Orientalism) 和西方敘事下的中國文化的辯證。 ★2016 翠貝卡影展 開幕片 ★2016 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時尚惡魔的盛宴》The First Monday in MayAndrew Rossi | 2016 | 91min | 法國🎥 全片線上觀影|http://bit.ly/323AwYd - Giloo紀實影音X 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 2/18-2/23期間限定 ⏰✨訂閱1990元的年訂閱方案,即可獲得兩張《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電影票!✨ 了解年訂閱方案|http://bit.ly/2SVnFD7 📬 訂閱後,請在Google表單填寫地址,我們就會將「實體電影票」寄送給您!(提醒:由於金流系統的限制,使用 iTunes 及 Google Play 訂閱的用戶不包含在此活動中,敬請見諒) #Giloo#台語紀錄的發音#以議題為導向的線上紀錄片影展

Posted by Giloo紀實影音 on Tuesday, 18 February 2020

《印象派起源》(Origins of Impressionism,1994.09.27-1995.01.08)
訪客人數 : 794,108

《手工 x 機器:科技時代的時尚》(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2016.05.05-09.05)
訪客人數 : 752,995

“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The Costume Institute exhibition “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opens in a little more than 2 weeks. In this video, curator Andrew Bolton discusses the exhibition which will include more than 150 ensembles dating from the early 1900s to the present. The exhibition will be on view from May 5 to August 14. http://met.org/1My3aXp

Posted b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on Monday, 18 April 2016

《聖馬可之馬》(Horses of San Marco,1980.02.01-08.31)
訪客人數742,221

《畢卡索在大都會博物館》(Picasso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10.04.27-08.15)
訪客人數:703,256

作者/Hakim Bishara
圖文來源/HYPERALLERGIG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開館150周年館慶停擺:回顧大都會博物館前十大人氣展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與紐約錄像鬼才Tony Oursler雲端見!高美館推線上藝展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黑盒-幻魅於形》線上前導展_第一集_影片截圖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因應防疫,年度國際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自原定4月11日順延至今年底開展,並預計於本(4)月起,陸續推出《黑盒──幻魅於形》線上前導展,雲端典藏導賞企劃《百夜藝術默讀》將由專家學者導賞高美館藏中不可錯過的經典百品,另外亦規劃結合線上與線下專題講座的《南島當代記憶工程》等藝術推廣提案,讓民眾在防疫期間可透過美術館建構跨域平台與藝術串連對話。

年度國際大展《黑盒》線上搶先報

今年冬季,高美館將與美國紐約知名錄像鬼才藝術家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攜手推出其在亞洲的首次大型個展《黑盒──幻魅於形》;在年底正式開幕之前,特展《黑盒.幻魅於形》之線上前導展覽將於本(4)月11日(週六)起搶先登場,與台灣觀眾線上見!高美館特邀藝術家奧斯勒與大眾對話、分享台灣獨家「留臉忘返」徵臉創作活動之回饋,期間並將透過精選作品介紹、國內外藝術名人導賞,更加入兒童版本線上導覽,陸續於美術館官方網站及社群平台釋出展覽影片與精彩花絮,進而為年底展覽提前暖身。

防疫不防藝!高美館典藏上雲端

雲端典藏導賞計畫《百夜藝術默讀》集結高美館雙月刊《藝術認證》自2005年創刊至今的典藏專欄文章選粹100篇,結合20則專家導賞影片以及20則有聲書,透過文字、影像與聲音打造有聲有影的名人導讀體驗,進一步認識美術館典藏;此外,在高美館修建的6月至11月間,將特別配合《百夜藝術默讀》舉辦「夜賞經典」期間限定活動,邀請民眾在非開放期間來到美術館,由專家現場導賞經典原作,近距離感受獨特的藝術氛圍。

奠基於長年研究南島當代藝術策展檔案與典藏等豐富累積,高美館並將於今年夏季推出《Whose Memory?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藝術家、策展人與第一線藝術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針對當代南島文化議題,透過館藏南島藝術創作與策展檔案,發展線上及線下的專題講座分享、實地採訪錄製動態影像,並整合於網站上供大眾研究學習。

為讓民眾防疫期間也可持續接觸藝術,高美館也分別與嵐創互動實境,以及學學文創基金會合作開發虛擬實境線上導覽;透過下載APP「AR2VR」可取得展覽實景搭配作品解說,可從裡到外──在高美館展覽廳、藝術生態園區與兒童美術館逛個過癮;而與學學文創合作發展中的720度環景實境導覽網站預計於近期上線,將細緻呈現高美館多元史觀典藏特展室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的展覽場域,讓一般大眾不受時間與空間等限制,隨時隨地免費探索館內展覽。

此外,高美館更精選館藏7件經典作品,集結出版AR導賞書《現代符碼:南方現代藝術的創作密語》,結合紙上典藏、歷史文獻與AR動畫,以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作為媒介,帶領體驗者進入藏匿於作品之中的創作符碼,AR導賞書可於高美館選物店「高美書屋」購得。

圖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與紐約錄像鬼才Tony Oursler雲端見!高美館推線上藝展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憂鬱與美感並存,Michelle Kingdom以針繡探索心理世界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賦閒在家,身邊的女子們默默又拿起了針線,開始打素描、挑色,要以最足夠的耐心在布上創造自己的花草世界。

對於會繡畫的女孩子,總讓人有輕絲薄絹那樣的美好想像,有個機器代勞織衣繡袍的現代,女性刺繡如在花海裡起舞,市面上的刺繡課也總迎著少女夢幻的夢,輕輕巧巧,不沾染一絲外部現實或更深層內在的色澤。然而,在洛杉磯的藝術家Michelle Kingdom卻另闢蹊徑,以刺繡描繪了自我內心、敘說更多更廣的事物。

Kingdom的刺繡裡同樣有花草樹木或動物,然而自然對她而言比較像營造故事氛圍的配角或花邊裝飾,而不是主要描繪的對象,反而畫面裡的人們才是──他們或單獨出現,或成群現身,帶有敘事,讓觀者像正撞見某個場景。Kingdom的作品用色不若日系或法式的柔和雅潔,而是帶有點陰鬱色調,線條也不走細膩巧緻路線,保留了色線的長線條,這使得畫面裡的人臉孔模糊,讓畫面顯出了模糊筆刷感,好似在某種或回憶或神話的半虛半實場景中。

藝術家表示,她在作品中探索心理,闡明了未言的思想。「我在繡線中創造一個微小的世界,以捕獲難以捉摸但持久的內在聲音。文學片段、記憶、個人神話和藝術歷史是作品的參考資料。我將這些影響融合在一起,探索了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和自我認知。」

往內在深入探詢,挖掘到的總不如表面呈現的平靜美好。Kingdom讓多彩纖細的繡線直視人心,在象徵圖像與寓言找尋渴望與侷限、期望與損失、歸屬與疏離、真理與幻想等內在狀態,並以此找到比其創作材料更顯脆弱、憂鬱與美感並存的世界。

圖文來源/COLOSSALMichelle Kingdom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憂鬱與美感並存,Michelle Kingdom以針繡探索心理世界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從憂傷到純戲謔:Vadim Solovyov刻畫巨獸版《格列佛遊記》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若目睹浣熊在聖彼得堡的河中清洗手爪,或章魚用其觸鬚吸附在都市公車上翻攪,這些情境對多數城市居民來說,無論何者都足以使人驚詫連連;但即便如此, 藝術家Vadim Solovyov 依舊將這些超現實場景再推向極致。他摹想著俄羅斯城市中,一群尺度儼如哥吉拉的烏鴉、企鵝以及變色龍洶湧來襲,都會巨獸茫然其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憂傷與戲謔感。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翫味這些作品,動物舉止一如徜徉於自然棲息地的模樣,像是攀爬、行走、休憩等,要說異常,就是牠們荒謬地擱放到人類生活的場景。像身形如人般的樹獺,畫裡牠不再隸屬熱帶雨林,而是置身便利商店,一如平日那般意興慵懶,並滿臉傻憨地站立於擺滿糖果和巧克力棒的櫃檯後放。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Solovyov之所以開啟這一系列狂想式作品,目的在於探索真實生活中所發生的詭譎荒誕事件,例如對巨大浣熊的揣測和臆想,牠做了如此描述,「安靜用牠們自己的方式穿越荒蕪的夜城,接著到達堤岸旁,害羞地在水裡洗著東西,而且相當充分,不會少於20秒。」相信聰穎如讀者必然能攫捕到其中暗喻,就會瞭解Solovyov俏皮地把對新冠病毒COVID-19的防疫措施也嵌入到畫中:徹底清潔手部20秒以上。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事實上Solovyov不僅重視畫作的視覺,文本組成也同樣重要。體型巨大的動物僅是超現實作品中的諸多特徵之一,牠們的起源,以及存於世界歷史的軌跡,都以一種零碎的文字線索揭櫫於畫裡。Solovyov提及創作脈絡,反映著自身所在城市和國家的某些真實事件或現象,他則藉由隱晦,有時甚至是怪異的方式,從中娓娓傳遞對他而言重要的社會議題或沉痾,像是對動物、政治和社會漏洞的態度。但他亦坦言不諱,有些作品僅是諷刺意味的「視覺遊戲」而無附加太多深度內涵。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Vadim Solovyov,巨獸.格列佛遊記,諷刺畫,視覺藝術,動物繪畫,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圖文來源/Colossal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從憂傷到純戲謔:Vadim Solovyov刻畫巨獸版《格列佛遊記》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雕塑一如鸚鵡螺截面之美:遇見Colleen Carlson心底的千絲萬縷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藝術家Colleen Carlson 透過3D列印技術,在陶瓷為材料下,絲絲縷縷地勾摹出她的內在世界。擁有時尚背景的Carlson,讓她在陶瓷創作上得以展現卓越美學和精確的態度。正因作品囊括了傳統陶瓷工藝及當代技術的雙重優勢,讓她能擺脫框架拘泥,在保有材料澹美溫潤特質之餘,還能狂傲地演繹著線條綿密、構造繁複且輪廓殊異的幾何形狀雕塑,創造出彷如鸚鵡螺殼截面般的不思議造型。

Colleen Carlson,陶瓷雕塑,3D列印,幾何創作,陶瓷工藝,陶瓷藝術,壁飾
Colleen Carlson,陶瓷雕塑,3D列印,幾何創作,陶瓷工藝,陶瓷藝術,壁飾

Carlson雖然身為加拿大人,但卻選擇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她親手製作的陶瓷雕塑,展現純粹的幾何以及有機構造之美。目前她的作品因選擇替代性材料以及不同製作技術,得以超脫量體尺度的禁錮,轉向大型藝術裝置呈現。除了壁掛或落地式雕塑作品外,其嵌入燈光的雕塑系列亦十分引人入勝,每件作品,都流露一份輻輳紛紜的詭麗,而身為一位對美高度挑剔的創作者,其雕塑往往也能在攝影鏡頭下,用一種最適當的圖像語言去呈現,使作品最原始、最細微的每道線條皆清晰呈現。

Colleen Carlson,陶瓷雕塑,3D列印,幾何創作,陶瓷工藝,陶瓷藝術,壁飾
Colleen Carlson,陶瓷雕塑,3D列印,幾何創作,陶瓷工藝,陶瓷藝術,壁飾,藝術燈光
Colleen Carlson,陶瓷雕塑,3D列印,幾何創作,陶瓷工藝,陶瓷藝術,壁飾
Colleen Carlson,陶瓷雕塑,3D列印,幾何創作,陶瓷工藝,陶瓷藝術,壁飾

圖文提供/Design Milk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雕塑一如鸚鵡螺截面之美:遇見Colleen Carlson心底的千絲萬縷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Carrie Burch的諧擬之作:防疫期間惡搞經典肖像畫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奧克蘭藝術家Carrie Burch在COVID-19大流行時期有一系列有趣的作品,其諧擬之作《男孩與水果籃》就如16世紀的繪畫。其實該幅畫即Carrie Burch以自己的樣貌,翻製米開朗基羅16世紀的《男孩與水果籃》肖像,該系列作品被po在instagram的「imquartantined」系列中。

Carrie Burch,肖像,奧克蘭,藝術家,instagram
Carrie Burch重現René Magritte的名作《戀人》

「這張是我經歷兩小時『快速』雜貨店之旅後的感想。」她在instagram的說明文這樣寫道,那則貼文放了張Burch的自拍,她裹著白色床單,抱著放滿香蕉、柳橙、檸檬和鳳梨的籃子,「不准碰我的寶貝水果。」

這位奧克蘭藝術家告訴《紀事報》,「我剛30歲,出櫃自己是雙性戀,失去了理想的工作,對未來感覺很不明確。」Burch說她之前的在當地女性的共享空間工作,雇主在那裡關門後,確定不會再雇用她。

「我意識到自己無法進一步定義對自己的印象,不像我最初希望的那樣,但那也沒關係,這樣其實還滿酷的。」Carrie Burch的「imquartantined」系列照片,反映出她對身份認同的追尋。

Carrie Burch,肖像,奧克蘭,藝術家,instagram
Carrie Burch重製法國畫家Gustave Courbet《絕望的男人》

她的創作條件如下:限時30分鐘內,從網路上挑一張代表性的人像,從1984年新聞攝影師Steve McCurry的照片《阿富汗女孩》(1984),到法國畫家Gustave Courbet《絕望的男人》(1843) 肖像畫 。

她在其400平方公尺的公寓內,以現成空間與家具、衣服重現肖像場景。沒有什麼不能用來做道具。為重現René Magritte的名作《戀人》,Carrie Burch找了她的先生共同參與演出,拍下兩人的臉包著枕巾的隔離之吻。

Carrie Burch,肖像,奧克蘭,藝術家,instagram
Burch的instagram用傳奇攝影師Cindy Sherman的重製照片當頭像

「一開始做這系列作品,只是想讓我的朋友大笑,並沒有太高深的用意。」Burch說道,但至今她卻在創作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找到她自己。Burch的instagram用傳奇攝影師Cindy Sherman的重製照片當頭像,而這個系列也是被設計師Grace Kelly在instagram上的#indoorstyle所啟發,那是他們在家裡創造各式場景的挑戰。Burch希望她的那些照片,至少能為防疫隔離期間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作者/Mozes Zarate
圖文來源/DATEBOOK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Carrie Burch的諧擬之作:防疫期間惡搞經典肖像畫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宛如神社紙垂的白色寧靜雕塑,綻出永恆星光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想到白色,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襁褓/嬰兒服/鹽/雪/冰/月/米/海浪/玉蘭花/白鳥/笑得很白/白紙/白狗/白髮/壽衣……」曼布克文學獎得主韓江,在白紙上寫下65篇對白色的冥想,匯聚成小說《白》,冷冽到疼的字句中蘊含炙熱,並帶著孤獨、寧靜及勇氣。

而在舊金山藝術家Zai Divecha眼裡的白,卻較近似日本俳句裡歌詠的風花雪月,帶有純淨詩意。Divecha的作品皆由白紙製成,藝術家以手指一遍又一遍溫柔摺疊,在重複勞動中沉澱心靈,而在此沉靜狀態下誕生的量體,宛如一處自設結界的精神避世所。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Draco” (2019), paper, wood, LEDs, 40 x 72 x 3 inches

當你見到其作品天龍座(Draco),不由得會想到日本那掛在樹幹、鳥居或拜殿屋簷上,白色和紙疊成、狀似閃電的潔淨紙垂。一條條立體的紙雕塑垂掛在白色立面上,在宛如有風即能如浪飄掀的輕盈中,為空間添上神聖平靜的氣息。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Draco” (2019), paper, wood, LEDs, 40 x 72 x 3 inches

在天龍座或大犬座(Canis Major)中,白色立體雕塑上以夜空星辰為素材,切割出細小孔洞,當暖黃的光芒從細密孔隙中綻出,天龍座即在這千萬星光之中。凝視著這帶有日本神秘儀式感的散逸星光,不禁讓人在靜謐中感受到宇宙的廣闊與神秘。而當藝術家表示天龍座是一個孩子的誕生禮時,更讓那光亮如從未來帶來希望。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Canis Major” (2019), paper, wood, LEDs, 31 x 93 x 3 inches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Canis Major” (2019), paper, wood, LEDs, 31 x 93 x 3 inches

藝術家也擷取童年回憶,做為創作靈感──讓白紙摺成大小圓錐狀,散落在同樣潔白的立面上,宛如和出生當地的母親回到明尼蘇達州北部的邊界水域,乘著小小白色紙船,在錯落著沼澤、小樹林、島嶼中穿梭探索。

藝術家致力於內在的平靜,也敞開門窗看向世界。她不僅與不同行業、種族對話合作,耶魯大學的公共衛生碩士畢業的她,也持續關注健康議題,每年都以藝術為愛滋基金會籌措資金。同樣的白色紙面上大大小小的水滴狀白紙,將數據與社會影響優雅地編入作品紋理,好似一封致予愛滋患者、醫護人員、藝術家、教育者的情書。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Aids Diagnoses in San Francisco, 1992” (2019), paper, 11 x 14 x 0.5 inches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HIV Diagnoses in San Francisco, 2009” (2019), paper, 11 x 14 x 0.5 inches
白色,白紙,紙雕,神社,寧靜,療癒,雕塑,星座,藝術,城市美學新態度

圖文來源/COLOSSALInstagram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宛如神社紙垂的白色寧靜雕塑,綻出永恆星光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迴旋的思緒:藝術家Wolfgang Flad以雕塑創造永恆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但藝術並非一板一眼的呈現,德國當代藝術家Wolfgang Flad的創作生活,可說是順應某種規律而愉悅的節奏前行。他固定每天早上10點起床,習慣同時進行多件作品,因為他的雕塑基本上是用固定的媒材,無論是打紙漿、上漆、打模⋯⋯都使他得心應手,一次照顧數件作品,如同樹木生長般,一批一批地長出不同風貌。

雕塑,Wolfgang Flad,生生不息,個展
雕塑,Wolfgang Flad,生生不息,個展

製作那些彷彿動物骸骨的立體雕塑,Flad會先把初步構想畫成草圖,架構出輪廓,之後就順其自由發揮。它們猶如有機形體慢慢生長,但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就連藝術家也無法一開始就百分之百確定。

但那些流動形的浮雕就不同了,Flad做這系列浮雕會先噴漆,上了七、八層漆之後,再集中大量精力,專心地刻出精準的線條。相較之下,在木板上的刻痕就像畫筆在平面上描繪,基本上是把腦海裡的畫面,像書寫一樣刻印到現實之中。

無論如何,Wolfgang Flad的「Everything Flows」(生生不息)全系列作品,可說它們代表著同一件事,他坦言,每一個作品都屬於自己的一部分。這些創作形式或概念,皆代表創作者的觀察與心念,包括他如何看待與感受這個世界,所以每一件作品都帶有他的能量、專注度、律動感,甚至是他當下的價值觀,藉由作品,他把這一切記錄並濃縮到作品之中。

雕塑,Wolfgang Flad,生生不息,個展
雕塑,Wolfgang Flad,生生不息,個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立體雕塑上層疊的紙漿,其原料是Flad收集的大量藝術評論、報章雜誌,全部絞碎後再糊在彎曲的木料上。處理完成後,你再也無法從作品上讀出一字一句。但那原本乘載著無數藝術資訊的文本,已全數化為木料的覆蓋物,安靜地回歸紙類的原型——樹木。

「生生不息」這個主題也是由此而來的吧,從他的作品中,似乎可以看見自然之流,以及腦內的迴旋,安靜卻強大的宇宙韻律。

圖片來源/Bluerider ART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迴旋的思緒:藝術家Wolfgang Flad以雕塑創造永恆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Aesthetica Art Prize :詰問世界的五個藝術影片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影視內容已徹底滲入了當代文化,據統計,人們逾三成的網路活動花在瀏覽動態影像。由《美學雜誌》(Aesthetica)所舉辦的「美學雜誌藝術獎」( Aesthetica Art Prize )策辦目的,則用以鼓勵藝術家們持續用創作對這個世界提出詰問。2020年評審們挑選出五個作品,以象徵對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探問。

Aesthetica Art Prize,藝術影片,實驗影片,種族議題影片,參與實驗紀錄

《單獨,一起》

由Laura Besançon所創作的《單獨,一起》(Alone, Together),創作者專於的核心練習在於遊戲、集體性以及場域的觀點。此作品以高樓大廈住戶生活為幕景,展開一場參與性實驗的影像紀錄。參與者接收指令,於特定日期與時間下對一首歌搭配著燈光開關的動作,每位實驗者不知道其他住戶也有參與,而是運用字母、光線和音樂作為溝通和創作的基礎。

Aesthetica Art Prize,藝術影片,實驗影片,種族議題影片,參與實驗紀錄

《抗議,慶典,混合訊息》

獲獎者之一的Rhea Storr,其作品《抗議,慶典,混合訊息》(Rhea Storr, A Protest, A Celebration, A Mixed Message),與模擬行為的能力有關,藉此展開黑人與混合種族認同的議題論述。狂歡節為文化再現、化裝舞會以及黑人肢體表演提供了肥沃土壤。這個錄像作品探索了歷史悠久、位於巴哈馬的賈卡努狂歡節,藉著燒惡魔活動的華美、穠艷與熾熱的氣息,Storr凝視著當藝術家對其生產方式握有自主權時,將能創作出何種作品。

Aesthetica Art Prize,藝術影片,實驗影片,種族議題影片,參與實驗紀錄

《沉默的土地》

由Elise Guillaume所創作的《沉默的土地》(Silent Grounds),指涉了近期的環境議題,將視角鎖定在剝削性的當代工業,透過探訪、有時甚至是滲透研究場域,將資本主義諱莫如深那一面鉤沉而出,尤其過程中,她始而意識了對待自然與女性兩者間的高度相似性。《沉默的土地》尋求一個空間,該處可提供吾輩省思自身在人類世代(Anthropocene)的角色與責任。

Aesthetica Art Prize,藝術影片,實驗影片,種族議題影片,參與實驗紀錄

Pernille Spence & Zoë Irvine

Pernille Spence & Zoë Irvine這個作品屬於概念、方法和媒材的綜合體,它結合了創作者個體在聲音、表演、雕塑以及影像上的整合性實踐,Bob和Sink跟隨著一片橘子漂蕩瀄汩而流的河川與溪水,從這一幅畫面中,橘子顯然成了某種異體,單獨地在水流中載浮載沉,縱然如此懸浮與如萍浪跡,但又隸屬在一個群體,是重力讓橘子匯聚在一塊,持續運動著,而這是否照映出我們的社會?

Aesthetica Art Prize,藝術影片,實驗影片,種族議題影片,參與實驗紀錄

《矛盾》

Chris Yuan所創作的《矛盾》(Counterfictions),使用了影像、小說、聲音、設計以及表演,藉此審覷人類所構成的混亂網絡。《矛盾》採用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作為創作起點,質疑當今世界向民粹主義靠攏、對保守主義傾斜後將會朝何種命運發展。此作摹繪了川普修築美墨邊境圍牆後,一種生態崩坍的另類現實,影片儼如一種隱喻和拼貼,將科學事實、川普的名言以及對文學和神話的引用編織成一個完成論述。

圖文來源/Aesthetica Magazine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Aesthetica Art Prize :詰問世界的五個藝術影片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德國女藝術家Katharina Fritsch的公雞、男人與星星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Fritsch今年二月首度在洛杉磯Matthew Marks畫廊舉辦個人展覽,在那裡呈現她的三件最新雕塑作品。在畫廊中央,豎立一尊超過12英尺的《公雞與基座》(Hahn und Podest,2013/2019),那是亮藍色的公雞雕塑站在鮮綠色的圓型底座上。伴隨在旁的是同樣塗成亮藍色的雕塑品《兩個男人》(Zwei Männer,2019)。

Katharina Fritsch表示:「男人以女人為模特兒,所以我也以男人當作我的模特兒,他們是我創作的謬思。」

如同公雞雕像,《兩個男人》也以相當精細的工法雕塑,從他們的鞋子到手上拿的智慧型手機都很細緻 。 但人物為不知名人士,無法看出他們代表誰。而另一件作品《星星》(Stern,2020)安裝於畫廊的牆上,是全長八英尺的塗漆鋁材之作。

整體來看,這三座雕塑可看作一個整體,皆具有完美的表面,看似工業設計作品,但事實上,它們是藝術家在這五年間於工作室手工製作的。

沒有綠色底座的《公雞》曾在2013至2015年在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展出,而現在它被安置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的屋頂。第二個戶外裝置版則放置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的雕塑公園。

Katharina Fritsch(1956-)目前在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生活與工作,她在同輩雕塑藝術家中,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1995年曾代表德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其個人展覽橫越歐洲至美國,包括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蘇黎世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以及紐約的Dia藝術中心。

日前於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盛大揭幕的第四基座計畫作品為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Fritsch《公雞》,高 4.72 公尺作品多半有著溫和嘲諷社會現實激發觀者重新思考的特質Katharina Fritsch…

Posted by 瘋設計 on Tuesday, 6 August 2013

圖文來源/Contemporary Art Daily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德國女藝術家Katharina Fritsch的公雞、男人與星星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甜蜜粉紅風暴 攝影師Maria Svarbova眼裡的少女心冰淇淋殿堂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粉紅風暴席捲全台,這讓我想起去年社群平台爆紅的「冰淇淋博物館」,它被譽為「紐約最夢幻景點」,特點是「可吃、可愛、可以和大家分享」,展場內有許多不同主題的房間,每個房間內都有色彩粉嫩的互動式造景。

轉個彎,便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巧思,一次次賦予感官強烈衝擊,有種置身於糖果工廠的幻象,任一隅都是打卡聖地;讓我們透過攝影師 Maria Svarbova 的鏡頭,一探這座堪稱少女與粉紅控的神聖殿堂!

Museum of Ice Cream 是由熱愛冰淇淋與甜點的藝術家 Maryellis Bunn 與 Manish Vora 共同策展,發想來源是因為小小一支的冰淇淋,握在手裡沒多久就會融化,小時候總幻想著能夠擁有和自己一樣大的冰淇淋可以慢慢享用,原是將這股念頭轉成動力,或許有些天馬行空、像做白日夢一場,但沒想到最終的成果如此令人滿意。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倘若你曾欣賞過 Maria Svarbova 的攝影作品,一定不難發現她特別喜歡「糖衣般的色調」,這與 Museum of Ice Cream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赫然之間,原是灰色調的場景、市容,像是施了魔法,變成得以釋放少女心的夢幻田地。

在 Maria 的作品中,總會出現幾位面無表情的模特兒,像是專屬於她的風格符號,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還有幾點特色包含具有辨識度極高的鮮豔色調、人物的動作乾淨俐落以及整齊劃一的構圖,進而呈現超現實和未來之感。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倘佯在粉紅色的世界裡,容不下一點多慮、煩惱,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那些窩在球池裡、待在巧克力房間、坐在溜滑梯上、玩著蹺蹺板,盡是童心未泯的大人們。

利用鏡頭和現實生活加以佐證,處在日常的空間內,肢體僵硬且不帶表情的模特兒,以表示人存在於社會中正在扮演反思者的角色。對比於冰淇淋博物館,只要你走入其中,就能輕易拾回初心、放下身段一同玩耍,感受冰淇淋的魅力:就是能輕易帶來樂趣與美好。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甜,粉紅,糖果,少女,冰淇淋博物館, Maria Svarbova,攝影,城市美學新態度

Museum of Ice Cream 透過互動的方式,讓人們愛上分享冰淇淋這件重要的小事。讓人拋開卡路里的束縛,趕緊搭上這台「粉色特快車」展開一場冰淇淋冒險吧!通過甜美的冰淇淋與糖果,人們分享對於甜食的共鳴,同時拉近彼此的距離。

文/Beryl

圖片來源/Behance
更多 Maria Svarbova:FacebookInstagram

本文經 FLiPER 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攝影師 Maria Svarbova 以夢幻色彩,映照「甜、粉色、冰淇淋」三元素的少女博物館!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甜蜜粉紅風暴 攝影師Maria Svarbova眼裡的少女心冰淇淋殿堂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在天文館發生的外交新碰撞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第十二屆台北雙年展因應國際疫情影響調整展期,暫訂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舉行。首波參展名單,包含來自18國共39位/組創作者及團隊。本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題,由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由林怡華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策展團隊計劃將「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tactics)導入當今充滿不同觀點的環境議題討論之中。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台北雙年展,Bruno Latour,Martin Guinard,藝術,延期,展覽,城市美學新態度

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皮耶.保茲(Pierre PAUZE),《彌撒》,2020。(錄像截圖)錄像裝置、複合媒材,尺寸視空間而定。由愛馬仕委託創作,2020年4月作於瑞士貝爾。

拉圖與圭納表示:「如今看來生態議題的觀點分歧如此巨大,其間之歧見不僅存在於對世界的『願景』或『觀點』,甚至連對人們所談論星球的『物質特性』(material nature)都缺乏共識。生態體系持續企圖『將你我單一化 』 (unify us all),從而造成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它阻礙了本應採取的政治行動,亦即一個能夠嚴肅看待腳下這片土地所乘載生態意涵的新政治。」

兩位策展人希望就此理念脈絡觸發「外交新碰撞」(new diplomatic encounters)。「『外交』(diplomacy)指的是碰到某個衝突情境的前後所採取的整套技能、程序和思考習慣。外交碰撞的特點在於,並沒有任一仲裁者、裁判或法官可以高坐衝突情境之上,決定在某個議題上誰對誰錯。正因為不存在這樣的裁奪者,外交談判才顯得必要。我們希望在展覽的虛構空間中製造大量的衝擊,模擬真實世界人類與非人類不同的需求,從而讓參觀者為未來的挑戰預作準備。』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台北雙年展,Bruno Latour,Martin Guinard,藝術,延期,展覽,城市美學新態度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預言》,2017。燒杯、化學物質、影像轉播及投影,影片片長4分50秒。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科學之詩」展場影像,2017。影像由奧黑.布耶特拍攝,由藝術家與卡邁爾.門諾畫廊提供。

本屆台北雙年展先前已在2019年9月正式發布策展命題與概念,兩位策展人於命題發布期間抵臺進行研究考察,並在館方引介下與傅大為、王志弘、雷祥麟、郭文華等多位在地學者進行討論,積極展開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海洋科學、以及相關人文歷史研究的對話,試圖為本屆雙年展累積多元有機的發展基礎。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透過本次策展過程的跨域對話,及外交協商的獨特方法論,面對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差異需求,或可延伸成為不同學科領域參考採用的研究機制,將雙年展議題與論述的影響力擴延至展期與展間之外,為教學現場與社會公眾帶來解決問題的嶄新模式。

拉圖與圭納強調將展覽空間轉化為實踐場域;為了提供觀眾在其間攝取訊息、產出不同形式的知識,兩位策展人邀請林怡華加入策展對話、擔任公眾計畫策展人,借重其對於機構內外部及在地社群網絡的豐富經驗。本屆雙年展公眾計畫的一大亮點將是與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Association)研究學者師生合作的「協商劇場」。該計畫首先將研究臺灣社會爭議中所牽涉到的各方利害關係者/物,並將此研究基礎帶入雙年展現場,再現各方所代表的爭議立場並進行協商。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台北雙年展,Bruno Latour,Martin Guinard,藝術,延期,展覽,城市美學新態度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綻放在當下》,2018。影像由藝術家提供。

此次展覽將被假設為一座「天文館」,展出計畫將描摹各個星球之間相互拉扯的「萬有引力」。藝術家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與其創作即是體現拉圖稱之為「實地星球」(terrestrial planet)特質的例子。武玉玲曾是一名珠寶設計師,在2008年風災重創家園之後,她決定將其創作擴大至可由社區群眾共同創作的規模,編織出韌性且具社會性的織品。這個深入土地的創作模式與藝術家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作品中體現「全球化星球」(global planet)所展現的無疆界特質空間形成強烈對比。瑪寇帖拉創設了特殊的協作式工坊(Marisol Centeno Studio,瑪利索.繖帖諾工作室),並與在地工匠和駭客一起創作;在大尺幅壁毯的風景畫面中,隱藏運用跨境金流規避稅制的逃稅者資訊。策展團隊採取以星球為單位的策展結構和空間配置,持續發展本屆雙年展。

圖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在天文館發生的外交新碰撞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Albertus Seba與珍奇櫃 :新版印刷重現18世紀生物圖鑑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談及生於1665年的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大家也許有幾分陌生,不過再依循兩道線索:動物學家暨收藏家,以及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是否霎時茅塞頓開?沒錯,Albertus Seba正是18世紀中期前,荷蘭最大的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藏家之一,1717年時,馳譽在外的他更出售了一只珍奇櫃給彼得大帝。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所謂cabinet of curiosities,中文裡有不少譯法,如珍奇櫃、好奇櫥櫃抑或好奇屋等,裡頭置放的,不外乎當時珍稀的動植物標本、寶石和工藝品等等。根據歷史記載,此物出現於16世紀,型態可為房間或櫃子,而最具盛名且鳳毛麟角的珍奇櫃多半為皇室或貴族所持有,至於歐洲商人階層與早期科學從業者的藏物,則為今日博物館的濫觴。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Albertus Seba 這位藥劑師對科學的貢獻,不僅是蒐羅珍稀的動植物,更在於詳實紀錄。Seba生前將歷時數十載囊集而來的物種,於1731年時委由畫家把各類生物栩栩如生給摹繪下來,嗣後進行彙編,再以精確插圖的畫冊形式出版,堪謂18世紀之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歷史綱領之一。前述珍貴圖像影響後輩深遠,尤其裡頭的分類學概念以及對自然歷史的鑽探,更啟蒙當今二名法系統奠定者,亦即生物學巨擘林奈(Carl Linnaeus)。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由 Taschen所發行,名為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的新版圖鑑將近600頁,收錄了Seba於1731年時委託製作、採手工上色並出版成四本一套的精美手工書,如今世人得以在當代印刷下,再度品翫這本得來不易的科普圖輯。重新彙編之珍奇櫃書籍,將1731年四冊合一,並委由 Irmgard Müsch、Jes Rust以及Rainer Willmann進行撰寫,書頁間流露著高度科學情懷,手繪插圖藝術性也深富欣賞價值。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荷蘭藥劑師Albertus Seba, 珍奇櫃,cabinets of curiosities,俄國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生物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Albertus Seba Cabinet Of Natural Curiosities

圖文來源/Colossal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Albertus Seba與珍奇櫃 :新版印刷重現18世紀生物圖鑑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等待盛飯的糖果色泳池少女: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的瀲灩食堂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最為人所熟知的,即是她的泳池系列──在水色湛藍、光潔冷斂畫面中,總有著面無表情、穿著鮮豔多彩泳衣的模特兒,使得完美追求黃金比例與水平對稱的畫面裡,透出一種詭譎平靜的超現實感,而這回,攝影師將模特兒帶到了食堂。

新曝光的《Dining Room》系列,延續了Svarbova社會主義時期廢棄建築物的關注喜好,在帶有大片水漬的天花板、油漆斑駁的牆面、單調不平整的磁磚、簡陋的打飯取餐台與餐桌組成的空間中,穿著帶有青春朝氣的亮色T恤與體操短褲、紅底白邊連身衣,並且綁起簡潔馬尾的女孩們,同樣眼神抽離,直挺挺排排站立或端坐著,女兵一般地拿好與背景相類的黃餐盤。

而縱使在不同地場景裡,我們仍舊能見到泳池系列的影子──就在那如水池一般、擁有強烈亮感、光可鑑影的地板上,也在那令人熟悉的冷藍調色,以及綁上編號的女孩們,併排舉起雙手宛如施做運動前的預備動作上。

在復古空間裡,Svarbova再度以高度的掌控力演示其獨特風格,帶來如夢般的超現實視覺饗宴。

圖片來源/Behance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等待盛飯的糖果色泳池少女:斯洛伐克攝影師Maria Svarbova的瀲灩食堂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看韓裔藝術家梁慧圭「在不確定性圓錐中」雕刻時空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1971年出生的韓裔藝術家Haegue Yang(梁慧圭),曾獲巴塞爾、巴洛斯等藝術奬,她也是2018年沃夫岡罕獎得主。2019年11月至今年4月在邁阿密The Bass美術館的個展「在不確定性圓錐中」(In the Cone of Uncertainty),展示了梁慧圭過去十年的精選之作。

Haegue Yang,梁慧圭,The Bass Museum, 邁阿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HAEGUE YANG IN THE CONE OF UNCERTAINTY on view until April 5th at The Bass Museum, Miami, FL Central to In the Cone of Uncertainty is the daring juxtaposition of two major large-scale installations made of venetian blinds. Yearning Melancholy Red and Red Broken Mountainous Labyrinth are similar in that they are both from 2008, a year of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for Yang, and their use of the color red: one consists of red blinds, while the other features white blinds colored by red light.(….) Yearning Melancholy Red references the seemingly apolitical childhood of French writer and filmmaker 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 While living in French Indochina (present-day Cambodia, Vietnam, and Laos), Duras and her family experienced a type of double isolation in material and moral poverty, by neither belonging to the native communities nor to the French colonizers, embodying the potentiality for her later political engagement. Despite their divergent subject matter, both works continue to envelop an interest in viewing histori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he unexpected connections that arise. By staging the two works together, what remains is Yang’s compelling constellation of blinds, choreographed moving lights, paradoxical pairings of sensorial devices – fans and infrared heaters – and our physical presence in an intensely charged field of unspoken narratives. The exhibition is curated by Silvia Karman Cubiñá, Executive Director and Chief Curator, and Leilani Lynch, Curator, The Bass. #haegueyang #양혜규 #yanghaegue #sfmoma

A post shared by Haegue Yang 양혜규 梁慧圭 (@yanghaegue) on

作品包含百葉窗裝置、擬人雕塑、光雕,及有如壁畫的壁紙⋯⋯透過各時期的作品,強調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她持續不懈的實驗,探討錯綜複雜的身份變遷,藉著物件具體化難以言喻的觀念。

現居首爾與柏林兩地的梁慧圭,擅長運用工業生產的現成材料、藉著數位操作與密集的手工技術創作。

她融合的複合物,經常攸關個人、歷史與現實,透過敘事形式交織成身歷其境的作品,以暖爐、風扇、鐘等媒材召喚聲音與氣流等表演性。

她創造的環境看似熟悉,卻在時間與地點上帶有陌生感。通過大量的符號與觀念意象,藝術家賦予物件不同的意義。

這個展覽呈現出當代人對於氣候變遷的焦慮、人口過剩與資源短缺,暗示著我們對於 不穩定的未來有著渴望與絕望。作品的語境通過當代思想,與跨歷史與哲學性思考中,呈現各種置換與遷移的另類語言。

Haegue Yang,梁慧圭,The Bass Museum, 邁阿密

圖文來源/ARTE FUSE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看韓裔藝術家梁慧圭「在不確定性圓錐中」雕刻時空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詩意視覺冥想: Can Büyükberber 沉浸式裝置下的宇宙觀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出生於1987年的土耳其視覺藝術家暨導演 Can Büyükberber ,十分擅長在物理和虛擬的數位空間創造沉浸式(immersive)視聽體驗,他的作品泰半是多重媒介組合,包括虛擬真實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光雕投影、測地線穹頂(geodesic domes),以及大尺度顯示器和數位裝置。Büyükberber的創作有兩股驅動力:跨領域思考以及拓展藝術、設計和科學的好奇心,藝術主軸觀照了人類感知,並嘗試為非線性敘事、幾何秩序及協同性等形式另闢蹊徑。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多重宇宙Multiverse

Büyükberber試著演繹一個迷人和抽象的宇宙,他經常採用高複雜結構去形塑多層次感官體驗,並讓概念性構想蛻變成實際體驗,碩大藝術裝置明滅閃爍,嬗遞的漩渦、放射、纏繞等視覺圖像,深深霑濡著參與者意識,而這些,都是運用沒有起始的遞歸/循環變化(recursive transformations)去勾畫和激發異世界氛圍。就《多重宇宙》(Multiverse)系列來看,它由多種無法定義、詭譎又邃賾的超凡物件所組成,難以具體摹寫或言說,卻是詩意的視覺冥想,先由類似DNA雙股螺旋鏈狀的型態進入到黑洞,同時還有錯綜複雜的多維度幾何網路,種種異物,在觀者腦海中持續變化著。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本體(Noumenon)是隸屬《多重宇宙》系列的作品,呈現沒有感覺與感知的靜物,在康德的學說中,未知的本體經常與未知事物本身有所連結。對數位藝術情有獨鍾的收藏家,目前已限量發行Noumenon 02以及Metafold 03,有意者可取得典藏。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多重宇宙Multiverse戶外裝置

透過社群媒體分享作品,Büyükberber很快就受到外界矚目,旋即,他和企業Obscura Digital合作,從《多重宇宙》系列裡挑出動畫藝術作品,再將之轉化成華盛頓特區米高梅國家港周邊的一座60英呎高、永久性LED戶外裝置。該大型藝術作品為兩個十分鐘的幕景,Büyükberber設計了定點循環,並以大型的3D顯示器擘劃出磅礡壯麗的雕塑效果,同時也和一旁泳池水鏡,產生瀲灩清鑠的光影反射。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Can Büyükberber,土耳其藝術家,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Immersive Audiovisaul Installation ,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

中介虛擬Mediated Virtuality

Büyükberber拓展駐村在Autodesk Pier 9 Workshop時期的藝術創作《中介虛擬》(Mediated Virtuality),此互動性裝置整合了虛擬真實體驗和3D列印雕塑,運用視覺和實際觸摸到的物品,藉此模糊參與者置身環境的尺度感和存在感。《多重宇宙》在公共與私人空間以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s)之姿,將催眠形式帶入不同展演。透過發展一套嶄新的視覺語言,Büyükberber進一步探索由想像這項材料所製成的生動幾何圖形,它既精確又混沌,古老卻又洋溢著未來感。

圖文來源/Can Büyükberber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詩意視覺冥想: Can Büyükberber 沉浸式裝置下的宇宙觀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張藝謀《影》:以陰陽色調手法隱喻權力爭霸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色彩、太極和不停落下的雨,是《影》(Shadow, 2018)留在觀者意識裡最深刻的畫面。耗費16年的醞釀,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作品《影》上映後,一口氣拿下金馬獎多項大獎的肯定,是繼《滿城盡帶黃金甲》後又一部史詩級的武俠鉅作。

張藝謀,Shadow,影,電影,黑澤明,影武者

張藝謀導演不同於過去使用鮮豔的配色,《影》以「水墨畫」作為美學基調,透過象徵陰陽的黑、白、灰,外加膚色與血色,加以詮釋故事表面看似平靜下的一觸即發!

《影》敘說古代替身的旨意,是一齣近似黑澤明導演《影武者》的故事。若你看過這部作品,可能會聯想至另一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雖然兩者畫面的氛圍相距甚遠,但仍能從中找到相似之處,那便是他對視覺體驗的重視。

張藝謀的電影影格,每個畫面都是一幀畫作。《影》創造出「水墨丹青」的中式古典美學,張藝謀表示:「水墨畫中的黑和白不代表單純的好壞,恰恰是借水的暈染,中間產生的一些層次和變化,是水墨畫的奧妙和韻味。這恰好是人性中間的部分,也是黑和白最複雜的部分,不是人性的黑,也不是白,是中間部分的灰色地帶,很難以形容的這些部分。」

張藝謀,Shadow,影,電影,黑澤明,影武者

在灰黑白籠罩的色調中,我們的視覺卻被電影畫面裡人的膚色、血液的顏色所吸引,不禁令人反思導演欲表達何種寓意?竟在後續的影像處理中,沒有將其顏色壓低,反而讓兩者的原色得以彰顯。

某種層面的解讀,膚色行於表色、血色流於內在,這些皆是出自於人為因子,表達出人物之間在混沌的二元世界裡,無論如何偽裝自己的別有居心,都無法掩飾真切的一面,因為人性,並不是「非黑即白」。

另項記憶的暫存,停留在下雨的場景。劇裡從頭到尾落下的雨,不僅承接著情節發展,為氣象戰鋪陳條件,更為此增添水墨畫的風韻,不光是表意層面的塑造,而是深化情緒的描摹意境;在看似簡單的時間軸裡,給人一種一層層剝開洋蔥般的體現,漸漸明白故事的肌理有著何種複雜之感。

將國師的電影,比擬為一場奇觀。張藝謀一步步將「色彩敘事」發揮至極,並以攝影構圖緊繫觀者共鳴,《影》中的黑白、水墨風格與朦朧感視覺呈現,皆賦予著濃郁的江南質感,畫面安排清楚交代人性與情感的脈絡;爾後,當我欣賞張藝謀的電影,總會留心於故事之外的藝術意境。

張藝謀,Shadow,影,電影,黑澤明,影武者

圖文來源/FLiPER
本文經 FLiPER 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重溫張藝謀的電影美學!《影》以陰陽色調與實驗性手法,構思權謀爭霸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張藝謀《影》:以陰陽色調手法隱喻權力爭霸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 :十件首獎作品的光影敘事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即將進入尾聲,自今年2月起,主辦方已陸續公布國家獎(National Awards)及蔡司攝影獎(ZEISS Photography Award)得主,嗣後,本月15日再揭曉各類別獲獎者以及 入圍作品名單 。2020年獎項共劃分成建築、創意、文化、地景、動態、自然世界與野生動物、肖像、靜物、街頭攝影以及旅行十個類別,合計逾百位攝影者入圍。至於拔得頭籌的十位優勝者不僅能獲得最新的索尼數位影像設備,還將角逐年度最佳攝影師(Open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殊榮及5千美元獎金,而年度總冠軍由誰掄元,將於6月9日在世界攝影組織和索尼線上平台公布。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The 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

建築類:《情緒地理》

義大利攝影師 Rosaria Sabrina Pantano在《情緒地理》(Emotional Geography)作品中,鏡頭捕攝了藝術家Mauro Staccioli創作的金字塔造型雕塑《三八線》(38° Parallelo),圖像以黑白畫面詮釋,呈現該量體佇立之處,恰為落點在北緯38度線的地理位置。北緯38度線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與蘇聯於朝鮮半島上接受日本投降的臨時受降分界線,更是歷史上名聞遐邇的軍事分界線。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情緒地理,Emotional Geography
©Rosaria Sabrina Pantano, Italy, Winner, Open, Architectur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創意類:《結》

中國攝影師Suxing Zhang用鏡頭摹繪了年輕女子肖像,《結》(Knot)圖像用拼貼元素傳遞象徵意蘊,同樣採用黑白形式呈現,是創作者花卉系列中的一幀作品,而該系列中則將花作為女性氣質的隱喻。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Suxing Zhang, China, Winner, Open, Creativ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文化類:《馬可福音第28行》

澳大利亞攝影師Antoine Veling 《馬可福音第28行》(Mark 5:28)記錄了傳奇歌手和觀眾的瞬間。2019年4月17日,龐克教父Iggy Pop在雪梨歌劇院舉辦演唱會,當時觀眾受邀至台上跳舞,畫面中描繪了Iggy Popp被一群樂迷包圍簇擁,鏡頭聚焦在這位巨星身上,有位女性伸手想觸摸他,而一名舞台助理則困窘慌亂地試圖阻止人群步步逼近。這堪比米開朗基羅畫作的場景讓人聯想到聖經一段經文:「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馬可福音第五章25至34節,第28行)。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Iggy Popp,Mark 5:28,馬可福音
©Antoine Veling, Australia, Winner, Open, Cultur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地景類:《冰景反射》

同樣來自澳洲的攝影師Craig McGowan,《冰景映射》(Ice Reflections)這個作品勾畫著坐落在東北格陵蘭國家公園峽壁旁的冰山,畫面雖如彩墨攪動暈染,但純白冰山卻彷彿獨存於這異世界,透著一股巨物巑岏孤立的氛圍。冰山和周邊地景是如此完美地倒映在清澈的溪流水面,並由此產生繪畫般的抽象景致,美景天成。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Craig McGowan, Australia, Winner, Open, Landscap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動態類:《坍塌》

英國攝影師Alec Connah捕捉高塔霎時崩毀的作品《坍塌》(Going Down!),有種現代天啟的意味,它紀錄了位在英國什羅普郡的鐵橋鎮電力站,四座冷卻塔經多年運轉使用後,終於在2019年12月6日進行拆毀作業,雖是靜態影像,卻洋溢著張力十足的動感。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Alec Connah, United Kingdom, Winner, Open, Motion,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自然世界與野生動物類:《太極圖》

中國攝影師Guofei Li的《太極圖》(Tai Chi Diagram)攝於非洲波札那(Botswana),照片捉住了兩隻獵豹在一場成功的狩獵行動後,相互舔舐彼此的瞬間,最奧妙地,牠們的姿勢在此景框中剛好結合成一個類似太極的陰陽符號。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Guofei Li, China, Winner, Open, Natural World & Wildlif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肖像類:《布萊克·弗朗西斯》

英國攝影師Tom Oldham為本名Charles Thompson的小妖精樂團(Pixies)主唱,留下了極為率真的個人肖像作品《布萊克·弗朗西斯》(Black Francis)。照片原是為MOJO雜誌企畫所拍,過程中,身為經驗豐富的人像攝影師,他很快就痛苦地意識到,模特兒早已做過無數次的主題拍攝,於是他靈機一動,要求Black Francis在過程中去承認他的挫折和無奈感。畫面裡這位主唱用雙手頹然地揉著臉,完美姿勢,毫無異議成了當期文章主圖。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小妖精樂團,Pixies,布萊克弗朗西斯,Black Francis
©Tom Oldham, United Kingdom, Category Winner, Open, Portraitur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靜物類:《塑膠海洋》

阿根廷攝影師Jorge Reynal作品《塑膠海洋》(A Plastic Ocean)呈現了一種壓迫的掙扎,一條窒息在塑膠袋內的死魚,似欲呼吸卻僅能等待喪鐘敲響,攝影師透過這種構圖,旨在儆惕世人,必須審慎以待對海洋有高度衝擊性的塑膠汙染危機。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Jorge Reynal, Argentina, Winner, Open, Still Life,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街頭攝影:《哥倫比亞抗爭》

哥倫比亞攝影師Santiago Mesa 作品《哥倫比亞抗爭》(Colombia Resiste),紀錄哥倫比亞第二大城麥德林的一位抗議者,圖像中,工人和攤販正參與遊行活動,而麥德林鎮暴警察則試圖驅散抗議者。這場示威遊行是近年拉丁美洲遍地開花的抗議活動之一,人民走向街頭,對持續惡化的通膨現象、社會不平等以及缺乏就業機會放聲吶喊。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Santiago Mesa, Colombia, Winner, Open, Street photography,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旅遊類:《搭乘撒哈拉貨車》

澳洲攝影師Adrian Guerin的《搭乘撒哈拉貨車》(Riding a Saharan Freight Train),從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鐵道貨運車後方來呈現拍攝視角。這列火車將展開700公里遠的長途跋涉,從沿海城鎮努瓦迪布灣,朝撒哈拉大沙漠的祖埃拉特這處荒野前進。該車廂綿延2.5公里長,不僅是世上最長的火車之一,還可載運超過200個裝滿岩石的車廂。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Adrian Guerin, Australia, Winner, Open, Travel, 2020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圖文提供/ 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 :十件首獎作品的光影敘事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影像中的美麗與哀愁:紐約MoMA博物館線上推薦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在毫無預警之下,全世界的博物館、畫廊在剎那間都需要先在網站、社群中展出數位典藏品替代實體展覽,以此作為COVID-19疫情下的應變之道。但在面對公共場所暫時關閉的窘境下,要怎麼在線上重新拉近大眾與藝術創作的距離?是這段期間所有博物館、美術館的考驗。

MoMA,家庭錄像,Judd,極簡主義,攝影師

若在沒有作品說明版的情況下,要如何對觀者說明作品要傳達的訊息?陸續有許多藝文機構推出因應這些問題的解方。例如大都會藝術館,在此期間的社祥互動,即鼓勵大家扮裝成藝術品的模樣,並在線上發表個人的創意變裝秀。

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則在線上啟動一個月的「Virtual Views」(虛擬視象)系列活動。四月即可在MoMA的網站上看到「Judd」—美國極簡主義藝術家,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的線上回顧展。

還有「Dorothea Lange: Words & Pictures」系列,呈現美國最具代表性攝影師的亮點。然而,另一個摘自MoMA 2019年的展覽「私生活在公共空間」(Private Lives Public Spaces),這次則在線上成為虛擬家庭錄像展「Virtual Views: Home Movies」,它與上述的展覽相互呼應。

MoMA,家庭錄像,Judd,極簡主義,攝影師

由MoMA存檔的數百部數位家庭錄影帶,出自廣大的業餘拍片者,其中一部是作曲家Aaron Copland於1938年冬季的錄影,那段搖晃鏡頭是在曼哈頓中城攝製,影片長度只有大約四分鐘。然另一段出自Jarret家族的影片則長達近三小時,拍攝了一系列不同的時刻:喧騰的家族聚會、軍機飛越湛藍的天空、女子在城市的街上偷了香煙⋯⋯

或許最棒的一段家庭錄像是1944-45年拍攝的「6th Avenue—Subway—Post」,這部影片的拍攝者是Charles Turner,他的影片是一群嘻笑的人正在搶他的相機。展出這些檔案影片的同時,MoMA也鼓勵所有觀眾在家製作自己的家庭錄影片。

文/Helen Holmes
圖文來源/OBSERVER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影像中的美麗與哀愁:紐約MoMA博物館線上推薦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疏略筆刷疊純彩: Salman Khoshroou 《白上白》肖像畫

$
0
0

城市美學新態度

伊朗藝術家 Salman Khoshroo 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正是面無表情的人像雕塑,其最新系列《白上白/白底白漆》(White on White)來看,藝術家以調色刀/油畫刀(palette knife)為器,將純白油彩逐漸塑型,使之成為一幀又一幀沉靜的人類肖像。容顏之上沒有悲欣、沒有瞋恚、沒有衿愍,這種創作形式儼如將情緒封藏,困在他們模糊的外觀後。

Salman Khoshroo,人像雕塑,白上白,白底白漆,White on White,油彩,印象派,調色刀創作,羊毛肖像

身為伊朗人的Khoshroo在紐約長大,隨後負笈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並取得數位藝術學位。近年他歸返故鄉居住,同時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Tehran,以創造能引動情緒張力的抽象人物為主體。

藝術家Willem de Kooning曾說過一句名言:「肉體是創造油畫的起源。」對Kooning來說,肉體主要指涉了皮膚,但對Khoshroo而言,則是一路切向了骨骼,「也許這是雕塑心態的一種本質,我將油彩塑形和鋪排,但並非栩栩如生去摹仿,卻朝著再現邊緣移動。」Khoshroo創作動機在於,油彩是種具備肉體潛能的物質,運用幾道筆刷就能塑形,使之變成可辨識和生動的東西。

Salman Khoshroo,人像雕塑,白上白,白底白漆,White on White,油彩,印象派,調色刀創作,羊毛肖像
Salman Khoshroo,人像雕塑,白上白,白底白漆,White on White,油彩,印象派,調色刀創作,羊毛肖像

《白上白》系列運用單一顏料創作,肖像臉孔以層層薄漆疊成再佐以大膽筆觸,最後賦形的畫面就是張抽象人類面孔。事實上這些肖像畫並無典型的身體特徵,但灌注在畫中的情緒卻濃烈並洋溢著奔放感受。Khoshroo言及創作概念指出,「創作中移動著油彩讓人臉成形,找尋讓你感受到某種東西的人,甚至不認識的人。」

這個系列肖像,沒特徵可定義,反而旨在捕捉最少人為干預和操作下的藝術火花。抽象畫面讓人想起印象派(Impressionist)時期的創作,藝術家拋下了對精緻細節的寫實勾繪,轉而攫捕一種生活裡的瞬間感官效果。Khoshroo《白上白》很類似印象派,他運用疏略鬆散的筆觸,並採用全白或單一顏色的油彩創作,這種詮釋顯得張力十足。

Salman Khoshroo,人像雕塑,白上白,白底白漆,White on White,油彩,印象派,調色刀創作,羊毛肖像

細細品翫他稍早前的作品《肉體潛能和單色肖像》(Flesh Potential or Monotone Portraits),能體受紅、藍、白等飽和油彩運用在臉孔的力量,Khoshroo捨棄線性透視圖勾勒清晰輪廓,而是展現半成品般的外觀。其最新創作《泡沫肖像上的羊毛》(Wool On Foam Portraits)採類似的曖昧構圖,同樣引人入勝,對Khoshroo來說,他潛心於創造的那一霎時,不受真實以及物質準確性的細節限制。

Salman Khoshroo,人像雕塑,白上白,白底白漆,White on White,油彩,印象派,調色刀創作,羊毛肖像

圖文提供/Yellowtrace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這篇文章 疏略筆刷疊純彩: Salman Khoshroou 《白上白》肖像畫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Viewing all 16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